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要高度重視基礎教育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戰略地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23日   來源:光明日報

    積極投身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教育義不容辭的重要職責。農村基礎教育要圍繞新農村建設“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積極探索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模式,在人才培養、經濟建設、精神文明與民主法制建設中具有戰略性地位。

    一、培養造就一代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農村教育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培養造就一代新型農民的重任。億萬新型農民的培育造就,既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農民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他們素質的高低決定新農村目標的實現與否。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反之,在一個缺少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地方,是難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型農民的培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然而,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整體還偏低。據統計,在全國5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佔40%,高中以上的只佔12%,全國92%的文盲半文盲在農村。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低成了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因此,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新農村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農村基礎教育要為大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科學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服務。農村學校課程設置要根據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深化“農科教相結合”,試行“綠色證書”教育並與農業科技推廣等結合。農村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在作好教育教學的同時,還要承擔起農民文化素質提高和知識技能培訓的任務,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陣地。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特別是要加快實用技能型人才的培訓。致富是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農村基礎教育要以農民致富為主要價值取向。農村基礎教育要千方百計地了解與滿足農民需要,使教育跟著農民致富方法走。這就需要農村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充分利用農村基礎教育資源,要確立面向新農村培養人才的戰略目標,立足為新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農業集約化經營、鄉鎮企業管理、營銷方面的人才,培養農業産業化、機械化、電氣化、種植養殖、農産品加工等農業實用技術人才。從一定程度來説,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水平,直接決定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決定新農村建設的興衰與成敗。以加快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為突破口,充分發揮農村基礎教育的獨特作用,為新農村建設培養人才,一定會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新農村建設確立強大的思想保證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思想保證,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凸顯。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唸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嚴重;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坑害消費者利益等現象屢禁不止;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氾濫,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所有這些現象,成為農村社會落後和不穩定的因素,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不諧音。解決影響新農村建設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如何通過教育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促進農村經濟與社會安定、和諧、健康地發展,是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農村基礎教育是新農村思想文化建設中重要的陣地,學校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行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打破以往“大鍋飯,養懶漢”和向國家與政府“等、靠、要”的局面,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社會風尚。進行先進健康文化教育,不斷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充實農民的生活。同時防止文化糟粕的入侵,引導農民摒棄陳規陋習,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質言之,農村學校是養育農村現代精神文明的搖籃,必須充分發揮它在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大職能與效應,才能使先進的思想文化佔領整個農村陣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確立強大的思想保證。

    三、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有利於集思廣益,調動農民生産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有利於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在農村的貫徹落實,有利於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有利於農村基層各項事業的順利開展。大力加強農村法制建設,不斷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實現農村各項事業的依法管理,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然而在當前,由於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少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還很薄弱,農村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村自治組織依法自治的水平不夠高,許多農民還不善於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村務、政務公開方面,農民群眾對農村大事參與與監督還缺乏規範;一些幹部缺乏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在決定與管理重大事務上議事不民主,理事無規章,決策無程序的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地方農村經濟秩序紊亂,社會治安狀況不好,惡性案件和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坑農害農事件還不斷出現。這些與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遠大目標和實際需要是不相適應的。它們不僅影響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損害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也會妨礙推進社會法治化管理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有效保護廣大農民合法權益,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

    農村基礎教育在推進農村民主法制建設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認為,進行民主法制教育不僅是農村基礎教育的一項具體內容,而且是農村基礎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農村學校是向農村青少年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場所。學校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增強他們的法制觀念,使他們懂得一些基本法律法規,以及有關法律知識,提高學法守法的自覺性。同時,農村學校也是向農民普及法律知識的重要陣地。它們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各種渠道和多樣的活動形式,向廣大農民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法制思想,普及法律知識,教育農民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養成自覺遵守法律、維護法律尊嚴的良好習慣。教育農民群眾自覺抵制與消除陳腐思想的影響,積極同一切違法行為做鬥爭,維護社會的安定團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總之,全面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離不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引導、規範和保障。通過農村基礎教育主陣地,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能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李定仁 肖正德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相關鏈結
· 政協委員建言議政:新農村建設要慎重取捨
· 緊密結合本地實際 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引導和保障
· 江蘇省力推高效農業規模化等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