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5月24日電(記者 盧堯)“十五”時期,安徽淮河流域共安排污水處理項目29個,但至今只建成4個,其中兩個還沒有運行。對此,安徽省政府一位主要負責人説,沿淮有些地方,沒有錢甚至沒有審批都千方百計地上生産項目,但對於治污項目,把審批報告和資金送到他們手中都不願意去建。這位負責人所説的“一熱一冷”現象,實際上是一些地方領導發展觀念落後的表現。對這樣的領導幹部,應有“揮淚斬馬謖”的決心,不能讓責任追究制度成為一紙空文。
安徽省環保部門的監測結果顯示,沿淮一些地方對治污工作的消極麻木,已經給淮河水質造成嚴重危害。2006年,淮河干流11個監測斷面中,只有兩個達到三類水標準,其餘均為四類。淮河支流污染更為嚴重,24條支流67個監測斷面中,五類和劣五類水質比例超過60%。其中9條支流均為劣五類,處於重度污染狀態。
淮河流域對於治污並非沒有一點動靜,涉及的地方基本上年年都簽環保責任狀,加強環保工作的報道也時常見諸大報小刊,但只要招商引資多、GDP增長快,不管能耗有多少、污染多嚴重,民怨多強烈,當地領導都可以“加官晉爵”。即便上面問責下來,也會因這些幹部抓發展有功而得到開脫。安徽省的一位領導感慨:環保工作難度很大,環保部門對哪個單位“下手”,説情風就會迅速刮成12級颱風。於是,“先發展後治理”“只發展不治理”就成為許多官員的必然選擇,環保責任狀成為一紙空文。
當前,我國工業節能減排的形勢十分嚴峻,安徽淮河流域污水處理項目建設嚴重欠賬的情況在各地都有,節能減排遠未成為“硬任務”落實下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領導發展觀落後或急功近利,為了眼前的經濟增長,不顧能耗、污染情況上項目、鋪攤子。在能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對這樣的官員,不僅不能以其對眼前GDP增長有貢獻為理由論功行賞,而且應當有“揮淚斬馬謖”的魄力,堅決拿下。否則,節能減排的嚴峻形勢就難以扭轉,“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節能減排目標就難以實現。
為了扭轉淮河治污的被動局面,安徽省決定在沿淮各市實行環保工作一票否決制,將治理污染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如果真有官員因為治污不力而被摘掉“烏紗帽”,淮河水質變好就大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