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四大關鍵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20 10:19 來源: 中國經濟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要素自由流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政府要更有效地發揮作用,著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在近日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的“國研智庫論壇·新年論壇2016”上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區域協同、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是協調發展的重要內涵。建議強調,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圍繞協調發展理念指導下的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王一鳴在演講中提到,區域差距較大是我國長期存在的問題,這是自然、地理和社會歷史等多重因素形成的。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區域差距。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區域間客觀存在的發展落差,可以增大發展的迴旋空間,形成梯度推進和持續增長的動力,從而使我國經濟具有更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

王一鳴強調,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差距,實現結果公平固然重要,但這是需要長期奮鬥的目標。現階段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創造機會公平,調動各地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促進各地區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的過程中逐步縮小區域差距。

對於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王一鳴提出了四大關鍵點:

第一點,全面認識新常態下的區域發展新特點。王一鳴指出,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分化態勢更趨明顯。一是東部地區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但仍面臨較大轉型壓力。進入發展新常態,東部轉型升級加快,但在創新平臺建設、研發投入、人才培養和企業家精神培育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産業結構仍有待優化。二是中西部地區面臨“趕”與“轉”的雙重壓力。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需要加快追趕進程,努力縮小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差距,但必須擺脫傳統的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三是南北分化態勢趨於明顯。北方轉型相對較慢的資源型省區或上遊産業比重較大的省區相對集中,經濟回落幅度較大,而南方特別是沿海省市轉型起步較早,經濟已開始回穩,由此帶來南北省區的經濟增長出現分化。

在會上,王一鳴提出了影響區域分化的六大因素,一是人口“凈流入”或“凈流出”。人口凈流出的省區,往往經濟增速回落較大,而凈流入的省市,就業機會較多,經濟增速相對較快。比如,東北等地區增速放緩與人口凈流出是分不開的。二是能源資源價格持續回落。大宗商品價格長期低迷,對資源型省區經濟影響較大。三是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網的加快建設。截至2015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超過12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突破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位,這對區域增長格局變化有較大影響。四是內需市場加快成長。出口增速放緩、內需市場份額提升,為內陸市場規模較大的省份加快發展創造了條件。五是對外開放空間拓展。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形成東西雙向開放格局,為中西部省份發展開放型經濟創造了條件。六是比較優勢區域轉移。東部沿海地區生産要素成本上升較快,使內陸地區要素成本較低的比較優勢顯現出來。

第二點,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王一鳴表示,發揮市場功能,促進“人口東移”、“産業西進”,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當前,生産要素跨區域流動還受到多重約束。一方面,中西部農村轉移到東部城市就業的人口,難以在就業地落戶並享受與當地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務,應當獲得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益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東部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中西部也往往受到營商環境不佳、交易成本較高等因素制約。

對於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王一鳴強調,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快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促進“人口東移”和“産業西進”。一是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體制障礙,打破地區封鎖和壟斷,促進生産要素流向生産效率高、價值創造能力強的區域。二是促進東部産業向中西部轉移。積極探索中西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有效模式,把吸納産業轉移與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與適應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三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使他們平等地享受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務。

第三點,政府應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王一鳴具體分析指出,一是要進一步完善主體功能區制度。推動形成主體功能區約束有效、國土空間開發有序的新格局。二是積極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進一步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特色優勢産業發展,儘快改善集中連片困難地區的發展環境。三是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公共資源配置向欠發達地區傾斜,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四是加快建立全國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有利於人口跨區域流動,也有利於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四點,培育若干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增長帶。王一鳴表示,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普遍認為“世界是平的”,但從區域經濟的視角看,“世界是不平的”,産業經濟區、科技創新中心通常都聚集在特定區域和增長帶上。

王一鳴強調,“十三五”時期,我國應積極構建一些新的增長帶和增長極,“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培育區域發展新格局的三大戰略。

首先,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完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實行市場化運作,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王一鳴強調,“一帶一路”是産業轉移、外貿拓展和金融合作的重要載體,有助於形成“東西雙向、海陸聯動”的開放格局。

其次,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王一鳴強調了創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引領功能。科技資源密集是京津冀的比較優勢之一,要通過市場化改革促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形成貫通産業鏈的創新鏈,打造全國科技創新新高地。同時,要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突破口,統一京津冀三地的生態環境規劃、標準、檢測、執法、評估和協調體系,建立一體化的生態環境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區域內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制度。

再者,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王一鳴強調,一是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開展全流域水環境和江河湖綜合治理,科學有序開發岸線資源,強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建立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二是加快綜合交通大通道建設。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發揮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輻射南北”的優勢,引領帶動廣大內陸地區發展。三是建設現代産業體系。要發揮長江經濟帶科技水平領先、産業體系完備的綜合優勢,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産業發展活力,支撐我國經濟向創新驅動轉變、向中高端水平邁進。( 張倪 )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