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曉: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0-30 15:51 來源: 糧食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

糧食安全事關國運民生,維繫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我國發展全局出發,深刻闡述了糧食安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多次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面臨著新挑戰,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精神,時刻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始終端牢13億多中國人的飯碗。

  一、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

  2004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産實現“十一連增”,糧食産量連續8年保持在1萬億斤以上。在此大好形勢下,一些地方萌生了“糧食已過關”的思想,出現了放鬆糧食生産、忽視糧食流通的現象,糧食安全意識有所淡化。針對這一現象,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世情國情糧情,作出了“緊平衡很可能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長期態勢”的科學判斷,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産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這為新時期做好糧食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牢把握“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的戰略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這既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全球視野下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現實選擇。我們以不到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全球近21%的人口。目前,全球每年穀物貿易量大約6000億斤,僅相當於我國年糧食消費量的一半。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負責任大國,依靠進口保吃飯,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立足國內基本解決我國人民吃飯問題這一戰略方針的提出,綜合考慮了國內資源環境、糧食供求格局、國際市場貿易條件,兼顧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符合我國發展實際。過去我們説糧食自給是保全部、保所有品種,隨著糧食需求快速增長和受耕地、水資源、生態環境的約束,糧食供給要靠自己保全部已不現實,必須合理配置資源,集中力量保重點,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牢牢把握“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要共同行動起來,加強糧食生産能力、儲備能力、流通能力建設。這深刻指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途徑。相對於各國通常主要依靠發展糧食生産保證糧食有效供給的做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同時加強“三大能力”建設,把糧食儲備、流通能力建設放在與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來同步推進,這是對發展中大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實踐的重大創新。加強糧食生産能力建設,就是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不斷鞏固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夯實永續保障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加強儲備能力建設,就是要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發揮儲備在穩市、備荒、恤農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強流通能力建設,就是要建立完整的現代化糧食儲運和市場體系,使産區糧食及時收儲、銷區糧食及時運達,確保種糧賣得出、吃糧買得到。

  牢牢把握“堅持數量質量並重”的戰略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産品和食品安全,強調食品安全關係群眾身體健康,關係中華民族未來,在保障數量供給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農産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讓人民吃得飽、吃得好、吃得放心。近年來,我國農産品和食品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廣大人民群眾對糧食質量安全的期待明顯增強。糧食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其他食品加工的基本原料,糧食質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因此,保障食品安全,著力構建完善的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把住食品安全的源頭至關重要。

  牢牢把握“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戰略佈局。面對我國糧食安全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積極穩妥利用國際農産品市場和國外農業資源是一項長期戰略佈局。這確立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際資源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基本方針,為我國糧食領域擴大對外開放指明了方向。善於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就是要正確處理好國內國際關係,在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的前提下,積極利用國際糧食市場,通過適當進口,彌補國內部分品種供求缺口,同時又要防止衝擊國內生産,給農民就業和增收帶來大的影響。

  二、深刻認識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形勢的新特徵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我國糧食生産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糧食供給充裕和價格穩定對穩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但從總體上看,新常態下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主要表現為五大特徵。

  糧食生産發展的硬約束與糧食消費剛性增長並存。這些年來我國糧食連續豐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但是,耕地、淡水等資源要素已經繃得很緊,糧食持續增産的難度越來越大,加上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稍有不慎,糧食安全形勢就會發生逆轉。而隨著我國人口總量增加、城鎮人口比重上升、居民食物結構升級和糧食用途拓展,全社會對糧食的需求將持續剛性增長。據調查統計,2008年至2014年,我國糧食産量增長14.8%,而糧食消費量增長18.8%,預計到2020年糧食需求量在1.4萬億斤左右。糧食供求將長期處於緊平衡狀態。

  更好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與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並重。為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國家從2004年起相繼在主産區分別對稻穀、小麥兩個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從2008年起在東北等四省區實行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連續7年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稻穀和小麥兩個品種7年累計提價幅度分別達96%、69%。受國家托市收購價格支撐影響,我國糧食市場價格持續攀高,逐步逼近“天花板”。與此同時,糧食生産成本“地板”不斷抬高。這種兩頭擠壓的狀況,使得單純依靠提高托市收購價格來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效應越來越弱。從長遠看,必須加快建立由市場形成糧食價格的機制,在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同時,引導促進農民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提高糧食品質,推動糧食生産可持續發展。

  保障糧食數量安全與保障質量安全並進。在糧食數量供給得到保障後,人們更加關注糧食質量安全。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面源污染問題普遍存在,局部地區存在糧食農藥殘留、重金屬等超標現象,糧食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必須同步推進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為此,一方面要切實加強生産源頭治理,從源頭上防治糧食污染;另一方面要完善糧食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實行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監管制度,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進入口糧市場,確保糧食消費健康、營養、放心、安全。

  合理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防止進口糧食衝擊國內市場並舉。近年來,全球糧食連獲豐收,供求比較寬鬆,國際市場價格持續低迷,國內外糧食價差拉大。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2014/2015年度全球穀物産量為25.54億噸、消費量為25.04億噸,期末庫存將達6.45億噸,為15年來最高水平。目前,國際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價格分別比國內價格每噸低1175元、923元、626元和1143元。這雖然有利於我國積極利用國際市場資源,但也給國內市場帶來一定衝擊,特別是糧食進口數量持續增加,擠佔了國內市場銷售份額。如何有效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新常態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出了新挑戰。

  厲行愛糧節糧與減少産後損失並行。當前,我國糧食産後損失和浪費現象相當嚴重。由於糧食産後烘乾機械化水平低,農戶儲糧裝具簡陋,造成糧食損耗和霉變,每年損失達400億斤以上;露天儲糧、危倉老庫儲糧和糧食運輸環節的損失達150億斤以上;低水平粗放加工和過度加工損失口糧資源150億斤左右。糧食消費環節浪費現象更是驚人。有資料顯示,我國每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價值在2000億元以上。減少糧食産後損失,就是節約耕地和淡水資源、實現無地“增産”,這是今後我國解決糧食資源短缺、保障糧食安全最現實可行、最經濟合理的途徑。

  三、切實履行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行業職責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流通是重要環節,擔負著重大責任。各級糧食部門要牢固樹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首要意識”和“守責意識”,深入推動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的全面落實,切實履行好抓收購、保供給、穩市場的職責,守住管好“天下糧倉”。

  千方百計保護農民種糧和主産區抓糧積極性。積極配合有關部門,研究健全糧食主産區利益補償辦法,探索農業補貼與糧食生産挂鉤機制,新增補貼向主産區和優勢産區集中,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産糧多的地方和農民多得補貼,切實做到“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産區抓糧有積極性”。要不斷完善和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收儲政策,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政策性收儲,做到對農民的余糧應收盡收,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確保不出現農民“賣糧難”。

  加快推進糧食流通能力現代化建設。全面實施國家“糧安工程”建設規劃。加強糧食倉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新增千億斤糧食倉容建設進度,加大對危倉老庫的維修改造力度,促進糧食流通現代化。加強糧食儲備能力建設,全面落實儲備規模,確保儲備糧管得住、調得動、用得好。強化糧情監測預警,完善應急供應體系,提高各種應急條件下糧食供應保障能力。加快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加強糧食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大力實施主食産業化和“放心糧油”工程,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加快實施糧食企業“走出去”戰略。繼續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糧食市場規則和糧食標準的制定,繼續運用和深化APEC糧食安全部長級會議以及APEC糧食安全夥伴關係機制的成果,增強我國在國際糧食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大力引導和鼓勵國內糧食企業“走出去”,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糧食企業,積極開展糧食倉儲、物流、加工、貿易等方面的國際合作,不斷拓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空間,加快構建動態開放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

  把節糧減損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一是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幫助農戶實現減損增收;二是在糧食倉儲企業推廣應用儲糧新技術、新設備,降低糧食儲藏損失率;三是引導糧食加工企業合理控制加工精度,避免過度加工造成糧食浪費和營養流失,提高成品糧出品率和副産品綜合利用率;四是推廣散裝、散運、散卸、散存“四散”物流,降低糧食運輸損耗率。此外,要加強愛惜糧食、反對浪費的宣傳教育,開展“節約一粒糧”行動,在全社會營造愛糧節糧濃厚氛圍,共同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貢獻。

責任編輯: 彭冰凝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