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加強“三農”工作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實現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諧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驅動力。充分發揮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支撐作用,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們共同肩負的重要使命。
一、深刻認識科技進步與創新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作用
(一)歷史經驗表明科技進步是農業生産發展的強大動力
縱觀人類農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無不以技術變革為動力、以技術進步為標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有著發展農業的悠久歷史和重視農業科學技術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創新能力日益增強。我國在雜交水稻、基因組研究、動物疫病防控、林業生態等方面獲得重大進展,動植物良種選育、節水灌溉、人工林營造、氣象預報、防沙治沙等一大批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必將促進農村生産力實現更大發展
當今世界,新的農業科技革命蓬勃興起。
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農業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設施農業技術廣泛應用,使農業的裝備水平和生産手段不斷改進;以農産品深加工為主體,食品製造技術多樣化發展;可持續農業得到重視,技術潛力日益顯現;材料科學、遙感技術等在農業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生産效率。農業科技革命促使農業的領域不斷擴展,産業結構不斷優化,農産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民致富渠道不斷拓寬。
(三)新農村建設為科技開闢了更加廣闊的作用空間
一是,科技進步成為農村生産力發展的內在動因。科技成果轉化週期縮短,應用與推廣的速度加快,科技與生産發展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科技創新,持續帶動農村生産力的不斷躍升,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位的要求是“生産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生産力中的關鍵性要素,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強大的內在驅動。
二是,科技進步不僅要發揮支撐作用,而且要發揮引領作用。立足當前,科技不僅要為發展生産、提高生活、改善生態提供支撐;面向長遠,科技還要為開拓新的市場空間,培育新的産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引領作用。
三是,科技的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産業發展形成新格局,生活質量實現新改善,鄉風文化呈現新風尚,人居環境發生新改觀,農民素質達到新提高。這些都有賴於科技進步,使科技服務的領域更趨多樣化、綜合化。
四是,既要加強科技創新,又要推進體制創新。新農村建設有賴於科技的突破和産業的發展,同時,也要求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二、全面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科技的重大需求
(一)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大幅度提高農村生産力需要科技支撐。我國農業處於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結構調整和生産方式轉變,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促進形成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生産力的大幅度提高,迫切要求加速科技進步和大力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
(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需要科技支撐。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糧食消費大國。同時,糧食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形成我國糧食豐産的長效能力,確保糧食安全,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三)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需要科技支撐。我國人均耕地和水資源分別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資源、生態、環境的瓶頸制約尚未得到有效解決。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保障農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任務十分繁重。
(四)培養新型農民,需要科技支撐。總體上講,我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較低,致富能力不強。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文化、懂科技、能致富的新型農民,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的長遠、根本大計。
(五)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需要科技支撐。我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後,社區科學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加強。住宅建設中高耗材、高耗能和污染現象還較為普遍;農民因病致貧的現象仍然存在;部分農村人口還喝不上清潔安全的飲用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科學技術責任重大。
三、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切實的支撐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新階段農業農村科技工作,在工作思路上,應突出“六個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把握工農互動、城鄉互動的發展趨勢,依靠科技推動農業産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更加注重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增強廣大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更加注重體制和機制創新,建立起科技服務“三農”的長效機制;更加注重資源有效利用和生態環境建設,珍惜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更加注重營造環境,加強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設;更加注重增強貧困地區和低收入農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貧力度。
在工作部署上,應堅持“四個立足”。即立足“人才進村、知識下鄉”,促進科技資源向農業和農村轉移;立足“以技術鏈延伸帶動産業鏈、價值鏈延伸”,促進農村財富創造和持續增長;立足“提高農民持續增收能力”,大力加強農民培訓和農村科普;立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節約、宜居型農村社區。
在工作落實上,要抓好六大措施。一是健全統籌城鄉科技發展的長效機制。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在規劃佈局、政策制定、工作部署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加以落實。二是加強關鍵技術研發,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強農業科技的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加強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基地建設上加以落實。三是加速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我國農村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技術推廣效率不高。據統計,我國每年有約6000項農業科研成果,只有1/3左右實現轉化。要切實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在加大支持力度,充實農村一線科技力量上加以落實。四是深化改革,創新農村科技體制。要在進一步深化改革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整合資源,優化結構,轉變機制,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科研的支持,在整體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上加以落實。五是發揮好農民在農村科技進步中的主體作用和龍頭企業的重要作用。農村科技進步,需要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使其發揮主體性作用。農業龍頭企業和科技企業與“三農”存在著天然的“血脈關係”和利益關係,要積極引導企業發揮其優勢,帶領農民闖市場、增收致富。六是造就浩浩蕩蕩的農村科技大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體是農民,關鍵在人才。要堅持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戰略思想,建立健全有利於加快人才培養和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機制,著力培養和造就數以萬計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數以百萬計的農村適用技術人才、數以億計的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的新型農民,致力形成浩浩蕩蕩的農村科技大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建功立業。(科技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 李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