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踐 
——抓住“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精神實質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1-21 10:10 來源: 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字體: 打印本頁

(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李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踐

——抓住“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精神實質

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國內外高度關注我國的發展前景、發展戰略和發展舉措。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並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明確了新時期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了推動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回應了人們的普遍關切,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是指導未來五年發展的總綱領。全面落實《建議》要求,必須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總體目標,深刻理解《建議》的精神實質,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新發展實踐。

切實實現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

我們黨十分重視發展,先後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等科學論斷。關於什麼是發展、什麼是更好的發展、如何實現更好的發展,我們黨在不斷探索和思考中形成重大理論創新。黨的十七大完整提出和闡釋了科學發展觀,黨的十八大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和人民的新期待,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深化對發展本質、內涵、實現路徑等的認識,明確提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系統提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進一步明確了發展依靠誰、為誰而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理清了發展思路、指明了發展方向、找準了發展著力點。黨中央提出的新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理想和現實的統一、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發展目的和發展手段的統一,是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完成《建議》提出的目標任務,必須切實把思想統一到五大發展理念上來。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新矛盾新挑戰的積極回應。經過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大幅度提高,已經達到7800美元左右。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包括經濟結構失衡、社會發展滯後、區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擴大、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等。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就會受到嚴重干擾。五大發展理念正是為解決這些新矛盾、應對這些新挑戰而提出的。

五大發展理念是著眼于長遠發展的行動先導。發展進入新階段之後,人民有了更高的新期待——希望生活更富裕、社會更公平、環境更優美。與這些新期待相對照,我國的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順利到達現代化的彼岸,必須探索並走上新的發展路徑。五大發展理念管方向、管全局、管根本,正是為了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推動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時代進步的要求。在2015年的聯合國發展峰會上,各國達成了《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新的發展議程與15年前聯合國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相比,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千年發展目標”的內涵包括生存、綠色、合作三個基本要素,新的發展議程內涵又增加了三個基本要素:健康、平等和尊嚴。五大發展理念與國際社會關於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相吻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把結構調整、引領新常態作為主攻方向

《建議》提出了“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任務,每一項都十分重要。其中,有些任務具有基礎意義和全局影響,完成這些任務,再完成其他任務的困難就會小很多。落實《建議》要求,應把結構調整和引領新常態作為主攻方向。結構調整和引領新常態在本質上具有內在統一性:引領新常態必須以實施有效的結構調整為依託。當前,供給側管理和需求側管理不相匹配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而供給側結構性失衡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和重要切入點。新經濟結構的形成既是新的發展方式的結果,更是進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經濟運行階段的重要體現。

只有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升級,才能為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和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資源供給對增長的剛性約束日益增強,自然生態系統難以容納更多的污染物。過去那種粗放、過度依賴勞動投入、低附加值的經濟結構必須轉型為集約、高度依賴技術進步、高附加值的經濟結構。這樣,經濟的較快增長才能長期保持下去。

只有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升級,才能為增進人民福祉開闢更廣闊空間。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人們期待能夠消費優質、安全、舒適、綠色的製造業産品,能夠更好地消費醫療、保健、文化、旅遊等服務業産品。只有進行結構調整,才能更好地適應這些新需求。

只有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升級,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有效保障。生態環境領域的問題已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解決這一領域的問題,需要增加資金投入,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加大末端治理力度。但這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優化産業結構、能源結構和消費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大幅度減少生産和生活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只有進行結構調整、實現結構優化,才能為社會公平創造更好條件。當前,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已成為影響社會公平的重要因素。能否解決“三大差距”問題,不僅關係到現階段的社會穩定和諧,而且關係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係到我國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的現代化國家。“十三五”時期,必須實施更有效的區域政策,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完善收入分配製度,促進發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結構調整任務緊迫,但並不能一蹴而就。結構性矛盾是長期發展積累的,化解結構性矛盾也需要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政策儲備。

把創新作為發展全局的核心支撐

《建議》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這一表述,把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快於以往任何時候,只有以更快的速度創新,才能跟上時代進步的潮流;在國家間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國都把創新作為制勝法寶,只有以更大的力度創新,才能搶佔發展的制高點;在我國由中高收入階段邁向高收入階段的關鍵時期,人們對於發展的新訴求不斷涌現,只有以更主動的態度和不懈追求的精神積極創新,才能真正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到實處。

創新覆蓋領域廣泛,不僅涉及理論創新,而且涉及制度創新;不僅涉及科技創新,而且涉及文化創新等,是發展全局的核心支撐和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全領域、全方位的,但也應有重點;在不同階段,創新的重點有所不同。推動創新,應以充分發揮創新在形成新的發展動力中的作用為主線,找準政策的著力點。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科技創新是最需要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之一。“十三五”時期,應按照中央部署,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把創新驅動發展建立在技術不斷進步的基礎上。

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中心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繼續擴大經濟總規模,但更重要的是全面提升發展質量。發展質量是一個綜合概念,涉及發展的集約性、平穩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等方面。提升發展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至少涵蓋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在發展思路上更加注重社會財富的積累。過去,生産總值一直是地方政府追求的政績。這在一定發展階段是合理的,未來還需要繼續促進生産總值的增長。但值得注意的是,生産總值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提供産品和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既可以創造新的財富,也可能破壞歷史上長期積累的財富;既可以創造能夠長期提供使用價值的財富,也可能創造只能在短期內提供使用價值的財富。有些地方由於只關注生産總值的增長而不注重發展過程中的財富積累,結果出現了投入和收益嚴重不成比例、人們的付出遠遠多於應有回報的局面。“十三五”時期,必須更加注重社會財富的積累,堅決杜絕那些“拆了建、建了又拆”的現象。

在發展動力上更加注重科技創新的作用。培育增長新動力,避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過程中出現“失速”現象,需要完善體制機制,需要提高勞動者素質,更需要科技創新。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十三五”時期,我們必須建立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統籌利用好各種創新資源,力爭在一系列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在經濟運行上更加注重保持增長的平穩性。市場經濟是一種週期性運行的經濟,經濟的波動難以避免,但經濟大起大落必然對生産力造成巨大破壞。宏觀調控的目的,就是要保持經濟增長相對平穩。“十三五”時期,我們應通過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健全宏觀調控機制、優化宏觀調控政策,使“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優勢互補、良性互動,促進經濟平穩運行。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責任編輯: 白宛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