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合作 推動改革創新 為實現全球可持續
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26 09:28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加強合作推動改革創新為實現全球可持續

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在“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上的演講(2015年10月22日,倫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李偉

尊敬的萊特文大臣、尼布裏特所長,女士們、先生們:

下午好!

為落實去年6月份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英國中英雙方確定的兩國智庫共同舉辦“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的重要部署,中英兩國政府分別明確,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作為“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的共同主辦方。為辦好首屆論壇,我們與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就論壇的議題、形式等進行了多次溝通,尤其是英方的朋友們為首屆論壇的召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儘管現在論壇馬上就要圓滿結束了,在此,我還是要代表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首屆論壇的成功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為論壇成功召開所做的各項細緻週密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謝!

改革創新既是中英兩國面臨的共同重大議題,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值此金秋時節,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先生率領龐大代表團訪英期間,召開首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天下午,各位專家就改革創新都發表了很好的意見。現在,我對這一議題再講三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改革創新是促進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

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以來,改革創新始終是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農業社會是這樣,工業社會是這樣,信息化社會更是如此。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帶來了生産力的巨大增長,都對生産方式、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産生了重大影響,都帶來了經濟社會制度的變革。正如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穆勒所説,“當下的一切美好事物,無一不是創新的結果”。例如,發達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不斷適應技術革命所帶來的經濟社會結構變化而持續改革創新的成果。一個多世紀以前,機器大生産推動了經濟繁榮,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社會矛盾。為緩解日益尖銳化的社會矛盾,發達國家探索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通過為人們提供醫療、工傷、養老等方面的保障,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持續發展。再如,現代通訊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經濟運行複雜程度,同時也為維護經濟金融的穩定提供了更豐富的手段和更有效的工具。

各國發展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面對新的環境、新的挑戰,只有主動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賓塞(MichaelSpence)領導的團隊2008年所發佈的研究報告,二戰結束以來,許多國家和地區都經歷過短期的快速增長,但只有13個經濟體在25年或更長的時間裏維持了年均7%及以上的持續增長。這些成功實現持續增長的經濟體大都是積極進行制度變革、注重夯實創新基礎的經濟體。而那些未能實現持續增長的經濟體,大都是那些未能根據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實施有效改革和實現發展轉型的經濟體。

當前,世界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一方面,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儘管都採取了種種措施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到目前為止,世界經濟增長的前景依然不夠明朗。這説明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發展中經濟體,都面臨著深刻的、複雜的、相互交織的結構性矛盾。能否從根本上破解這些結構性矛盾,決定了各國、也決定了世界能否實現新一輪繁榮。另一方面,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的進一步現代化,各國之間的經濟和社會聯絡越來越緊密,所面臨的共同議題也越來越多。過去那種“關起門來,自掃庭院”的治國方式,日益不合時宜。這些情況表明,各國既要通過技術創新衝破發展瓶頸,又要通過制度變革適應新的環境。

二、改革創新是中國發展的永恒主題

眾所週知,過去30多年,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發展奇跡:在較短的時間內從一個低收入國家變成一個上中等收入國家,人均國民收入由1978年不到200美元躍升到2014年的7380美元,並建立了門類齊全、産業配套完備的工業體系。中國的發展奇跡並非是歷史進程中的偶然,而是中國堅持推進改革開放和推動各領域創新的必然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不斷放寬市場準入領域,積極培育新的市場主體,極大地釋放了社會的創業、創造、創新活力;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遵循國際通行規則,不斷完善經濟體制,有效地利用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中國秉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理念,注重學習國際先進技術,注重夯實創新基礎,顯著地增強了創新在推動發展中的杠桿作用。

中國過去的發展靠的是改革創新,未來的發展依然離不開改革創新。發展不會停步,改革常在途中,創新永無止境。再過幾天,中國共産黨將召開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三五”時期,中國發展的任務更重,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然而,無論任務多麼艱巨,挑戰多麼嚴峻,我們必須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中國共産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完成這一歷史任務,既要促進物質財富的進一步增長,又要讓發展成果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這無疑需要把改革引向深入,把創新推向新的高度。

“十三五”時期,保持經濟較快增長,需要改革創新。過去,中國實現了年均接近10%的增長。未來5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必須保持中高速增長。過去的增長主要是靠物質消耗和勞動要素投入,但在新的發展階段,由於勞動力供給出現轉折性變化、資源環境約束的明顯增強,未來的增長必須主要依靠勞動生産率的提升。這需要做兩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經濟體制,要通過改革進一步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壁壘,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優化要素配置,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二是推動技術創新,要通過創新促進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孵化新産品、培育新産業、發展新業態,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十三五”時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需要改革創新。在座的各位都比較關心中國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問題。我們也深切地認為,能否緩解這三大差距所帶來的矛盾,不僅關係到公平正義能否實現,而且也關係到中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縮小這三大差距,都離不開改革創新。縮小城鄉差距,需要通過戶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務體制的完善,讓廣大農民工和流動人口分享到城市文明的成果。縮小區域差距,需要完善中央地方財稅體制,並健全中央對地方考核激勵機制,形成合理的地區之間競爭與合作的格局。縮小居民收入差距,需要健全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強化二次分配調節力度。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技術創新在縮小三大差距中也能起到較大作用,比如可用大數據手段實施簡政放權、精準扶貧等。

三、加強中英合作,推動改革創新,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英國是最早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當前,兩國的發展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結構性矛盾,通過改革創新走上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不僅對於兩國的繁榮,而且對於全球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共産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中國加大了改革創新力度,加快了改革創新步伐。為推動改革,中國成立了由習近平主席領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領導小組召開了17次會議,對改革進行了系統週密的部署。特別值得一提的改革,一是大幅度地實施簡政放權,三中全會以來共取消和下放的各類管理事項共800余項;二是在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設立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積極探索對外商投資實施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

在創新方面,中國政府制定了《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以及《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通過採取加強知識産權保護等措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當前,中國的研發支出佔全球15%以上,居世界第2位;研發人員總量約佔全球的30%,居世界第一;國際專利申請量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居世界第三。中國製造也正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升級,部分企業已在世界産業格局中産生重要影響。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等領域的技術應用進入世界領跑者行列。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持續改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和創業活動明顯活躍。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儘管中國在改革創新領域做出了巨大努力,積累了不少經驗,但作為一個後發國家,在許多方面還需要向英國等發達國家學習。英國是現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改革創新經驗豐富,有不少制度和技術上的創新對人類文明進程産生了深刻影響。中英兩國在改革創新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機會。比如,在宏觀經濟調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現代金融業發展、交通運輸設施、信息産品製造、新能源設備等領域,就可以通過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促進改革創新,實現共同進步。

女士們、先生們!

作為中國政府的高端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十分願意借助中英改革與創新論壇這一平臺,與包括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在內的英國各類智庫和有關研究機構,開展更加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就中英兩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改革創新等相關問題,進行對話交流,為兩國也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最後,衷心感謝為首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貢獻了精彩觀點和智慧的與會中英兩國的專家、朋友們。讓我們來年在北京相約,共同辦好第二屆“中英改革和創新論壇”。

謝謝大家!

責任編輯: 彭冰凝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