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計民生提供有力氣象保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14 16:09 來源: 氣象局網站
【字體: 打印本頁

訪談內容

主持人

e兩會、話改革,歡迎來到人民日報、人民網聯合推出的大型全媒體欄目——兩會e客廳。我是主持人、人民日報、人民網記者劉毅。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推進氣象改革和現代化,為國計民生提供有力氣象保障”。今天我們演播室邀請到三位嘉賓,為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國光,歡迎您。

鄭國光

各位網友、主持人,非常高興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

主持人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陽國秀,歡迎您。

陽國秀

大家好。

主持人

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歡迎您。

巢清塵

大家好,非常高興來到演播室。

主持人

這幾天,我國中東部地區遭遇大範圍寒潮降溫天氣,中國氣象局發佈了寒潮預警,並且啟動了應急響應。鄭局長,大家普遍感到,現在天氣忽冷忽熱,常常“走極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這對氣象預報預測,是不是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鄭國光

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其實變暖帶來的影響造成整個大氣運動規律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受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影響,去年冬季以來全球天氣氣候異常。這樣大的天氣氣候形勢的變化,給氣象預報帶來的挑戰是很大的。所以我們要密切地監視、掌握它的規律,著力提高針對極端天氣氣候的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挑戰還是很大的。現在預報員做預報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常見病很熟悉,對於疑難、突發的病,就要進行診斷、分析、研究,來把握病情,所以我們氣象部門也組織科研人員、業務人員去研究在這種變化的大氣氣候規律,通過掌握它的規律來提高對它預測、預報的能力。

主持人

現在大家對每天的天氣預報都非常關注,您能不能介紹一下現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是什麼樣的水平?

鄭國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對天氣氣候研究規律逐步的掌握,特別這些年國家、地方對氣象現代化的重視、支持、投入。我們現在對天氣的監測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對天氣的預測能力也有明顯的改進。

以預測準確率為例,相對於“十一五”期間,“十二五”時期我們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提高了接近2個百分點,對於溫度的預報準確率我們提高了13個百分點。特別是現在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在2015年已經達到87.3%,這個準確率在國際上還是處於前列的。2015年我們24小時最高氣溫的預報準確率第一次突破了80%,達到80.6%,24小時最低氣溫預報達到了85.4%,這是很可喜的進步。對颱風路徑預報誤差達到66公里,這個預報水平在國際上是領先的。

對天氣的監測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對暴雨、冰雹、強對流天氣、雷電監測預警能力都提高很大。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於現代化建設帶來的效益,也得益於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在探索、研究天氣氣候的規律,使得我們認識天氣氣候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因此我們預測的能力也得到了比較大的提高。

在國際上我國的天氣預報水平、氣候預測水平也是處於前列的,老百姓也感覺到我們的預報比較準確,在2015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調查結果中,公眾對天氣預報氣象服務的滿意度又提高了0.5個百分點,達到了87.3分。

主持人

這是最高紀錄嗎?

鄭國光

最高紀錄。

主持人

我想請問一下陽國秀代表,您覺得現在天氣預報準不準,天氣預報在農業生産等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陽國秀

我們農産品加工企業與氣候是密切相關的,天氣好的時候,我們的成本就有競爭力一些,那一年天氣不好的話我們就很難過。這麼多年來,我們和當地氣象局聯絡非常密切,我們體會最深的就是原來氣象部門一般能給個4天、5天的情況,現在能夠提供到8天、9天了。

這麼多年我們的氣象預報基本上都是準確的。特別是有兩件大事,一個是2008年的冰災,還有一個是今年元月21號的極端天氣,氣象部門提前告訴了大家,我們工廠和果農做了充分的準備,躲過了這一劫。

主持人

現在天氣預報的準確率和氣象服務的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公眾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長,這二者之間的矛盾可能沒有完全的解決。請問鄭局長,在“十三五”期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如何進一步提升氣象預報的準確率,如何進一步的提高氣象服務的水平?

鄭國光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的進步,社會各界對氣象信息、氣象服務、氣象預報也越來越依賴。我們也認識到這種社會需求和氣象預報能力水平之間的差距,感受到社會對氣象預報服務的需求給我們帶來的壓力。

我們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到2020年全國將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但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不是我們根本的目的,根本的目的是通過推進氣象現代化來提升我們氣象預測預報的準確率,提升我們服務社會、服務百姓的能力。所以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大力加強氣象監測、預測、預報能力,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我們將用氣象信息化來促進智慧氣象的建設,就是開展更精細化的氣象預報,提供精細化的氣象服務,通過氣象服務的供給側改革,來建立發展智慧氣象。智慧氣象的含義就是更精細化,比如説目前我們預報的産品更多的還是24小時的預報,到“十三五”末氣象預報分辨率就要達到公里級的,而現在是10—20公里,分辨率不高。未來就是按照每小時為時間段,滾動地進行預報,讓預報在時間上、空間上更精細,那麼服務也就更精細了。

智慧氣象還要實現人在哪,氣象信息、氣象預報就跟到哪兒,即根據公眾的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氣象預報服務。比如説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在傳統預報的基礎上可能還要提高兩個百分點。比如説在颱風預報的誤差上,可能還要再降低幾公里,對於精細化的預報做到小時級、公里級。同時還要繼續推進氣象服務各行各業能力,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比如進村入戶,現在氣象監測網絡覆蓋率覆蓋到行政村,鄉鎮覆蓋率是96%,未來監測網要覆蓋接近99%。比如對農民的氣象服務、對城市的氣象服務能力的提高,氣象服務滿意度一定要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比如説要達到85分以上的水平。整個氣象災害的覆蓋面、氣象服務信息的覆蓋面力爭能夠達到99%,爭取讓全體人民能夠享受氣象現代化帶來的一些成果,推動共享發展,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氣象服務給他們生産生活帶來的效益。

主持人

您剛才説到,到2020年我們國家要基本實現氣象現代化,氣象現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

鄭國光

第一是我們對氣象災害的監測能力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第二是對天氣氣候的預測預報能力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比如説對老百姓提供個性化氣象服務,老百姓對氣象服務的滿意度要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第三是氣象科學技術水平要邁進世界先進行列,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同時也要趕超世界的先進水平。

主持人

我們知道從2014年到現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生了大範圍的海溫異常偏高的強厄爾尼諾事件。有氣象專家指出,強厄爾尼諾事件發生以後,我們國家今年可能會面臨更加嚴峻的氣候異常的形勢。請巢主任介紹一下相關的情況。

巢清塵

厄爾尼諾事件主要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高的一種氣候現象,它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聖嬰”,但它對全球的氣候會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次過程是在2014年5月開始發展的,到現在已經經過了22個月,累計海溫較常年偏高了26.9℃。從3個指標上來看,一個是生命史時長,一個是累計強度,第三個是峰值強度,這三個指標都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所以我説這次過程比之前發生的1997/1998、1982/1983年這兩次都強,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

剛才你也提到2015年全球地表溫度是最高的一年,同時我們看到一月份的北極地區溫度已經達到0℃以上,同時對印度的暴雨、東南亞很多地方的乾旱以及澳大利亞的熱浪都有影響;美國東部地區聖誕節人們都穿短袖了,溫度達到歷史最高,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對中國來説,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南方秋季容易出現降雨比較多,北方的溫度比較高,就是我們説的容易出現暖冬。但是次年,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極易發生洪澇災害,北方會有低溫的事件,從這些現象來看,今年汛期的防汛抗旱的形勢非常嚴重,對今年整個天氣預報預測的服務工作帶來很大的挑戰。

主持人

我注意到這次厄爾尼諾事件是歷史上最強的,是這樣嗎?

巢清塵

對。

主持人

面對這種嚴峻的挑戰,迫切需要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我想問一下鄭局長,在這方面我們國家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還有哪些不足?

鄭國光

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黨委政府對氣象防災減災非常重視,真正把氣象防災減災作為民生工程。所以這些年的推動,特別是2008年以後在推動“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的體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比如説政府主導,政府真正把氣象防災減災作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去部署、落實,出臺了防災減災的一系列辦法、規定和法律法規,國務院出臺了《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另外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能力的支持、投入也在不斷加大,中央、地方的投入在過去7、8年的時間裏面是歷史上最高的。

第二,各個部門也在加強同氣象部門的合作,提升部門運用氣象信息來防禦相應的災害性天氣可能對部門的影響,比如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水利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開展洪澇災害預警預報,氣象部門與交通、旅遊、衛生部門等也都有合作。各個部門利用氣象信息來預防氣象災害可能對本行業、本領域的一些影響的機制也建立了起來,中國氣象局建立了氣象災害的部際聯席會,26個部門參與。第二個是建立了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能夠在第一時間把氣象災害的預報預警、對策處置的建議發佈給社會,提前知曉、提前預防。

第三在社會參與方面。防災減災與廣大老百姓最直接相關。這幾年氣象部門推進氣象信息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特別是進工地,因為工地是防災減災的薄弱的環節,建立了有76萬農村氣象信息員的廣大的氣象信息傳播隊伍,覆蓋了95%以上的鄉村。這些氣象信息員平時得到一些氣象信息為廣大農民服務,在氣象災害來臨的時候,他們就能夠及時得到氣象部門災害預警的信息,組織農民進行轉移、防災自救等等。氣象部門加大了宣傳、科普的力度,特別是新聞媒體、教育部門加大了氣象防災減災的宣傳,使得公眾能夠得到更多的氣象災害防禦自救的基本知識。

在重大災害,特別像颱風來臨前,政府黨委的主要領導都親臨一線進行指揮,都有相應的預案,效應非常明顯。

“十一五”期間全國平均每年因為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的人數是2900多人,到“十二五”平均每年由於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死亡明顯降低到只有1200多人。

主持人

是一年?

鄭國光

整個五年的平均。2015年雖然有兩個超強颱風影響中國,但是氣象災害造成人員死亡第一次不足1000人,這個效益是很明顯的。2014年“威馬遜”超強颱風,這個歷史上最強的颱風登陸海南、廣東、廣西後,由於氣象預報準確,各級黨委政府組織應對、防禦,歷史上同樣強度的颱風可能會造成幾千人、幾百人死亡,但這次只有幾個人死亡。在防災減災意識能力上面,在組織的經驗方面,政府的力量是越來越成熟了。一個颱風來了,上萬艘漁船都及時撤回港,相應的防災減災的措施落實到人,落實到戶。因此,整個機制是非常成功的一個機制,全國各級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已經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機制已經形成。

主持人

目前在這方面還有哪些不足呢?

鄭國光

氣象防災減災最基礎的就是預報,而預報又依賴監測,我們現在對氣象災害的監測還有盲區,對氣象災害的預測能力與防災減災的要求還有差距。比如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的天氣氣候災害頻發重發的趨勢在增加,因此我們對極端的氣候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就顯得相對薄弱。此外,隨著人口移動的增加,對流動人口的服務還有一些薄弱的環節,比如説有一些邊遠的農村,比如説城鄉結合部,比如説一些工地,比如説一些沿海的遊客。如何對他們進行災害知識的宣傳,如何把災害的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防禦,在災害的預警方面的很多環節上還有不少的差距。

我想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還需要通過政府、社會、氣象部門和老百姓的共同努力,在總結過去防災減災工作基礎、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還是要加大這方面的力度,從技術上監測、預測到未來的預警上面,包括組織防災減災方面,都要形成一個強大的合力,而且我們有信心。

主持人

巢主任,1月下旬我國很多地方遭遇了罕見的強寒潮,像北京最低氣溫創下了最近幾十年來的最低值。有人“吐槽”説:説好的氣候變暖和暖冬哪去了?您覺得這種超強寒潮和暖冬矛盾嗎?

巢清塵

答案是不矛盾,因為大家經常聽到全球變暖,所以腦子裏的感覺就是永遠在變暖,但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今年我們感受最特別的過程,大家感覺非常的冷,是1月21號—25號的這次過程,它的降溫幅度達到了12—18度,的確是幾乎是兩個季節的差異,它的零度線已經推到了廣東及珠三角這一帶,是1951年以來所沒有發生過的,是一個非常極端的、寒冷的現象。

但是我們應該正確的理解,從專業上來説,氣候變暖是一個30年氣候平均的趨勢,平均趨勢是一個總體在變高的趨勢;暖冬同樣也是,它是從12月份到次年2月份三個月平均氣候要高於常年0.5度以上,我們説是暖冬。比如打一個比喻,我們看體育比賽,90分鐘的足球賽,我們不能説前十分鐘進一個球就認為某一隊贏了,我們一定是看整場90分鐘結束之後看到一個最終的結果。因為整個地球系統是一個能量平衡的狀態,我們現在全球變暖,特別是這種變暖極地地區變化更加劇烈,造成全球能量平衡再分配,原來常態的氣候狀態、形態都將發生改變。所以我們過去認為的一些小概率事件,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就會頻繁的發生,所以這兩個是沒有矛盾的。

主持人

前年和去年全球平均溫度接連刷新了記錄,現在全世界和我國氣候變暖的趨勢是不是還在持續?氣溫升高對我們造成的主要的威脅是什麼?

巢清塵

最近的五年,也就是2011—2015年,是1880年以來最暖的五年,2014年全球溫度比常年平均溫度高了0.6度,2015年的全球的平均溫度比常年高了0.76度。同樣我們國家氣候中心的監測發現亞洲和中國溫度也是非常高的。在這麼一個大的態勢下,全球變暖實際上不僅是溫度的變化,包括海洋、冰凍圈、積雪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最直接的造成了海平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1993年—2010年平均的海平面的升高每年達到了3.2毫米,過去110年的平均是1.7毫米,海平面的升高對沿海地區,比如像中國,60%的人口和60%的GDP都在東南沿海地區,會造成很大的影響,同時我們看到對糧食生産、對水資源也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所以鄭局長在很多場合都在強調氣候風險的問題,怎麼能有效的控制氣候風險、保證氣候安全,這是國家和社會各個方面都需要高度重視的。

鄭國光

需要讓社會能夠正確理解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實際上氣候變暖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比如説氣候本身有自然變化,過去有小冰期,有一個自然的變化。在工業化革命以前,自然變化規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工業化革命以後,由於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大量增加,所以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又産生了一些影響。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人類活動向大氣裏面排放的溫室氣體在增加,所以我們監測到的每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穩步的上升,隨著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增加,溫室效應對氣候的影響也在逐步的增加。其實現在氣候變化就是由地球本身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兩個疊加在一起的。為什麼1998年以後感受到溫室氣體排放增加了,但為什麼全球的平均溫度沒有顯著地增加呢?為什麼這幾年又明顯的增加呢?世界上的科學家,包括中國的科學家也在研究,現在全球的氣候變暖是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兩個影響疊加造成的,比如説現在自然的影響,就是自然的變化是朝著有利於全球升溫的趨向,和人類活動影響疊加起來,明顯的2014年、2015年再次刷新過去一百多年來溫度的最高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疊加共同造成溫度的變化。再疊加一個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整個把全球氣候攪亂了。今年連續三次中東部地區寒潮天氣,這都是少有的。

1月21日—25日是強寒潮的過程,2月11日—15日是第二次寒潮過程,雖然沒有第一次來得那麼劇烈。最近中東部地區特別是東南地區,又是寒潮天氣,像浙江這次降溫超過20℃,也是一個寒潮天氣,今年連續三場寒潮天氣最典型的就是全國氣候變暖、超強厄爾尼諾事件一一疊加以後造成的事件。

怎麼看全球氣候變暖?全球的溫度呈波動式上升的趨勢,不因為某一年或者全球溫度下降了,或者某一次寒潮局部的冷事件,就好像全球變暖是一個偽命題,它主要是看全球平均溫度趨勢性的變化。所以現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結論認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這個結論的可信度是95%以上;也就是説現在全球氣候變暖至少一半以上是人類活動造成的,自然變化在裏面也起一些作用,所以全球的溫度變化是波動式的,但是趨勢是變暖的。隨著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的增加,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越來越大,但是自然還是在變化的。

主持人

我知道您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面對您剛才説的這種氣候風險,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暖?您了解到的國際社會的評價是怎樣的?

鄭國光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工作,我們開展了氣候監測、預報、預警,我們加強了氣候變化的研究,我們積極參與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同時我們把應對氣候變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結合在一起。大家知道,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五位一體”考慮,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作為十八大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我們也出臺了一系列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措施,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和共享發展,把綠色發展放到黨和國家戰略佈局去考慮。

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講話。中美兩國還發表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公報》,其實《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公報》就表明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積極的態度,比如提出來到2030年左右我國溫室氣體排放要達到峰值,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到2030年要達到20%左右,改變能源的一些結構。

習近平主席還親自參加了去年的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在大會上就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些措施、做法、態度發表了重要講話,在全球産生了重要影響,對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全球氣候治理的協議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國內,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方面,在發展清潔能源方面,在整個能源結構的轉變方面,我們的行動在國際上是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的。我們的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的增量在全球佔到了60%以上。在整個節能減排的措施上,比如在能源結構調整方面,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産業的壓停,一些鋼鐵廠、水泥廠等高耗能産業的壓減轉停方面也做了巨大的努力。所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和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充分的肯定,同時我們也幫助發展中國家一起來應對氣候變化,這是國際層面上。國內我們也制定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規劃,同時又出臺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的實施方案。中國政府對應對氣候變化態度是認真的,這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發展的要求,也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履行國際義務的重要的體現。

主持人

我想問一下陽國秀代表,您對現在這種極端天氣增多的氣候變化現象有沒有切身的感受?您覺得面對這種氣候變化的趨勢,公眾可以做些什麼?

陽國秀

我們對極端天氣的感受太深了,可以這樣説,2008年那次冰災可能使我們一夜之間就被摧毀了,幸虧是氣象部門提前告訴我們,把柑橘樹全部灌水,如果不灌水橘子樹就全部凍死了。就是把老百姓的損失降低到了最低的程度。

去年冬天,我們幾乎都是在過春天,冬天天天在下雨,我們原來有一個科研樓,準備是在冬天完成,結果我們動工都不能動工,今年才開始動工。這些極端天氣對於我們來説要做些什麼?我們最大的任務就是節能減排,十年前政府鼓勵企業使用流化床鍋爐,現在則是鍋爐堅決不準燒煤,使用天然氣,這是剛性的。原來我們每一個産品都要70噸水,但後來我們通過科技綠化,減到45—50噸,現在是15噸。可以説科技創新第一個就是減排。

剛才鄭局長説到供給側改革,可以這樣説氣象部門在供給側改革當中對農村貢獻我覺得是非常大的。第一個減少了農藥的使用,減少了肥料的使用,幫我們選了一個恰當的天氣。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剛好把肥料一施天氣就下雨了,現在我們就不費勁了,我們施肥的時候打個電話給氣象局,什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不下雨,我們就明白了。還有我們施肥保證肥料充分利用到土地中間來。

在極端天氣上面我們的行為習慣都要改變,能夠儘量的減少使用能源,儘量的使用大自然的東西,極端天氣其實是和每一個人相關的,不是哪一個政府,也不是哪一個企業,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事情。

主持人

現在大家都霧-霾問題非常關注,霧和霾其實是兩回事,鄭局長,您能不能介紹一下現在氣象部門是怎麼樣開展對霾的預測預警的?

鄭國光

霾是一個氣象現象,要講個故事,就是1952年倫敦化學煙霧在兩個星期以內導致了一萬多人的死亡。過去氣象部門更多關注的霧是自然的現象,所以從那以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就對霾制定了一些標準,作為一種氣象現象納入到世界氣象的業務當中去。所以過去的60多年時間裏,全球氣象部門加強了對霾的監測、預報、評估。霾實際上和霧也一樣,它都是影響能見度的一種現象,只不過霧是從自然的水汽變成霧影響能見度,霾是自然的和人類活動造成的小顆粒在大氣中懸浮導致能見度的下降。所以氣象部門在對霧監測的同時也加強對霾的監測,我們監測霾也是幾十年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也建立了霾觀測網,特別是從上個世紀末和環境保護部門合作,做空氣質量的預報;空氣質量的預報也是基於人類活動排放的影響,然後做空氣質量的預報。特別是近年來,霾重污染天氣受到了社會公眾的關注,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加強了合作。

一是要加強監測,環保部門最近也增加了不少對PM2.5、PM10的觀測。

二是要繼續改進霾的數值預報系統,通過數值預報系統來精確的預報霾污染天氣。當霾重污染天氣達到一定程度,那就要聯合發重污染天氣的預警,像去年冬天,我們和環保部門發了霾的重污染天氣紅色預警,氣象部門做的就是和環保部門合作,加強監測,和環保部門合作加強預報,然後在判斷達到一定的污染程度時進行預警,同時要加強社會的科普的宣傳,正確的認識霾形成的機制,來動員社會能夠參與到保護環境行動當中去,來共同降低霾的發生。

主持人

現在對霾的預警方面,全國的氣象部門標準統一了嗎?

鄭國光

氣象部門的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氣象部門是一個全國管理的體制,氣象部門最大的優勢就是統一標準、統一規範,同時我們建設是統一規劃,這方面氣象部門是統一的,而且隨著社會的關注,我們會和環保部門一起合作建設全國的、一體的有關霾重污染天氣的標準,比如最近京津冀的重污染天氣預警的標準就在統一。

主持人

目前全國有多少個省(區、市)的氣象和環保部門一起合作開展空氣質量預報?

鄭國光

本世紀初一共有47個大中城市發佈空氣質量預報,現在氣象部門和環保部門合作得都很好,除了國家級的,各個省、各個地區都進行一些合作。因為空氣污染就是兩個條件,一個是有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只有污染物的排放沒有一定的氣象條件,大家感覺不到污染。所以我們講大氣污染污染物的排放是主因,氣象條件是一個次因。所以一定的氣象條件下,污染物就不能夠有效的擴散下去。環保和氣象合作,對未來的重污染天氣進行監測、預警。目前氣象部門能夠提前7天進行空氣污染趨勢的預測,對未來3天以內有沒有霾的天氣預測能力,能夠達到公眾能夠接受的程度。

主持人

陽國秀代表,對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霧霾預報,您有什麼樣的意見和建議?

陽國秀

一個方面是加強預報,還有一個是要減少這些霧霾的來源。你像我們農村就是燒玉米稈和秸稈,燒得天上都是煙滾滾的,飛機都沒辦法起飛。在這個上面一定要想辦法説服我們的老百姓這個東西不能燒,但是把這個東西要變成另外一個東西,最後也有一些措施,環保部門和發改委也給了很多政策,作為企業更應該有強大的減霧霾的責任在裏面,比如,老百姓廢棄在地裏的東西,我們會想辦法變成一種可使用的材料。

像我們果秀就有一個工廠化生産的食用菌工廠,現在我們的原料就是玉米稈、玉米芯、麥稈等等,成了一些非常好的食用菌的原料,而且就成了循環經濟,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想辦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其實説實在的,我每次來客戶就馬上問氣象局這個地方天氣怎麼樣,天氣好的話就建議客戶什麼時候來是最合適的。我們60%的産品賣向美國市場,美國首先向我們要的是氣象資料,通過對氣象資料分析,就知道我們這個地方提供的東西為什麼是最好的,你們可能沒有我們感覺的這麼深。

霧霾埋怨也沒有用,大家齊心合力來解決這些問題,作為企業人來説,要想辦法把造成霧霾的東西轉變成有用的東西,這裡政府引導整個社會減少霧霾的一些行為的東西。

主持人

剛才陽代表也説,氣象工作非常重要,鄭局長,今後如何進一步加大力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

鄭國光

應該説,氣象部門把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緊密結合在一起,因為氣候和生態是密切相關的,人類進入了生態文明的時代,就要更好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樣,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就是怎麼樣利用好氣候。我曾經在《人民日報》上也發表過文章,就是良好的氣候會造就良好的生態,同時生態的改善也會改進氣候。我們氣象部門有一個數據,就是陜北退耕還林以後,自然的生態,植被覆蓋率從原來的31.5%一下提高到50%多,自然的降水,和過去相比增加了13.9%。自然生態改善了,它的氣候也改善了,氣候改善反過來又導致有利於生態的保護,形成了良性的循環,而同緯度的河南,同樣一個時期自然降水比過去減少了5%—6%。對比來看,良好的生態會改變局地的氣候。

所以我想我們氣象部門一方面加強對生態的監測,通過一些衛星、通過一些地面的觀測。第二個是我們最近和林業部門在建立大氣負氧離子的觀測網,對一些生態環境進行一些評估,因為大氣負氧離子是很好的反映自然生態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這樣對未來的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有益。

主持人

監測網絡的進展情況怎麼樣?

鄭國光

監測首先有監測準備,監測儀器考核也在緊張的進行當中,我想首先必須有一個可靠的、穩定的儀器,這個儀器已經完成了市場的考核,已經具備了布點、建設的過程。這個網建成以後能更好的評價全國的生態環境,既有衛星的監測,又有地面的監測,還有大氣裏面反映生態環境改善的負氧離子的監測。所以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到氣象保障服務方面今年和未來一些工作的考慮,最近和國家林業局、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組織部已經計劃辦一個培訓班,就是生態文明建設與氣候安全的培訓班,我們也編寫了教材,動員社會,讓社會來了解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社會安全。

主持人

氣象部門正在全面深化改革,氣象部門深化改革主要在哪些方面推進?

鄭國光

氣象部門深化改革就是動員全社會參與到氣象服務當中去,我們去年抓的是氣象服務體制的改革,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多,要求也越來越高,僅用氣象部門的資源是滿足不了社會需求的,必須利用社會資源參與到氣象服務當中去,所以去年我們出臺了一個《氣象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氣象服務市場開放,努力構建政府部門主導、市場資源配置、社會力量參與的氣象服務新格局。

第二個是按照中央關於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仲介服務,我們去年已經取消了所有的事項和行政審批相關的仲介服務,過去雷電災害風險的評估包括一些重要的民用設施的防雷的檢測,我們把防雷減災體制改革作為氣象部門改革的一個突破口。我們剛剛召開了一個全國防雷減災體制改革的會,就是要動員全國氣象部門真正的來推動防雷體制的改革,取消一些仲介服務,為企業減負。能夠吸收社會資源,利用市場的機制把全社會防雷的工作做好。但是同時要履行好防雷減災安全監管的責任,加強事中事後的一些監管,規範社會的防雷市場,整個社會全部放開,過去是氣象部門主要在承擔,現在是把它全部放開了。

關於氣象服務的市場,我們去年氣象服務體制的改革,我們是想有一些專業服務,包括現在農業的保險,包括有更多的社會上提供的更有針對性的服務。我想社會上的氣象服務和氣象部門的氣象服務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同時對我們補充氣象服務的能力水平起到促進的作用。

氣象部門推進氣象科技體制改革,怎麼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解決氣象現代化一些核心觀念的技術問題,從體制、機制上面,能夠吸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能夠吸引國外的一些資源來為我們解決氣象業務服務裏面的核心業務技術的問題。我們會按照國家改革的部署,結合部門的實際,全面深化氣象的改革,來煥發出社會的一些動力,我們部門的一些活力,為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氣象保障服務。

主持人

您剛才提到防雷減災體制改革社會非常關注,這個改革主要的內容和目標是什麼?

鄭國光

一個是要打破在防雷領域只有氣象部門承擔的局面。二是要降低因為防雷檢測、防雷工程、雷電災害評估對企業的負擔。三是探索發揮各行各業的一些作用,能歸併到一些行業的,比如説住建部門的,比如説電力部門的、交通部門、鐵路等等,能夠納入到他們行政審批事項的,我們氣象部門不再承擔。我們氣象部門要依法履行全社會防雷減災的安全監管職能,既要放手,但是也要履行好監管的職能。現在社會上防雷的企業也很多,怎麼樣來規範他們,也需要想出辦法。

隨著防雷市場的開放和仲介服務全面的退出,更多為企業減負,包括行政審批的手續、程序大大簡化,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協助形成社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主持人

防雷減災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産安全非常重要,陽國秀代表,您對防雷減災有什麼樣的了解,您對防雷減災有什麼樣的需求?

陽國秀

我們有一個最敏感的,我們一定要安避雷針,我們動員老百姓在電那些地方要注意,因為我們樹多,永州真正是山青水秀、樹多,當打雷了不要躲到樹底下去。我們也有雷電傷害人的情況出現,在這方面氣象部門也經常宣傳這方面的知識,我們自己在這方面也要有保護自己的措施。

鄭國光

其實雷電對社會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過去很多油庫,包括重大的通訊設施受雷擊的災害非常嚴重,同時對老百姓生産生活的影響也很大。我記得2007年全國因為雷擊死亡的是744人,按照剛才陽代表講的,這些年氣象部門一方面是加強了科普宣傳,另外一方面加強了一些重要設施的防雷建設、檢測,包括我們聯合地方政府對所有的中小學、重點雷擊的農村進行公益性的防雷基礎設施建設。從2008年開始到現在,沒有一起因為雷擊造成中小學生死亡的現象,每年教育部和中國氣象局都要發通知進行科普宣傳,落實校長負責制,通過學校的管理來減少雷擊對學生的影響。另外對一些重點村,除了科普宣傳以外還有一些重點工作。

去年全國因雷擊造成的死亡已經減少到了200多人,雷擊是突發現象,也是自然性災害,特別是在野外勞作、工作、運輸的雷擊傷亡還是時有發生。同時隨著高層建築的增多、隨著通訊的發達,雷擊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很可觀的。所以防雷減災這個工作還是任重道遠的,我們在放開市場的同時,還是要加強防雷減災安全的管理、宣傳,特別是雷電災害的預報、預警,降低雷電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對老百姓生命的威脅。

主持人

剛才三位嘉賓圍繞“推進氣象改革和現代化,為國際民生提供有力氣象保障”,做了深入、精彩的分析,通過三位嘉賓的介紹,使我們增加了對氣象事業改革發展和氣象現代化的了解,也使我們認識到在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增多的嚴峻形勢下,社會各界需要積極應對,有備才能無患。

今天的訪談就到這裡,非常感謝三位嘉賓參加今天的“兩會e客廳”,我們節目的主要內容將在人民日報刊發,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情況,請關注人民日報微博、微信、客戶端、人民網強國論壇和電子閱報欄。謝謝三位嘉賓,謝謝您的收看。

責任編輯: 白宛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