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收過的“禮物” 臍橙 今年“兩會”前,98歲高齡的于都籍老紅軍鐘明委託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贛縣五雲鎮鎮長明經華去北京參會時給總理捎點臍橙。“兩會”結束後,明經華還給鐘明帶來了總理的100元臍橙錢。 漫畫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收到了合肥老鄉為他創作的Q版漫畫形象圖,由安徽一名女記者交到總理手中,總理接過漫畫説了聲“謝謝”。 花生 去年7月,總理在廣西考察時,收到了村民送的兩筐自家種的花生。李克強接過花生,一筐遞給自治區黨委書記説:“這代表‘水’”;一筐遞給自治區政府主席説:“這代表‘路’”,“我把水和路的責任交給書記和主席了,會記著剛才座談時説的問題,我們共同努力把水和路解決好”。據新華網 4月11日,李克強在海口東寨港紅樹林濕地保護區考察生態環保工作。在紅樹林邊的漁村裏,一位老人遞給李克強一支船槳,説為了保護紅樹林,自己不再打魚。李克強説,這把槳應該放進博物館珍藏起來,向世人表明我們保護生態的決心。 這位送船槳給總理的老人,就是今年71歲的老漁民黃宏遠。 在海南省會海口以東30公里有一片紅樹林,延綿數十公里海岸線,被稱為海口之肺。林子裏生長的數百種魚類和軟體動物,造就了這裡“最美海鮮”的讚譽,卻也給她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近送槳老人黃宏遠,走近東寨港紅樹林。 送槳之後 走哪兒都有村民對他笑 騎著電瓶車,戴著草帽,格子襯衫紮在灰色西裝褲裏,腰間皮帶夾別著一隻老款的電話———眼前的黃宏遠比電視上更加精神。見到成都商報記者時,這位71歲的老人正在演豐鎮邊海村裏十來米高的水塔下管理水管安裝。 自從送了船槳給總理後,黃宏遠就成了村裏的大紅人,走到哪兒都有村民對他笑,説他好福氣。在澳大利亞的女婿看見新聞時還不敢確定,立馬打了越洋電話回家。“誰想得到?都不敢相信。”老人樂呵呵地説,其他五個在外打工的兒女也都打電話來向他祝賀,準備週六一起回家,跟父親吃飯慶祝。 “這把槳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現在送給總理,這是乘風破浪、勇往直前的槳……”得知自己要代表村民見總理後,這個“只讀過初中,只會抓魚蝦”的老漁民,把自己要對總理説的話,想了整整一夜。 與演豐鎮大多數只懂説本地話的老人相比,黃宏遠的這口有點海南腔的普通話算是“很溜了”。黃宏遠頗為自豪地説,這都是他自己學來的。2004年,黃宏遠所在的村子在當地率先創建生態文明村,吸引不少外地人前來,為了跟上時代,年過60的他開始學習普通話。“看別人怎麼説,就記在心裏。”黃宏遠向成都商報記者總結經驗,“人家(説)的詞,要是不懂,就問我小孩。” “總理問我,你多大了?怕我聽不見,又湊到我耳邊説。”黃宏遠一字一頓,生怕漏掉一個細節。“我差一點就流眼淚了。”他説,“想不到我這麼老了,還能見到總理。” 打魚28年 只剩那只木槳留作紀念 在黃宏遠祖屋裏一面斑駁的墻上,釘著兩顆銹跡斑斑的釘子,這是以前挂船槳的地方。二十多年不打魚,黃宏遠那艘兩三塊木板裝的小船,早已被海邊的風浪打沒了,只剩下這只木槳留作紀念。船槳送給總理後,黃宏遠在原處挂上了一條紅布,説是代表吉利。 東寨港形狀似漏斗,四條河流匯集港內出海,形成大片灘塗,孕育了上千公頃的紅樹林。 特殊的環境造就了各種特別的生物,紅樹林的海鮮也與別處不同。“長在沙地的肉硬,不如我們這泥地裏的鮮嫩。”黃宏遠説,這裡的海鮮是海南最好吃的,他抬手向紅樹林指去,只見一隻食指長的小魚正在淤泥裏跳動,魚鰭的部分還長著兩隻腳,“以前幾元錢一斤,現在要賣40多元呢。” 由於紅樹林裏水淺海産豐富,也比出海打魚更簡單易行。 黃宏遠從二十歲起跟老一輩人學打魚,一直打了28年。那時候沒有什麼工具,都是用線釣,用手抓。“有運氣的話,半天能釣個十斤八斤,”而當地老師的一天工資才幾元錢,“不如抓魚”。 對話送槳漁民 為什麼是他 去見總理? 成都商報:送槳那天的電視您看了嗎? 黃宏遠:看了,我老伴兒抱著孫子和我一起看的。她邊看邊對孫子説,你看,阿公現在高級了哦。(笑) 成都商報:當時您記憶最深刻的是什麼? 黃宏遠:總理問我,你多大了,我説71了,總理你呢?59了,總理説,你還是大哥。我送槳給總理後,説了一番話,總理鼓掌,對我説“好啊,好啊”。 成都商報:您怎麼想到要送槳給總理? 黃宏遠:鎮裏讓我去見總理,我這麼大年紀了也沒什麼貢獻,就想説把這個槳送給總理行不行。這個槳我挂在家裏,看著就想起我小小年紀開始打魚,希望也讓總理有個紀念,表達我們的心意。 成都商報:為什麼讓您去見總理? 黃宏遠:鎮上推選了18個老人,只有我一個人打了滿分。 成都商報:您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黃宏遠:可以吧。在場的人問我會不會講普通話,我説普通話也行,海南話也行。我覺得我講普通話比海南話好。領導聽了都説,好好好,就選這個老黃。 送槳背後 保衛紅樹林 讓我們放下雙槳 曾經 漁網密密麻麻 “一天要砍好多樹” 隨著打魚工具的改進,紅樹林的漁業越發興旺發達,單是邊海村就有700多人,八成以上都靠打魚為生。山尾頭村40歲的陳姓村民記得,他開始打魚時,已經開始用漁網,開始只有十來米寬,後來發展到二三十米,漁網的網眼也越來越小,小一點的魚大多也不用手釣了。一眼望去,東寨港裏密密麻麻全是漁網。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相關負責人陳偉告訴成都商報記者,捕魚對紅樹林的傷害主要是生態方面的破壞。“網眼小,捕到的小魚就多,魚類就不能生長繁衍。”陳偉説,再到後來,出現的火車籠式漁網(網呈竹節狀),“連魚苗都不剩。” 紅樹林的海鮮美名遠播,也吸引了其他村鎮的人前來打魚。為了打到最多的魚,一些村民甚至使用電魚工具,那些長長的像鐵桿一樣的傢伙往水裏一放,不一會兒就翻出一大片白花花的魚來。 紅樹林裏除了魚,還有螃蟹。螃蟹最愛在紅樹林底下挖洞,一棵樹下一般就一隻,兩三個小時能抓十來只。黃宏遠説,因為林子太密,必須得砍掉一些根才能進得去,手伸不進的地方也得砍,“有洞就砍,一天要砍好多樹”。 刮颱風的時候,漁民們把船拴在紅樹林,風一刮船就往林裏面撞,一撞就是一片,“把紅樹林拉斷的情況也不少”。這裡的紅樹林皮是黑黑的,但皮被剝掉,就顯出紅色的肉來,就像人被磕破皮出了血。“所以才叫做紅樹林吧。”黃宏遠説。 現在 退塘還林 “只剩一半人還在打魚” 在邊海村臨海處,是一片片蝦塘,一個個蓄水的方格連綿不絕,足有兩三百畝,黃宏遠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這裡原來是村裏最大的一片紅樹林。 相關資料顯示,1975年冬,海南農墾投入鉅資,組織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5個縣23個農場的近萬名職工,在演豐鎮周邊進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的圍海造田工程。這場對1.1萬畝紅樹林灘塗地進行的造田大會戰,最終造出8300畝新田洋。 “那時候砍紅樹林,村民都去參加,砍了誰要就拿回家燒火。”黃宏遠説,當時從紅樹林的這頭看到那頭,只能看見一個個指尖大的人在蠕動,而腳下倒地的紅樹,最大的有大碗口那麼粗。然而,海灘變良田的目標沒能實現。因為土壤鹽鹼性大,這片灘塗之後改種椰子,號稱“萬畝椰林”。之後,由於不適合種植,又變成“萬畝海水養殖塘”。 黃宏遠沒有趕上蝦塘興旺日子。20世紀末,紅樹林的保護問題開始受到關注,林子裏開始不讓打魚了,只能去外海。後來,黃宏遠也放下了船槳,進了造船廠給年輕人造漁船。從用槳劃的帆船到燒油的機船,隨著老一輩漁民的退出,和打工浪潮的興起,這裡的漁業慢慢褪去當年的光輝。“現在村子裏只有兩百來人的,頂多只有一半人還在打魚。”黃宏遠説。 在東寨港出海口的海岸邊,有一片顏色稍淺的紅樹林,村民説,那是他們種下的新樹種。這兩年,對紅樹林的保護力度有所加大。目前,保護區內58家鹹水鴨養殖場均已搬遷,2439.5畝現存養殖塘正在實施退塘還林。 (藍婧)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