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互動>> 建言議政
 
清華大學研究員王紅領:科技落後就沒有經濟安全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0日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提升科技競爭力成戰略目標

    我國經濟模式處在十字路口

    建立創新型國家是必然選擇

    科技強國發展理念不能動搖

    國家之間,特別是意識形態存在差異的大國,彼此科技力量的防範是有目共睹的。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作用愈來愈重要,以科技為核心的國力競爭已經成為國家之間競爭的焦點。出於國家經濟安全的考慮,絕大多數國家都將提升本國的科技競爭力作為國家重點關注的戰略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世界上眾多國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點上,努力尋求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道路。一些國家主要依靠自身豐富的自然資源增加國民財富,即資源依賴型,如中東地區産油國;一些國家主要依附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和技術,即對外依附型,如拉美地區一些國家;還有一些國家在充分吸收別國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把促進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形成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國際學術界已把後一類國家稱之為“創新型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丹麥、芬蘭、瑞典、韓國、新加坡等國在內的大約有20個左右。而當今世界的發展也主要是由創新型國家主導的。創新型國家有如下基本特徵:首先,科技創新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主導戰略,創新綜合指數明顯高於其他國家,科技進步貢獻率一般在70%以上。其次,創新投入高。此外,知識産出高。這些國家擁有的發明專利總數佔到全世界的99%。最後,創新型國家對外技術依存度均在30%以下。

    從1978年-2005年,長達28年,按照舊的統計口徑,中國GDP年平均增長9.496%;按照國家統計局2006年調整後的統計方法,從1993-2003年,中國GDP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9.88%,這就是被世界稱為“中國奇跡”式的經濟增長。然而,我國尚未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在經過了20多年的高資源消耗的發展之後,我國再繼續維繫高資源投入強度已經出現了困難。自2003年以來,中國經濟中出現了明顯的資源供給不足現象。能源短缺、水資源短缺、土地短缺在中國經濟較發達地區廣泛存在,即便是以往被公認的可以“無限供給”的勞動力,也出現了大面積的“民工荒”。從需求方面來看,在我國外貿依存度越來越高的同時,頻繁發生的國際貿易摩擦也為我國海外市場的進一步拓展設置了障礙,而國內市場需求多年來也持續不振。

    持續了20多年的“中國奇跡”式的經濟增長站在了一個十字路口,以往的高資本消耗+大規模勞動投入+低技術進步的生産方式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陷阱。顯然,摒棄舊的增長模式,通過創新延續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唯一可行的戰略選擇。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這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政治家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自己的政治責任,美、日、德、法、英、俄等國紛紛制定了新的創新政策。

    今天的世界依然是憑實力説話的世界。如果我們不具備強大的創新能力與綜合國力,就很難在急劇變幻的世界競爭格局中把握可能的機遇。放棄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改變技術依附型的局面,這在中國政府已經形成共識:走創新型國家之路,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中起決定性的因素,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

    事實上,拋開意識形態的原因,現有的發達國家是不願意看到幾十年前那個衰弱、貧窮、落後的中國變成了發展速度很快,在經濟、軍事、科技等許多方面都變得強大的國家。經濟安全問題伴隨著主權國家的誕生而産生。冷戰結束後,經濟因素在國際關係中地位上升,經濟和以科技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競爭成為各國尤其是大國之間競爭的焦點。對於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來説,我們要明確一條:走科技強國的理念不能動搖。沒有科技的發展,不僅國家經濟安全會受到威脅,主權也會面臨挑戰。(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 王紅領) 

 
 
 相關鏈結
· 人民日報海外版: 經濟安全不排斥市場正當競爭
· 社科院研究員趙英: 擴大開放要確保國家經濟安全
· 開放不能忽視國家經濟安全
· 高度重視並理性應對外資並購與國家經濟安全問題
· 十一五期間我國將構築經濟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