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董峻、王立彬)年關將至,回顧2007年“三農”形勢時,我們欣喜地看到,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鞏固和延續了前幾年的良好態勢,有力地改善了農民生活,支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解決13億人口吃飯問題始終是一項事關全局的重要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反復強調要毫不鬆懈地抓好糧食生産,並繼續穩定、完善、加強糧食生産扶持政策。從2004年到2006年,糧食總計增産1335億斤,我國糧食生産出現了重大轉機。
在此基礎上,今年克服了産量基數較高、自然災害嚴重、國際市場影響日益加深等多方面困難再獲豐收,糧食産量有望超過1萬億斤,特別是作為口糧的水稻和小麥,不僅産量增加,而且品質進一步優化,為保障市場供應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自1985年以來首次連續4年增産,本世紀以來首次超過1萬億斤。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惠農政策強有力的推動下,加上結構優化和産業化發展,糧食生産實現了産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種糧農民收入連續保持較快增長。從2004年到2006年,既是我國糧食實現連續增産的3年,也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較快的時期,這與糧食主産區擺脫增糧不增收局面是分不開的。今年安徽全省小麥畝均增收49元,水稻畝均增收56元,累計新增産值31億元,帶動全省農民人均增收62元。
在糧食連年增産的形勢下,經濟作物也實現了全面、協調發展,走出了“糧上經下”或“經上糧下”的怪圈。特別是今年多數經濟作物總産、單産、效益均創造歷史最好水平。棉花、糖料總産單産均創歷史新高,蔬菜、水果等産品數量充足,花色品種豐富,基本實現均衡供應。畜牧業、漁業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滿足國內市場供應的同時,經濟作物中的園藝産品出口保持2位數的增長速度。今年1月至9月,出口創匯超過70億美元,超過水産品,成為農業創匯的第一大産業。
同時,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繼續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和物質裝備水平提高,農機、農墾、鄉鎮企業等各行業協調發展,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農産品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農業農村經濟朝著又好又快目標邁出了重要步伐。
今年的成績來之不易,最根本的原因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措施。年初,中央出臺了2004年以來的第四個“一號文件”,中央財政實際用於“三農”的各項支出今年達到了4318億元,農業和農村發展基礎不斷得到加強。
為支持糧食生産發展,國家各項支農政策繼續鞏固、完善和強化,進一步調動了種糧農民的積極性,對農民種糧的直接補貼、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等資金規模繼續擴大,加上油料等其他扶持政策,今年種糧農民直接受惠的財政支持將超過700億元,比上年增長30%以上,這個力度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各省也普遍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如今年安徽投入專項資金6000萬元開展糧食高産創建活動,撥出專款1.45億元,用於良種、技術配套補貼;黑龍江投入涉農資金達66.1億元,全省糧食生産資金投入達到289億元,創歷史最高水平;河北省財政專項支農資金達到45.7億元,比上年增長19%,也是歷史最高水平。
在鞏固、完善、加強已有支農惠農政策的基礎上,針對部分農産品供給面臨的一些新情況,及時採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策效果非常明顯。
針對今年生豬生産面臨的新情況,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生豬生産發展穩定市場供應的意見》,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生産、穩定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支持配合,合力推動政策落實。在政策推動和市場價格拉動下,生豬生産形勢逐月好轉。8月份生豬生産形勢開始出現積極變化,9月份進入全面恢復階段,10月份進一步恢復。據農業部調查,10月份生豬存欄同比增長13.4%,生豬出欄同比增加3.1%,扭轉了持續多月的下跌趨勢。
奶業方面,過去一段時間奶業生産面臨比較大的困難。隨著《國務院關於促進奶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出臺,各級農業部門在各地區、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認真抓好政策落實,大力開展技術推廣和服務,加上國際國內乳品市場行情的變化,近幾個月來,國內原料奶收購價格出現回升,養殖效益開始好轉,奶農養殖積極性有所恢復,奶業發展趨勢向好。三季度末,我國奶牛存欄達1517.5萬頭,同比增長12.2%;奶類産量達2715.9萬噸,增長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