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唐雙寧就銀監會如何加強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工作等問題接受了記者專訪。
金融創新是生命
“今年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的最後一年,12月11日,中國將結束5年的‘過渡期長跑’。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金融將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金融體系,中資銀行只有改革和創新,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
記者:很多人都認為金融市場全面開放之後,銀行業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那麼根據您的判斷,這種衝擊和挑戰主要來自哪些方面?
唐雙寧:我認為,今後中資銀行將與外資銀行展開全面的合作與競爭;同時,外資銀行將以其豐富的經驗、優良的服務、卓越的管理給中資銀行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
可以把這種衝擊和挑戰概括為7個方面:
一是新技術的衝擊和挑戰。金融電子化和金融信息化的發展,對中資銀行傳統的手工操作模式提出了挑戰。比如採用高科技實現的後臺集中處理、前臺客戶個性化服務等新型現代銀行運營模式,已經完全不同於過去大家熟悉的手工操作模式了。
二是新産品的衝擊和挑戰。如衍生産品、資産證券化、代客理財、電子銀行、銀行卡等業務,對中資銀行傳統的資産負債業務將産生重大衝擊和挑戰。
三是利潤生成和盈利模式的衝擊和挑戰。新産品、新服務和新技術的出現,使得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快速發展,因而利潤成倍增長,成本大幅下降,對中資銀行依靠傳統利差業務維持利潤的狀況將是一個重大衝擊和挑戰。
四是體制的衝擊和挑戰。金融全球化和綜合化經營要求商業銀行向“流程銀行”轉變,垂直的報告路線和矩陣式的管理,對中資銀行經營體制將帶來重大衝擊和挑戰。
五是機構的衝擊和挑戰。傳統的單一機構面對産業、行業交叉的新形勢,需要具有綜合經營功能的金融機構的出現。
六是觀念衝擊。存在決定意識,技術和産品的創新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認識,以適應創新發展的需要,不斷革除舊觀念,接受新理念。
七是監管體制和監管思路的衝擊。隨著金融創新的持續發展,我們的監管體制如何適應,監管理念如何調整,監管手段如何跟進,也是我們亟須考慮的問題。
記者:那麼您認為中資銀行應該如何應對這些衝擊和挑戰?
唐雙寧:面對這些衝擊和挑戰,中資銀行只有改革和創新,才能在新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説,金融創新是中資銀行的生命,是中資銀行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由之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科學把握金融創新本質
長期在金融監管部門工作的唐雙寧,在書法上也有著很深的造詣。書法藝術十分注重研究每個漢字的精髓,對金融創新而言,唐雙寧也強調首先要搞清楚其本質。
記者:人們對創新這個概唸有不同理解,您眼中的創新是什麼涵義呢?
唐雙寧:創新目前已成為最流行的詞彙,頻繁見諸於媒體。一種觀點認為創新這一概念最早是由奧地利學者約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所認為的創新,是在原有的體系裏引入“新的組合”,是“生産函數的變動”,即通過引入新技術、採用新方法、開闢新市場、構建新組織,改變生産函數構成,引起效率提高和産出增長。
我認為,通俗地講,創新就是創造與更新,沒有的東西被創造出來,已有的東西被不斷地更新和完善,這就是創新。
記者:那麼對於金融創新而言,如何科學把握其特有的本質和內涵?
唐雙寧:什麼叫金融創新?我認為,金融創新就是商業銀行為適應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引入新技術、採用新方法、開闢新市場、構建新組織,在戰略決策、制度安排、機構設置、人員準備、管理模式、業務流程和金融産品等方面開展的各項新活動。它最終體現為為客戶提供的服務産品和服務方式的創造與更新,以及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
記者:從您的定義看,金融創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唐雙寧:對。廣義的金融創新是指發生在金融領域的一切形式的創新活動,包括金融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機構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狹義的金融創新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務等業務創新。我們通常所説的創新主要是指狹義的金融創新。
記者:如此推斷,電子銀行、銀行卡就是典型的金融創新。
唐雙寧:是,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創新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我們當前所説的某些創新活動,如電子銀行、銀行卡等,在發達國家已經比較成熟,是銀行的常規業務,但在我國基本上仍屬於新業務。
金融創新五大特點
唐雙寧曾用12個字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發展狀況,這就是“起了步、上了路、水準低、不平衡”。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又呈現出什麼新的趨勢和特點呢?唐雙寧又有了新的思考。
記者:金融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請問今後金融創新的趨勢是什麼?
唐雙寧:金融創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不同的歷史時期,金融創新的內容、特點各不相同。現在隨著時間的推移,銀行業金融創新又呈現出新的趨勢和特點。我將這些新的特點總結為5個方面。
首先是金融業務綜合化。當前世界各國金融業普遍呈現出業務一體化的趨勢。據統計,全球有50多個國家允許銀行經營證券業務,30多個國家允許銀行經營保險業務。在我國,商業銀行通過組建金融集團、設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設立保險公司,嘗試著銀行資金的跨業流動。2005年,工行、建行、交行已開展了通過直接投資方式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試點,3家公司的首只基金平均募集規模為51.14億元,遠高於其他非銀行係基金髮行規模。目前,3家銀行係基金共管理8隻證券投資基金,資産凈值已經超過300億元。8隻銀行係基金産品運行狀況良好,基本得到市場認可。
今年以來,工、農、中、建、交5家銀行相繼提出了設立保險公司的意向。銀監會和保監會已就如何加強協作、推動銀保合作深入發展舉行了高層會談,兩大監管機構均表示積極支持銀保在資本層面加強合作。2005年,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開展了資産證券化業務試點工作,開發銀行已經發行了100億元以公司貸款為支持資産的證券化債券;建行發行了30.16億元以個人住房抵押貸款為支持資産的證券化債券。商業銀行適應市場發展需要,穩健探索跨業經營,拓展了業務領域,增強了資金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探索開展多層面、多形式的綜合經營已成為許多商業銀行的發展需求。
記者: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這個特點十分明顯。第2個特點呢?
唐雙寧:其次是金融活動國際化。目前,我國外匯儲備已超過9000億美元,居民本外幣儲蓄存款也高達16萬億元。由於國內投資渠道相對狹窄,同時面臨流動性過剩且人民幣資本項目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如何為鉅額的外匯儲備和居民儲蓄存款尋求投資機會以分散風險,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的一個難點。
在這種情況下,中資銀行開展了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引導國內資金投向國外安全、穩定的金融産品。截至目前已有8家中資商業銀行、5家外資銀行內地分行獲准開辦了代客境外理財業務,這使我國資本進入了國際市場,優化了中資銀行的業務結構,同時也鍛鍊了隊伍、積累了境外投資經驗。隨著我國銀行業全面融入國際金融體系,資本的跨境流動必將更加活躍。
記者:境外代客理財業務的開展,的確拓寬了人們的投資渠道。您總結的第3個特點是什麼?
唐雙寧:我認為目前的金融創新還有金融交易電子化的趨勢。現代金融具有時效性和迅捷性的特點,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必須開發高效、安全、穩定的電子金融服務平臺。目前以信息技術為依託的電子銀行和銀行卡業務迅猛發展,我國幾乎所有大中型商業銀行都開辦了電子銀行業務,2005年交易額達到了100萬億元,已初步形成了以互聯網、電話和手機為渠道,包含信息查詢、支付結算和投資交易等多種功能,覆蓋企業、個人用戶的電子銀行網絡。
銀行卡作為方便、快捷的支付結算工具,廣泛受到金融消費者的青睞。銀行卡的發卡量成倍增長,從2001年的3.8億張迅速增長到目前的10.3億張,信用卡發卡量也超過了4000萬張。單張銀行卡平均消費金額也逐年提高。金融服務電子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不僅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便利信息交流與資金融通,更將為金融領域的技術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記者:除此之外還有什麼特點?
唐雙寧:第4個特點是金融衍生産品複雜化。為了規避自身風險以及滿足客戶投資與避險需求,商業銀行開展了自營和代客的衍生品交易業務。目前,已有62家中外資銀行獲得了衍生品交易資格,2005年我國主要商業銀行衍生産品交易額達到了14萬億元。近來,商業銀行不斷推出形式多樣的衍生産品,不僅包括期權、期貨和掉期等衍生品工具,還推出了與利率、匯率、商品價格和股票指數挂鉤的結構性票據,以及其它複合型金融工具。這些産品的推出,提升了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但是,由於産品結構日益複雜,潛在風險也不斷增大,這就對商業銀行的市場定價和風險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後一個特點是金融服務個性化。改革開放28年來,我國國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GDP高達18萬億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個人財富積累,為商業銀行開展財富管理提供了廣闊空間。目前,我國商業銀行已開始提供針對特定客戶“量身定做”的財務規劃、投資分析和私人銀行等個性化服務,可以預見,金融個性化服務將成為未來金融創新的重要內容。
防範五個方面風險
“鼓勵與規範並重、培育與防險並舉,這就是我一直強調的。”由創新而監管,由監管促創新,唐雙寧如是説。
記者:現在我們回到您所主管的工作上來。您覺得一個良好的監管者如何對待金融創新?
唐雙寧:銀監會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一個良好監管者的6條標準,其中第一條就是監管工作既要保證金融穩定,又要促進金融創新。3年多來,銀監會積極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開展金融創新,通過創新掌握更多的風險管理工具,提升風險識別與管理能力,同時也特別注重防範創新過程中新的風險。
記者:那麼,針對金融創新的特點,作為監管部門,銀監會將做好哪些方面的監管工作?
唐雙寧:我們主要要做好以下5個方面的監管工作。
一是提高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控能力。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市場風險正日益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之一。現階段,我國商業銀行衍生産品風險定價能力還不高,風險轉移和對衝手段還較少,大部分銀行缺乏有效的市場風險管理模型,具有現代金融工程知識的專門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特別是面對複雜的金融衍生産品,市場風險的管理意識及經驗更是缺乏。因此,如何提高市場風險管控能力是擺在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是加強對商業銀行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的風險監管。
商業銀行從事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直接面對國際市場上由於利率、匯率變動而帶來的市場風險和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由於國內大多數銀行缺乏在國際市場上的投資經驗,加強對開展跨境業務商業銀行的風險監管變得十分迫切。對這項業務當前監管的重點是:(一)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前首先要進行自查,檢查自己是否做到了“了解你的業務”、“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交易對手”、“了解你的風險”。商業銀行要將上述要求變成開展理財業務的前提條件,達不到上述要求的,不能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服務。(二)商業銀行開展代客境外理財業務後,要積極拓寬信息渠道,加強市場研究與分析,充分了解境外資本市場的發展變化。(三)要加大信息披露,向客戶充分揭示風險。(四)要特別重視加強對投資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人員素質。
記者:從這兩個方面看,銀監會十分強調防範風險,還有其他方面的風險需要加強防控嗎?
唐雙寧:是的。三是要加強信息技術風險監管。
信息科技手段的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直接關係到銀行業的安全、穩定和健康發展,加強對商業銀行信息技術風險監管已成為銀監會一項重要的監管工作。當前信息技術風險監管工作的重點主要是:(一)開展對商業銀行信息技術工作的現場和非現場檢查,檢查商業銀行是否具有IT策略、IT策略與業務策略是否一致、IT風險管理是否貫穿到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是否建立完善的架構實現對IT風險的有效管理等。(二)組建專門機構、起草制定《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監管操作指引》、加強對監管人員和商業銀行信息技術人員的培訓,從組織機構、人員隊伍和制度上為信息技術風險監管工作提供保障。
四是做好跨行業風險監管工作。 商業銀行開展跨行業經營,除了蘊含銀行業自身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之外,還可能滋生一些新的風險,如關聯交易風險、信息披露風險和利益衝突等。銀監會督促開展跨行業綜合經營的商業銀行按照“法人分業”的原則,建立健全“防火墻”制度,有效隔離風險並防止風險的體內傳播;對關聯交易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防範由子公司信息共享而引致的內部交易風險;對資本充足率進行監測,實行建立在並表基礎上的統一風險監控。
五是加強對資産證券化業務的監管。
資産證券化簡單説就是將資産以證券化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對資産證券化業務的監管,銀監會的工作重點主要在於提高資産池內資産的合規性要求;引導評級市場發展,強化外部評級機構的作用;提高對發起方信息披露主動性的要求。當前銀監會要加強對制度建設和風險防範的研究,特別是加強對評級機構作用和資産池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儘早出臺相關法規,為日後結束試點全面推開此項業務打好制度基礎。
監管機制也要創新
基本原則應該是“區分風險,允許探索,加強協調,逐步理順。”他提出的銀監會對金融創新的監管工作也要創新的觀點尤其受到人們的關注。
記者:從我們前一階段的報道看,一些銀行業人士也提出,面對金融創新,監管工作也應有所創新,您的觀點呢?
唐雙寧:我十分認可這種看法,銀監會將不斷創新監管體制,更新監管理念,轉變監管方式,堅持法人監管,實現新業務監管從單一的合規監管向風險與合規並重監管轉變。對於目前正處於成長階段的金融創新活動,應在控制好風險的前提下簡化準入審批程序、減少審批環節。要區分不同新産品的風險狀況,鼓勵商業銀行探索新業務,開發新領域,給予他們試驗的機會。
監管部門的風險監管要體現到新業務開展的具體流程中去,通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揭示業務風險,及時糾偏和糾錯,促進新業務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創新業務尚未出現就將其扼殺,就永遠不會有創新的存在;沒有創新的出現也就無法發展和探索新的監管思路和方法,無法總結相關的經驗和教訓,也就沒有更高的目標引導我們去學習和提高。
記者:從我們了解的情況看,銀監會在推動金融創新方面已經做出了積極的努力,現在需要為加大金融創新力度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唐雙寧:的確,金融創新需要商業銀行、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的共同推動。商業銀行是金融創新的主體,對創新活動及其風險承擔第一責任,商業銀行要建立良好的客戶關係,包括建立爭議處理的解決機制;投資者在享受現代金融服務的同時,也要遵循“買者自負”的原則,承擔決策風險;監管機構要履行服務於公共利益的職責,督促商業銀行向金融投資者充分披露信息,揭示風險,保護金融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建立公平的市場交易規則,完善法律法規,創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法制環境,規範市場行為。另外,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還共同承擔對投資者教育的責任,向社會公眾普及金融知識,增進投資者對金融産品,尤其是對創新産品收益和風險狀況的了解,提高風險防範意識和風險承受能力。
金融創新和創新監管都是全新的工作,中國銀監會將以更加開放和合作的態度與社會各界一道,共同創造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環境,促進中國銀行業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更好的創新,更快的發展。(王 智 梁 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