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近頻頻報告一些自主創新成果,如龍芯等,這是大好事,有助於解決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但主要是技術方面的。我覺得科學方面的成果不多,自主創新強調得不夠,支持得不夠。”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員周俊表達了希望重視科學自主創新的觀點。
周俊認為:“以中國企業現有的實力與意識,還不太可能支持科學自主創新。而科學的自主創新,需要鼓勵基礎科學研究工作者想一些別人想不到的問題、探索一些未知事物、發展或推翻一些看似已經解決的科學結論,鼓勵他們根據新的原理研製先進的科學儀器和裝備,積累國家需要的基本資料等等。正如施履吉院士所指出的,要允許科研工作者標新立異,運用巧妙的方法嚴格驗證,突破前人一些看似成熟的結論。”
“但現有的科學運行機制做不到這一點,功利性比較強。現在科學界喜歡追風,搞'糖炒板栗現炒熱賣’!”周俊以自己了解的植物石油領域為例,“一聽我國要能源多元化,大家就一窩蜂地上其他能源,因為有錢。現在,生物石油大概有十幾家在搞,水平差不多,只有一兩家比別人快走了幾步。説實話,有幾家做就行了,雖然一家做不行,但十幾家做就勞民傷財了。不如這樣,當做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組織一次公證評估,優勝劣汰。”
周俊説:“現在的科學經費大都由國家出。申請經費時,你必須説出這個項目的科學意義、技術上的可行性,還要説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樣的項目做下去,只能出二三流的成果。因為能夠明確科學意義和技術可行性的只能是前人做過的,或者跟著外國人做。如果真正是自由探索,那他沒法填寫項目書,也就沒法申請到經費。
“科學運行機制一定要留下這樣的自由探索空間:他提出一些新觀點或假説,只要不是胡説八道、不著邊際,只要他是在勤懇地探索,就應該得到適量的支持,甚至允許他得到一些負結果、允許他失敗。領導部門不要老讓人家彙報進展,否則下面只能窮于應付。
“我們不妨學習國際上一些巧妙的做法,比如測定DNA、蛋白質序列等。它們對科學作出了很大貢獻,都得過諾貝爾獎,但花錢不多,幹得巧。”
周俊説,對一些中青年科研人員支持適當的經費,使之有一定的科研條件、有體面的生活條件、進行自由的科學探索,才能有科學上的發現,才能有真正的自主創新。(科學時報 易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