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權威訪談
 
張寶文:"十一五"農村發展將突出科技創新九重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5日   來源:科技日報

    《全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日前正式發佈,這是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後,農業部門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對未來五年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針、目標、戰略、重點進行了總體部署,是農業部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行動指南。為此,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4日回答了科技日報記者的提問。

    問:如何看待“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答:《規劃》認為,“十一五”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總體上面臨良好發展環境。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和部署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二是我國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條件。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四是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同時,《規劃》也分析了“十一五”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突出表現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農業基礎還比較薄弱,市場競爭壓力加大,農民增收難度增加,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等方面。

    《規劃》提出“十一五”期間要努力完成的三大任務是:確保糧食等農産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確保農村社會和諧發展。

    問:“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答:《規劃》指出,“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要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落實“重中之重”戰略思想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為基礎,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農業綜合配套體系建設為保障,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的區域化、標準化、産業化、機械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積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努力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産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不斷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

    問:圍繞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規劃》提出了哪些發展目標?

    答:《規劃》從主要農産品供給、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應用能力、農業資源利用、農産品質量安全、農民自我發展能力、農村面貌等七個方面明確了發展目標,共涉及30個量化指標,除“糧食播種面積不低於1.0333億公頃”和“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達到5億噸左右”為約束性指標外,其他指標均為預期性指標,這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規劃的特點,又強化了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和涉及公共利益領域的職責。

    問:“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重點有哪些?

    答:按照“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思路、任務和目標,《規劃》提出,要加快實施“轉變、拓展、提升”三大戰略,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為此,《規劃》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科技創新和轉化應用、農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疫病蟲害防控、農業標準化管理、農業對外開放、農民增收、農村公共事業等九個方面提出了發展重點,並從強化政府對農村公共産品供給和服務的角度出發,提出要組織實施好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信息和農産品市場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以及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以切實加強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建設。

    問:《規劃》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農業部將如何組織實施,使之變成現實?

    答:初步考慮將採取三項措施,一是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規劃》的主要內容,不斷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農業、支持“三農”的良好氛圍。二是在安排“十一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年度計劃中,進一步對《規劃》的各項目標、重點、措施等進行分解,確保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三是認真開展《規劃》中期評估,及時發現《規劃》實施中的問題,提出改進和加強《規劃》實施的意見和建議。(范建)

 
 
 相關鏈結
· 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讓科技紮根農村沃土
· 全國“科技之光”百名青年專家服務團走入農村
· 我國將用4年時間在農村推廣“科技特派員”制度
· 農業科技創新給廣大農民增收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 農業部長杜青林談以農業科技創新推動新農村建設
· 科技部農社司在浙江杭州召開全國星火辦主任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