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開放理念 轉變發展方式加強務實合作
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7 08:26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秉承開放理念 轉變發展方式加強務實合作

共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在“中英發展論壇”上的演講(2015年10月22日,倫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 

  尊敬的賈斯丁·格雷寧大臣,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非常高興來到自然風光旖旎、歷史文化厚重的倫敦,參加首屆“中英發展論壇”。目前,中國正在緊鑼密鼓地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英國正在推動製造業再振興。上個月,聯合國又正式發佈了由各會員國共同達成的《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兩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英國訪問,就中英兩國深化合作、共謀發展與英國各界進行廣泛交流,共同開啟中英合作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候,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英國國際發展部聯合舉辦“中英發展論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此,我代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祝賀!對蒞臨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衷心的感謝!

大家知道,隨著發展水平、發展環境、發展條件和社會對於發展訴求的變化,人們對發展內涵和外延的認識也在不斷變化。剛剛發佈的“新的發展議程”,集中地體現了多年來各國專家、政治家的智慧成果,與聯合國十五年前發佈的《聯合國千年宣言》所提的“千年發展目標”相比,“新的發展議程”更充分地體現了發展的本質要求。按照我的理解,“千年發展目標”的內涵具有生存、綠色、合作等三個基本要素;“新的發展議程”的內涵增加了三個基本要素,即健康、平等和尊嚴。前者體現的是發展的底線要求,主要目的在於解決貧困特別是絕對貧困問題。後者除進一步強調保證人的生存、保護生態環境、加強全球夥伴關係的重要性之外,還突出強調:不僅要確保人類的生存,而且要保證人類以健康的方式生存;不僅要促進人類福祉的普遍增長,而且要保證人們公平分享發展的成果;不僅要推動就業增長,而且要保證人人能夠體面地工作。

像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對發展內涵和外延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提出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一思想的核心是: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它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了時代進步的要求,與“新的發展議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中國能否完成“新的發展議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能否如期完成這一議程。歷史地看,中國對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主要體現在:

第一,中國對全球經濟和貿易的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們實現了年均近10%的經濟增長,GDP由1978年的不足1500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14年的10萬億美元以上。隨著經濟體量的擴大,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越來越大。根據世界銀行的相關數據測算,從2007年開始,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2005-201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27.3%;1980-2014年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份額由25%上升到39%,而份額提升的14個百分點中,中國就貢獻了約11個百分點。作為一個日益開放的經濟體,中國對全球貿易的增長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世貿組織的數據,1978年,中國進口總額只有110億美元左右,佔全球進口總額的0.8%;2014年,中國進口總額高達近兩萬億美元,佔全球進口總額的10.3%,比三十多年前提高了9.5個百分點。

中國的開放對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意義,不僅在於擴大了全球市場,還在於通過使中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優化了全球的資源配置,提高了世界經濟的運行效率,為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産業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

第二,中國為人類從根本上擺脫貧困狀態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是人口大國,也曾經是貧困人口比較集中的國家。據世界銀行2013年發佈的《全球發展指標》,中國極度貧困人口占世界極度貧困人口總數的比例從1981年的43%下降至2010年的13%,30年貧困人口減少6.6億,為全球減貧作出巨大貢獻。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還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實現千年發展目標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

第三,中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走向富裕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發展經驗。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我認為,“中國發展經驗”至少有這樣幾個特徵:一是在開放中謀求發展:通過設立特區、開放沿海城市,以及隨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漸深入參與全球分工,廣泛動員潛在的發展要素,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充分釋放發展潛力。二是構造多元動力並存的增長格局:通過不斷培育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各種發展新主體,公平對待各種所有制經濟,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創造的活力。三是把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通過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權責關係,通過促進發展成果的公平分享,為發展創造穩定有序的國內環境。四是以不斷改革增強體制的靈活性:通過改革,釋放被束縛的生産力;適應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新變化,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以推動生産力的新發展。當然,由於各國歷史文化傳統、資源環境條件不同,中國的發展經驗未必完全可套用於其他國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的經驗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

同時,我們也深知,儘管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我們發展的任務依然相當艱巨,發展面臨的挑戰依然相當嚴峻,要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還需要繼續付出艱辛的努力。

概括地説,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面臨的挑戰主要有:受結構性矛盾的影響,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壓力較大;受發展方式轉變滯後的影響,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強;受收入差距擴大的影響,實現社會公平正義難度不小。

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和新要求,中國有條件有信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國將一如既往地在開放中謀求發展,堅持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還將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以新的發展方式實現新階段的發展,以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具體來説,我以為,中國會從如下四個方面著力推動可持續發展:

一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經濟增長不是可持續發展的全部內容,但持續的增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物質基礎。如果經濟不能以較高的速度增長,中國就難以實現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兩番的既定目標。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不僅僅是擴大經濟總規模的需要,而且是為人們創造更多體面就業機會、使人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的需要。“新的發展議程”也把“促進持久、包容性和可持續經濟增長”,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因此,保持持續較快增長,也是落實新的發展議程的必然要求。客觀地説,無論從需求增長的空間來看,還是從生産要素供給條件和創新能力的增長趨勢來看,中國也有條件實現經濟的較快增長。未來,中國會在優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量的前提下,以生産率的更快提升,實現經濟增長。

二是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中國政府歷來注重提高勞動者素質,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在,中國已成為全球年度高校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國家,2014年中國高校畢業生總數達到713萬。然而,面臨勞動力總量減少、結構轉型壓力加大的挑戰,中國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也是增進廣大民眾福祉的一個重要途徑。未來,中國將更加重視提升義務教育質量,加強職業培訓,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終身學習機會。

三是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來促進社會公平。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內部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嚴重的收入不平等,不僅會威脅社會的穩定,也會影響經濟的持續增長。“新的發展議程”明確地把減少不平等作為十分重要的目標。近年來,中國政府在增進發展的公平上加大了工作的力度,推進了國有企業高管薪酬制度改革,擴大了公共服務的覆蓋面,統一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未來,中國將會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讓發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四是建立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産方式。近年來,中國的生態環境狀況特別是嚴重的霧霾天氣,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國政府非常重視治理環境、保護生態。去年,中國頒布了被稱為歷史上最嚴格的新的《環境保護法》。未來,中國會通過輿論宣傳以及更多地利用價格杠桿,引導公眾進行理性消費;還會通過産業結構升級和使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改革創新和技術進步,從源頭上減輕發展對資源環境造成的壓力。

女士們,先生們!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如期實現“新的發展議程”所提出的各項目標,必將有力地推動全球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國的事,也不是中英兩國的事;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的事,也是發達國家的事。西方有句諺語,大意是如果你的鄰居很窮,你也會窮。因此,發展機會,各國應該共享;嚴峻挑戰,各國必須共同應對。各國應該秉承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在落實聯合國“新的發展議程”過程中,展開更加緊密的合作。

第一,各國要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相互開放市場,對於各國和全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新的發展議程”也突出強調,要“在世界貿易組織下,建立一個普遍基於規則開放、非歧視和公平的多邊貿易體系”。不無遺憾的是,在WTO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的情況下,各種雙邊和多邊的區域合作框架頻繁推出,全球市場存在碎片化的潛在風險,這應當引起我們的警惕。

第二,在優化全球經濟治理格局的過程中,要更多地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話語權。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經濟格局迅速變化,優化全球治理秩序,在全球治理中更多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訴求,是適應這種變化的一個必然選擇。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只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更加平等的對話和合作,全球可持續發展才會有更可靠的保障。

第三,要共同創造合作機會和發展機遇。人類社會在發展與機遇的關繫上,大致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抓住機遇,求得自我發展;一種是創造機遇,推動共同發展。在當今全球化深入發展,各國利益、發展和命運聯絡日趨緊密的時代,我認為,我們更需要後一種態度。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正是想為世界各國的發展搭建合作平臺、創造更多機會、開闢廣闊空間,實現共同富裕。

第四,各國應共享發展知識。16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培根曾説過這樣一句話,“知識就是力量”。今天,落實“新的發展議程”,更需要知識這一強大的力量。而知識只有共享,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它的作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如此重大的發展成就,是與中國分享了其他國家的知識密不可分的。我記得,世界銀行1985年發佈的《中國:長期發展的問題和方案》,以及同年與中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等單位聯合舉行的“巴山輪會議”,就對於推動中國的改革,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過去的兩年中,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英國國際發展部之間的合作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並於2015年1月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就開展中英發展知識合作夥伴項目,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建設國際發展知識中心達成共識。2012年底世界銀行在中國設立了亞洲唯一的發展實踐知識中心,中國政府將其機構設在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今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宣佈中國將設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同各國一道研究和交流適合各自國情的發展理論和發展實踐,而這一職能又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來承擔。我相信,未來我們將充分利用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這個平臺,更好地開展發展知識合作。我們應充分發揮這一新平臺的作用,在更廣範圍內、更深程度上分享各國發展的理念和有益經驗。

女士們,先生們!

與千年發展目標相比,“新的發展議程”要求更高,落實這一議程,困難更大,但人類的發展前景更為美好。古羅馬時代的哲學家塞內加説過,“只要持續的努力,不懈的奮鬥,就沒有征服不了的東西”。我相信,面對挑戰,只要我們鎖定目標,永不言棄;風雨同舟,攜手共進,就一定能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

最後,祝首屆中英發展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彭冰凝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