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創新怎樣推動經濟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4日   來源:人民日報

    在經濟學的歷史上,熊彼特是較早從創新的角度理解發展的一位經濟學家。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熊彼特提出了“循環流轉”的概念,用以概括那種只有數量擴張而沒有創新、沒有質的突破的現象,認為這種狀況並不是發展。熊彼特把發展定義為創新,是質的突破,是對“循環流轉”的打破。依據當時的情況,他將創新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開發一種新産品或一種産品的新特性;二是採用一種新的生産方法;三是開闢一個新市場;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供應來源;五是實現工業的一種新組合。

    近代以來,正是那些里程碑式的創新,引發了一個個較長時期的經濟發展,即經濟發展的長週期。據考察,大約從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個長波,這是第一次産業革命的時期;從1842年到1897年是第二個長波,這是所謂蒸汽機、鋼鐵以及鐵路化的時代;從1897年到上世紀30年代末是第三個長波,這是所謂電氣、化學和汽車對於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時期。

    另一位著重于從經濟史和統計分析的角度研究經濟發展的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其著作《長期運動》中更為詳細和形象地描述了創新引領經濟發展的過程:先是出現一種新技術,接著産生擴散效應,引發一個部門、一個國家、一個時期的經濟增長。他説:“在許多工業中,在某個時期,基本技術條件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當這種根本性變化發生時,一個時代就開始了”。從實踐來看,那些在一波接一波的以科學發現為基礎的技術創新方面,進而在技術創新商品化方面走在前列的國家和地區,一定是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和地區。

    一系列連綿不斷的創新推動了經濟發展。那麼,技術創新的主體是誰呢?歷史證明,在市場經濟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對此,熊彼特概括道:“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歷史發展到當代,大型企業更是通過在研發活動上的鉅額投資而成為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有的企業甚至專事技術的創新和轉讓。

    經濟學分析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技術創新的主體之所以是企業,就在於企業必須源源不斷地將消費者的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將消費者的抽象需求變成具體需求,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才能生存、發展和壯大。從一定意義上講,所謂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能夠引領消費者需求、不斷開拓新産品和新服務並將其推向市場的能力。這樣的能力是以創新為基礎的。當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之所以要源源不斷地創新,還在於激烈的競爭如同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創新就等於死亡。於是,甲企業可以把馬車造得更好,乙企業卻可以創造出比馬車效率更高的火車。有時一項新技術的出現,甚至可以使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重新洗牌。

    企業更適合作為市場條件下技術創新的主體,還在於較之於其他主體,企業在創新方面更為有效。具體表現為:第一,技術産品商品化是企業創新的目的所在。企業就是要盡可能地把一切可以商品化的東西商品化,早期是把産品和服務商品化,當代則還要極力將技術産品商品化。技術産品商品化,意味著不僅要研究,而且要開發,因為新技術的價值主要在於後期的開發。第二,項目的選擇、資金的來源都嚴格進行投入和産出的比較,衡量的標準是産出必須大於投入。第三,有健全的、充滿活力的創新機制,其中包括風險投資對項目的市場評價和支持、人力資本的來源和使用市場化等,所有這些因素的有機組合形成了一個充滿活力的機制。有了這樣的機制,加之政府和社會所提供的公共産品,如保護知識産權、鼓勵競爭、發展教育等,創新推動經濟發展就能夠由理論變成現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李義平)

 
 
 相關鏈結
· 調查顯示:中國企業主看好本國經濟發展
· 中國企業家代表團前往太平洋島國尋求合作商機
· 中國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政策與經驗研修班在京舉辦
· 如何發揮製造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作用
· 沿江開發初顯成效 蘇中地區駛入經濟發展快車道
· 循環經濟發展論壇2005年年會達成“廈門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