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細化標準,讓基層政務公開更便民

2019-12-19 11:35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1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全面推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工作,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提升利企便民水平。會議要求,基層政府要在2020年底前編制完成本級政務公開事項標準目錄,實行政務過程和結果全公開。

政務公開是行政機關全面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全過程公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制度安排。而基層政務公開因為直接關係到民眾和市場主體的切身利益,一直以來備受矚目。這一塊也往往是政府與民眾容易産生隔閡的領域,現實生活中很多爭執、不滿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正是由於政務信息的“梗阻”而産生並加劇。

比如此前媒體報道的一些“鄰避”事件,多存在政府信息公開不足、乃至選擇性公開或者乾脆遮蔽相關信息的情形。在有關部門看來,只公開想公開的,或許可以暫時取得主動,但在信息時代,一旦聽任不完全、不平衡的信息傳播開來,很快就會産生蝴蝶效應,而各種傳言甚至是謠言就會大行其道,事態也就愈發不可收拾。

其實,類似事件並不神秘,只要及時、及早、均衡地把真實信息告知民眾,並與民眾互動交流,知無不言,解疑釋惑,則很多“心結”並不難解開。不要總是該公開的不公開,該回應的不回應,拖延推諉,冷漠拒絕,想著把什麼事都捂在包裏、攔在門裏、束之高閣;更不要心存糊弄,一意敷衍,胡亂公開,把信息公開的“好經”給念歪了。

此番國務院常務會議全面部署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範化,劍鋒所指,正在於此。政務信息公開,首先意味著一種理念、一種行政治理手段,但同時更應該指向具體的行政操作,指向具體的治理實踐。而一旦進入操作層面,當然要有相應的細化標準,要有明晰的執行清單,絕不能“大呼隆”“一刀切”,或者只是停留在表態階段,口惠而實不至。

公開不公開是態度問題,而如何公開、公開得如何則屬於操作問題。很多時候,操作中的細節決定了政務公開究竟能夠走多遠。這是因為,現代社會政治運行的基礎是可操作性,不管多麼宏大的理念,若不能建立在可分解的指標、可細化的標準、可複製的目錄清單,則只能停留在虛幻之中。

現實也能證明這一點,此前,不少地方都在推動政務信息公開,從聲勢上看,轟轟烈烈,但因為缺乏細化標準,公開的實際效果並不明顯,要麼公開規範五花八門,公開主體、形式、範圍、時間等都具有較大差異;要麼只公開不回饋,只開花不結果,行之不遠,效果不彰。

基層政府直接對應廣大民眾,一件事情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存在“打馬虎眼”的問題,是即是,非即非,靠糊弄是糊弄不過去的,如果只是想著盡享政務信息公開的好名聲,而不去做一些紮實努力,不可能贏得民眾信賴。

事實上,梳理基層政務公開事項,開列本級政務公開目錄清單,本身也是對基層政府服務意識、公開理念、治理能力的重新審視與打量。這個梳理過程本身也是提升基層治理的過程。每一項事宜都對應著一個領域的治理,每一次公開都是政府與民眾的坦誠對話。這中間,如何傾聽,如何對話,如何踏實踐行公開原則,都是一次不輕鬆的考驗。

政府行政就該多一些標準意識,多一些規範意識,多一些科學意識。基層治理能力的提升,固然要靠相關人員依法行政,但也要不斷在實踐中摸索相關的標準和規範。特別是,基層政務公開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民眾,如何保障民眾能夠依法獲取信息,尤其迫切需要拿出一些可操作、可複製的清單或目錄,有章可循,對各方都是一個約束。

法治政府首先是透明政府,惟有公開了,才談得上依法行政,才談得上政府接受民眾與社會的監督,才談得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循此,則標準化、規範化的基層政務公開,不啻為構建法治政府的一塊基石。(特約評論員 斯遠)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宋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