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家名義進行的“商務新長征、品牌萬里行”活動正在全國各地上演。從這場“巡演”透出的信息是:這邊廂,海爾、聯想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正在國際市場上叫響;那邊廂,我國每年新增幾十萬品牌,但品牌生命週期平均不足2年。而且,國內大量的知名品牌一走進國外市場,就無名可言。一方面,“中國製造”在為全球經濟創造著繁榮,而另一方面Made in China卻被視為廉價品,頻遭阻截。
顯見,中國名牌産品正在經歷著國際化的陣痛:技術、標準和營銷手段和策略等都成為這些品牌跨出國門的障礙。而加快自主創新、發展自主品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貿易增長方式轉型,已經成為了中國企業普遍面臨的課題。
名牌意味著高品質、高價格、高利潤,還意味著消費者可以花上比同類産品高出幾十倍甚至百倍的價位購買,而且義無反顧。雖然我國已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有近200種産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一,但我國各類進出口企業中擁有自主商標的不到20%,出口産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90%以上是替外國品牌做“貼牌”生産。説到底,中國是製造大國,而不是製造強國,是生産大國,卻是品牌小國。這還説明,一個産品僅有好的質量還遠遠不夠,光靠沒有品牌的低價格更是難以取勝,必須從質量、外觀、廣告、服務、信譽等多方面入手,特別是需要在核心技術層面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固然,從內生因素來看,企業是自主品牌建設的主體。一個品牌影響力的形成,需要企業在長期的經營中去培育,去維護,創建“百年老店”沒有捷徑可走。但世界各國知名企業的發展經驗證明,政府的支持也絕對不可或缺。對關乎國家長遠利益所在的行業和企業,政府理應提供“軟實力”系統支持。這種支持一定是超出了企業自身的能力之外,並建立在充分尊重品牌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
這些年來,我國各級政府在自主品牌培育、促進和保護上作了大量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直接插手企業具體事務的仍然過多,以扶持本地名牌為名搞地方保護的也屢見不鮮,而且,社會仲介組織的品牌評選過多過濫,也直接導致其社會公信力喪失。因此政府應該做也能夠做好的就是,規範和引導社會仲介參與品牌建設,真正形成全國一盤棋的自主品牌培育、評價和保護的聯動機制和運作體制;通過加大保護知識産權和打擊假冒偽劣産品的力度給品牌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既符合規矩又務實地提供公共産品與政策支持,鼓勵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海外爭取資源和市場。
品牌建設是一個多層次的、長期的過程。我國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的品牌發展,尤其需要得到國家的呵護和支持。據有關媒體報道,此次商務部組織的這個行程幾萬里、為時幾個月的大型活動,包括了宣傳推廣體系、評價體系、促進體系和保護體系等諸多內容,幾乎涉及到了國家品牌戰略的各個方面。在建設自主品牌已在舉國形成共識的當下,如此大範圍、長時間、跨行業地來推動自主品牌集體成長的“萬里長征”來得正是時候。(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