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峰:提升氣象服務水平 建設美好生活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6-03-28 09:48 來源: 人民網
【字體: 打印本頁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關注人民網視頻訪談,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中國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許小峰作客人民網,歡迎許局長。[16:24]

[許小峰]:各位網友大家好![16:24]

[主持人]:今天其實是非常特別的日子,每年的3月23號都是世界氣象日,作為地球生態系統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氣候變化也是越來越受到公眾的關注,説到氣象部門,我們可能平常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天氣預報,您能給我們簡單科普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嗎?[16:24]

[許小峰]:現在因為技術發展了,我們做天氣預報的手段也提高了,好像覺得天氣預報挺神秘的。但是如果傳統一點,比如回歸到幾十年前或者幾百年前都可以,一般的老百姓看天氣做預報這都是本能希望了解的一種事情,就是今天早上一看天氣會發生什麼變化,我覺得自古以來都有這種慾望,因為要安排你的生産生活,特別是農耕時代,比如今天我們去田裏作業,去種地,都不希望下雨、颳風,或者天氣冷熱,都要做預判,這個自古以來都有的。但是靠什麼預測呢?實際上從原理上來講,我們今天和古人也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都是首先要了解實況,我們就説做氣象觀測,我們現在叫溫度、氣壓、風向、風速,其實那時候就看看天氣,通過直覺了解一下氣象,比如説我們現在有非常精確的溫度測量,那個時候就感覺一下冷熱就可以了,現在有精確的濕度測量,那時候就感覺是不是悶啊,是不是濕熱啊,不舒服啊,氣壓可能感受也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實際上氣壓低了不舒服,或者氣壓高了就氣爽。這都是憑直覺。我們最早看到烏雲滾滾,那就是要下雨了,如果天氣晴朗就安全了。[16:25]

[主持人]:而且各種雲帶來的天氣現象不一樣。[16:25]

[許小峰]:對,也是通過觀測一些現象來做他的判斷,這個我覺得從原理來講跟現在一樣。現在因為技術發展了,通過現代化的手段建立一套觀測系統,在全國各地、全球各地,不同層次,甚至從太空上的衛星觀測地球,把所有的地球從地表的大氣到空中空間的信息都可以捕捉到,把基本信息以前還通過人進行分析,在天氣圖上看高壓系統、低壓系統,我們叫風面、槽線這些專業術語進行判斷。現在技術進步可以通過計算機計算,把數據放在計算機裏通過數學的物理方程來把它算出來,到底未來的一小時、一天、三天、五天,甚至更長的時間,甚至上半年氣候的預測,但是從它的本質來講,是不是跟古人一樣呢?其實都是觀測一個實況,根據這個實況初始的天氣來預測未來,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現在的手段更先進,我們觀測先進了,我們技術手段先進了,我們對大氣規律認識更先進了,所以我們做起來比以前更準確了,而且探測手段提高了,對實際的情況了解更多,對未來的預測也更準,當然對它的規律也把握得更好,我覺得這就是我們現在預測天氣的手段,就是從觀測、數據的收集手段,還有對數學物理過程的認識都提高了,所以我們現在預報比以前更準確一點了。[16:29]

[許小峰]:但是從以後的發展來講,大家可以注意到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可能將來氣象預測更智慧,我們現在也有這種概念叫智慧氣象。比如最近我們看到的圍棋比賽,為什麼機器可以戰勝人?其實也是機器學習了人,或者説人把你的一些思維方式、你的邏輯思考方式放到機器裏了,這實際上跟我們做氣象預報也一樣,我們可以把對大氣的認知,還有它的物理數學的過程,還有它之間的邏輯,讓機器學,學完了之後做預報,可能會比現在的人更準確一些,這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16:32]

[主持人]:感謝您的介紹。咱們也説了,現在的預報越來越準確,越來越精準,在經濟發展的生活過程當中,咱們氣象對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會産生哪些具體的影響?因為咱們知道靠天吃飯的這種事情是自古以來一直都有的。[16:32]

[許小峰]:人實際上離不開天氣,離不開大自然的,我們就生活在大自然裏,每天感受到大氣,陰晴冷暖,如果沒有自然的環境人生存不了,那你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裏,你就需要怎麼能夠更加適應這個環境,那麼就是它的變化,比如冷了加衣服,熱了就減少一些衣服,颳風了可能要戴帽子或者怎麼來防護一下,我們下雨打傘,實際上就是人去適應自然,來使自己生活得更加舒適或者説避免一些災害,我覺得這是最直接的影響。那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知道天氣,為什麼做天氣預報,為什麼天氣預報每次播出以後收視率很高,大家都很關心,就是説他有這個需求,它對他的生活有直接的影響,包括他的工作,比如今天哪怕開個汽車你在汽車裏可以防雨,哪交通會堵塞,也覺得我們就很通常的到達我們要去的地點。[16:32]

[許小峰]:另外,你覺得天氣很好,那明天風和日麗沒有什麼問題,那也人希望下點雪,為什麼?他去旅遊,看看雪景、霧凇,有風的時候看看波浪,有很多活動跟天氣有關係,有的地方你覺得下雨洪澇不好,但有的地方乾旱缺水需要下雨,這些都是天氣跟生産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我們了解天氣適應自然是對我們生産生活合理安排是必然的。[16:33]

[許小峰]:另外,剛才你講到一個觀點,這個也是我們經常遇到的,靠天吃飯的問題。[16:33]

[主持人]:就是在農業生産過程當中,很多情況下都是靠天吃飯。[16:33]

[許小峰]:對,現在有兩種觀點,一種是靠天吃飯是必須的,如果沒有天氣,沒有雨露陽光農作物不能生産,這個必須靠天吃飯,這個我覺得有道理,大自然賦予了我們這麼好的條件,我們幹嘛不利用它幹嘛不靠它呢,這個我們幾百年來都是這麼做的。現在技術發展了,有人提出來我們不一定完全靠天了,我們可以自己創造一個環境,來通過我們的手段改變依賴大自然的條件,比如搞大棚,外面再怎麼冷怎麼颳風,我大棚裏沒有事兒,這就是人可以為我們的農作物,農業生産創造一些好的條件,可以抵禦大自然的一些災害變化、天氣變化,但實際上這本質上也是一個利用自然,只不過你的防護能力更強了。[16:42]

[主持人]:咱們氣象的預報或者精準的預測,在指導農作物生産或者是其他生活當中,都是很有重大的作用。[16:42]

[許小峰]:對,不管你怎麼想方設法的適應自然也好、抗禦自然也好,實際上自然賦予我們的自然我們要很好的合理的利用它,這就是我們既要了解自然的實際情況,又要預測它未來怎麼變化,這是我們做氣象工作的人每天都要做的事情。[16:43]

[主持人]:回到今天3.23的世界氣象日的主題上來,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我國幅員遼闊,氣象環境特別複雜多變,很多時候旱、澇,甚至旱澇同期的情況經常同時發生,氣候惡劣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您看在應對這種複雜的現象的時候,咱們氣象部門會有怎樣的舉措?[16:43]

[許小峰]:我們今年的氣象日主題要特別注意到什麼,你剛才講到我們國家幅員遼闊,天氣氣候很複雜,變化也很大,這是我們自然的條件,就是你這個國家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不一樣,山區、平原不一樣,南方北方也不一樣,這是正常的,任何一個國家,從經緯度很高的,南海地區0度以上的,10度到北緯40幾度,這麼大的範圍,溫度變化是很大的,但是你注意用詞,是“更旱”、“更澇”、“更熱”,為什麼會“更”,你説是由於時間變化就“更”嗎?不是這樣的。不是説今年是2016年,2017、2018、2020年、2030年就一定是更熱更旱更澇,並不是隨著時間一定會這樣,但是之所以會出現一個“更”,實際上有個潛臺詞就是氣候在變化,而且這個變化不是自然的變化,不是自然地隨著時間變化,而是這裡有人為的影響,人為的因素起到了負面的作用,使我們的氣候變暖了,使它更澇、更旱、更熱了。它用了這三個詞,其實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更加多變了,變得更加複雜了,實際上不但是旱、澇、熱,實際上今年1月份我們都體會過一次更冷,1月份北京零下十幾度,南方廣東都下雪,這種是不多見的,這種多變的天氣其實背後就是由於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以增暖為特徵的,所以就用了更旱、更澇、更熱,但實際上氣候變化還有另外一個特徵,就是它更加不穩定了。更加不穩定會使你在整體增暖的情況下,在局部的時間、局部的地方更冷,就是你瞬間會更冷,也使你很難受,而且在更冷的時期,對農作物、自然環境、生態都會産生不利的影響,這是我們要注意的。[16:43]

[許小峰]:我們要理解今年世界氣象日主題語的時候,除了這三個更之外我們要了解背後氣候變化的因素,而且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它會使我們氣候變得更複雜,更難以預測、更難以應對,使我們更不適應,這個是我們從世界上,包括去年12月巴黎大會各國首腦達成共識,我們要共同的抵禦可能進一步惡化的氣候,我們要採取措施共同的保護我們美麗的地球家園。[16:43]

[主持人]:您剛剛也説到了,現在氣候變化也是更加不穩定了,我覺得就涉及到精準預測的問題,精準的氣象預測是一個前沿的學科,重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咱們怎麼把精準氣象預測運用到我們具體的生活當中,比如説我們一些氣象數據和互聯網的結合現在越來越緊密,很多這樣的應用,比如每天出門的時候都會拿出來看一下,今天是颳風下雨還是晴朗,我想請教許局長的是,我們國家現在在精準預測這方面屬於什麼樣的水平?[16:44]

[許小峰]:首先談精準預測這個問題一個是談技術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報得準,能不能把我們的天氣預報報準,比如在北京以前我們報天氣預報時,都會報北京天氣是15度啊、20度啊,就代表北京了,但實際上從現在的實際需求來講,光報北京溫度、風向、風力是不夠的,因為天氣局部變化很大,北京海淀區、昌平區、西城區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我們報天氣,你説北京下雨了,你沒有告訴在什麼地方下,海淀區的人感受到雨了,西城區就沒有了,他就感覺你報錯了,這實際上就是精細化的需求問題,我明明活動在西城區,你報北京有雨,我這兒沒雨,那你就報錯了,我本來安排是帶著雨傘或者是我準備要去的,我沒出門,因為你報北京有雨,對他生活就有影響,這就是實際需求和你的能力問題,你能不能報那麼大的範圍,除了報北京之外,還告訴我海淀區,甚至告訴我海淀區。[16:44]

[主持人]:精準到什麼街道。[16:47]

[許小峰]:精準到什麼街道,或者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你都給我報出來,到底哪天都是什麼樣的溫度,有沒有雨、有沒有風,如果能報這麼精準,那麼你的技術上就解決了。這個我們在實際過程中,實際的技術操作上,現在也可以做到,因為我剛才講到我們有數值預報,我們可以把這些資料精細地去觀測,我在北大設一個點,在清華設一個點,或者在海淀鎮裏設一個點,那我就可以在這個附近能夠觀測它的實況甚至西城區某個公園我也可以觀測,觀測完了以後我做精細化的數值模式,輸出很精細化的、連續的、時間變化的資料,我就可以做預測了。[16:47]

[主持人]:您説的就是基層的觀測站。[16:47]

[許小峰]:對,而且是自動觀測,並不是設一個觀測站就是多少人在那,都可以自動觀測,這是從技術層面解決,你精細化觀測、精細化的預報,高速度的預算,最後拿出産品來。[16:48]

[許小峰]:你剛才還提到一個問題,是我們更需要注意它的發展,就是跟現在的技術要能夠結合起來。比如我是可以預報了,隨時告訴你,現在比如説4點多鐘天氣是什麼,5點多是什麼變化,7點多又是什麼變化,時間尺度上可以把握住。空間尺度也可以告訴你人民網這塊是什麼天氣,氣象局那快是什麼天氣,也可以告訴你,但是你收不到,你要等晚上七點半去看一次電視或者拿一份人民日報才能看到,那你這些時間都過了,這個就是我們現在技術的傳播,互聯網也好,移動的手機也好,都可以承擔這個載體。[16:48]

[主持人]:這種應用越來越多。[16:48]

[許小峰]:這也是載體技術的發展,我可以隨時的通過各種媒體來及時傳播到你手裏面,比如説我們現在手裏都有手機,我拿手機可以隨時查,可以上網,可以看到我最新的氣象信息。你看我們在電視臺,在屏幕上如果有災害性天氣隨時可以顯示出,預警信號都可以,除了在我們預報觀測技術上的提高,在我們媒體的技術發展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細化預報得到實現,就是説不僅僅是氣象這個分析預測這一點,而是有其他方面的技術進步,可以彌補這個不足,或者使它得以實現。[16:50]

[主持人]:您剛剛説的是氣象數據和社會數據的結合,然後開發出這些應用,用於指導我們的生産生活。[16:51]

[許小峰]:我剛才還沒有涉及到這個方面,剛才只涉及到我們預報怎麼製作、怎麼傳播,這是從兩方面的技術,一個是預報的觀測和預測技術。還有就是傳播的技術,你要有載體,比如説要有互聯網,要有移動終端,要有手機,要有電腦,這個都是需要的。剛才你講的另外一個問題,這些數據的應用問題,怎麼把這些數據跟我們日常生活、生産、實際需求結合在一起,這個就是在應用領域裏的開發問題了。同樣的比如説溫度,不同的人使用起來是不一樣的,比如作為你,你希望穿得漂亮一點,你不要讓我很熱的天氣還穿毛衣、大棉襖,我就要知道明天天氣怎麼樣,會不會降溫,降溫我就穿多一點,如果風和日麗的我就穿少一點,多漂亮啊!但是這個背後還有另外一層意思,比如説天氣變化了,你看商場裏買衣服的人就不一樣了,明天天熱或者季節變冷就買棉衣,變熱了就買單衣,那對於商場怎麼運作是另外一種需求。那商場的變化又有産品製作的這端産生變化,所以它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需求、分析,到底我一個信息、一個溫度、一個風力,甚至不同的天氣會造成不同的後果。比如有一種叫靜穩天氣,沒有風,氣象平穩,沒有太大的變化,就特別容易産生霧霾,霧霾出現以後就對人的健康出現影響,可能霧霾多了以後醫院裏看病的人也多了,或者呼吸道的疾病就會多,這個我們都統計過。[16:51]

[許小峰]:你剛才講了一個問題,我們一個氣象信息提供預測預報是一回事,然後不同人拿到這個信息以後怎麼去用又是另外的問題,這裡又是很廣闊、很值得開發的領域,包括涉及面也很廣,包括比如説金融、保險,投保啊,到底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害,比如我們出現災害因素,是因為天氣因素、大霧産生,還是違章駕駛産生的,都要進行判斷,這就産生了很多應用的鏈條,使我們氣象信息在整個的社會、生産、生活中産生更廣泛的應用。[16:51]

[主持人]:其實有很多這樣的應用我們都覺察不出來是由氣象數據演變而成的,但是確實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您剛才説到的霧霾,我們想了解一下,目前為止,咱們中國氣象局通過自身的努力,對治理霧霾有什麼樣比較好的對策?[16:55]

[許小峰]:我們氣象部門對於治理霧霾本身“治”的角度我們做的工作並不多,因為這有環保部門、工業部門,比如説排放的煉鋼廠怎麼減少排放,怎麼減少污染,這可能是他們的事兒,比如汽車製造部門,怎麼使尾氣排放符合標準。另外,從我們的環保部門,怎麼通過法律,通過具體的監督監管進行管理。作為氣象部門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對於可能産生霧霾的天氣進行預判,這個是很重要的,明天假如説天氣不好,很利於霧霾的聚集,在某一個地區,那麼這個對於我們採取措施,比如説我們要發出黃色預警、紅色的預警,它就採取手段,甚至去年還有停課,另外車要單雙號,這個我們要根據天氣變化調整我們生産生活的安排,這個可能對於氣象部門是很重要的方面。[16:56]

[許小峰]:另外,我們可以通過我們的監測手段,對大氣環境進行分析研判,比如到底霧霾是從什麼地方來的,會到什麼地方去,哪些地方會受到影響,哪些地方要採取什麼樣的措施,這個從天氣預報的角度來講,我們對於監測預測的角度來講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幫助相關的部門採取措施。另外,通過預警的方式提醒他採取這些措施。[16:56]

[主持人]:其實剛剛咱們也談到要提醒公眾去根據天氣的情況安排生産生活,結合咱們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就是“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我們國家局在氣象科普方面又做了怎麼樣的努力,或者是怎麼安排了什麼樣的活動,來切實提高公眾對氣象知識的認知?[16:56]

[許小峰]:我們每年的氣象日,都是我們進行氣象科普知識的契機,這天全國的氣象部門,大多數吧,都對社會開放,也包括中國氣象局,當然不是今天,因為今天是3月23號是氣象日,這是世界氣象組織法定的日子,但是作為我們做科普宣傳的可能不一定這一天是很好的科普活動的日子,因為今天是星期三,大家都不放假,你去宣傳大家都忙著呢,學生也上學。所以我們一般採取在323的附近,前或後一個週末,星期六、星期天,我們找一天進行開放,對全社會開放,讓他們到我們氣象局也好,氣象業務單位也好,氣象臺站也好,或者科普館去參觀,使他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我們氣象工作,包括觀測、預報,包括一些影視製作,一些科普的産品,使他們能夠帶著問題,帶著他們的疑問,帶著他們的樂趣,帶著他們的求知欲,來接觸我們整個氣象的業務2015年流程,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向他們宣傳我們氣象怎麼做的,就像你剛才問我的問題,氣像是怎麼製作的,怎麼獲取信息,然後做完了以後怎麼發佈,然後包括節目的主持人,他們也當成明星與他們拍照。然後除了天氣預報你們還幹什麼呀,其實我們做的事情很多,包括看看氣象衛星,衛星怎麼探測大氣,它能夠飛到什麼地方去,是固定的位置還是圍著地球轉啊,他們有很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了解了氣象,也增加了跟氣象相關的很多知識,這也是我們每年做的。但是我們不只是這一天,實際上作為中國氣象局是把氣象科普作為一個規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做,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科普,我們有科普的網站,網站有專門的欄目,也出版圖書,專門有雜誌,專門拍一些科普的片子,向社會、向公眾進行傳播,使他們更好的了解大自然的變化,為什麼變化,原理是什麼,特別是有興趣的公眾,他們了解的甚至比我們專業人還多,因為我們畢竟在某個領域裏,比如對短期天氣預報,你對天氣很了解,他們有的知識面很寬,通過傳播也好、互相影響也好,帶動了許多的公眾對氣象知識的提升,甚至於通過他們的興趣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傳播。[16:57]

[主持人]:您剛剛説氣象局在宣傳科普方面做的工作,我事先查了一下,中國科協在2015年公佈的十大科學傳播事件當中,咱們氣象就佔了好幾件,然後在接下來的國家局的工作規劃當中,對氣象科普還有什麼樣的計劃呢?[17:00]

[許小峰]:你剛才講的事件,其實也説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氣象對於社會的影響、對於經濟的影響、對於人民生活的影響很大。比如去年我們記得在長江翻了一條船,這是很大的事件,引起社會很大的關注,包括媒體也很關注,包括國家領導人,政府、總理親臨現場,組織搜救,像類似這樣的事情,本身説起來是長江航運的事故,但是引起的事故,當然我不能説沒有人為的影響,肯定有操作上、組織上失誤的地方,但是總體來講我們調查是天氣影響的事件,就是船遇到了非常強的局地的大風暴雨,這樣的事件就很吸引大家的關注,將來誰都可能出差、旅遊、外出,你開車也好、乘飛機也好、坐火車也好,他都非常擔心我將來出行時會不會遇到這種事故,能不能得到及時的信息,能不能保證我們的出行安全,其實這是很自然受到大家關注,有些事件老百姓不關注都不可能,必然跟天氣氣候有關係。[17:00]

[許小峰]:比如説去年巴黎大會,各國首腦,包括我們總書記、主席,習主席也去,各國頭腦在一起,幹什麼呢?討論氣候變化問題,那自然就跟氣候有關係,那氣候變化有什麼關係呢?就是我們整個地球環境的變化,我們人類活動的影響,實際上自然就産生了這樣的工作。所以這也進一步説明氣象工作跟老百姓生活、跟未來的發展、跟生態環境,跟人類未來怎麼發展、怎麼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就像剛才你講的有那麼多的事件都跟氣象有關係。[17:01]

[許小峰]:反過來再進一步回答你的問題,我們進一步應該怎麼做?首先我們自己要做好工作,你要把天氣預報儘量的報準,把氣候分析儘量分析的透徹,為我們廣大的公眾、為我們決策者提供有益的信息,這是我們本職工作,但是光做好這樣的工作還不夠,顯然你要讓老百姓都了解,比如出行可能會遇到什麼危險,你要做哪些防範,這些都是我們需要的。另外作為公眾要了解到氣候為什麼變化,那麼我能做什麼?我們之所以生態環境會受到變化,實際上背後是人的行為,人的影響。這裡面有的屬於利益的因素,為了短期的利益不顧長遠,我現在建一個廠子,對周圍環境影響不管,我能賺錢就行了,但是長期的把環境破壞了。另外為了個人利益不顧別人的利益,你光顧著你賺錢了,把別人的利益都影響了這也是一方面。還有就是扭曲的利益,比如説沒事兒能不能走走路,就是綠色生活,整天老開車幹嘛,鍛鍊鍛鍊身體嘛,就是你的生活習慣。我們現在有些説法,我們為了節省時間我們去開汽車,但是我們要花去時間鍛鍊。[17:01]

[主持人]:開著汽車上班,然後在單位或者下班之後進行健身。[17:01]

[許小峰]:有的時候比較近的地方,遠的我們開車去,近的能不能走一走,能不能變成一種綠色生活方式,這都需要我們通過科學知識普及,讓大家知道這個除了對身體好處,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有好處,這是一種綠色生活、綠色觀念,這就是作為氣象工作者需要廣泛做的,包括我剛才講到的,落實我們科普規劃把它常態化、業務化,作為我們一項任務,利用各種機會,包括今天的氣象日,也包括其他的,比如防災減災日也可以。[17:16]

[主持人]:5月12號。[17:16]

[許小峰]:還有世界水日,還有科技周,有各種方式。[17:16]

[主持人]:我記得昨天就是水日。[17:17]

[許小峰]:對,水跟氣像是密切關係,沒有雨就沒有水,其實這些都是機會,利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各種各樣的場合,各種各樣的手段,包括互聯網、手機、報紙,各種媒體去宣傳普及科學知識,使它成為非常健康的、良性的文化,大家都能接受,大家要有保護環境的理念,不要霧霾來了都抱怨。[17:17]

[主持人]:還是自己開車上班。[17:17]

[許小峰]: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一個正確的理念,當然這個要靠宣傳了,靠普及了,我覺得我們作為氣象工作者是責無旁貸,應該去做好這項工作。[17:17]

[主持人]:之前總書記提到要全面推行依法治國,在咱們氣象部門來説,氣象法治工作有沒有統一的規劃,目前還存在什麼問題?[17:18]

[許小峰]:我們有氣象法治建設的系統規劃。實際上如果單純講氣象,最權威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這個在世界上也是少見的,我們有一些國際上的同行都很羨慕,説你們國家專門為氣象立法,很羨慕。一方面有了這個法,這好像是2000年開始實施的,但是在落實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後來又制定了一個相關條例,包括人工影響天氣,包括氣象臺站環境的保護等等,我們也在制定一些條例,但是實際上我們現在還是想再推進,因為我們現在有個氣象防災減災條例,我們希望把氣象防災減災也能立法,另外怎麼應對氣候變化也希望立法,通過法治的思維使大家能夠防止自己的一些對於氣候保護不利的行為、做法、生産生活方式。同時,不僅是氣象本身的立法問題,包括其他方面,比如環境保護法,其實裏面也涉及到氣象,我們的防洪、抗旱、乾旱都有相應的法律,這裡也都跟氣象有關係,儘管我們氣象本身目前的立法還不是很多,但是其實相關的法律裏也有氣象相關的,我們都可以依據這些法律,來使我們氣象工作做的更好、更有效。但是我覺得關鍵是一個法治的觀念,中國一方面在法制建設上有缺陷,有些地方沒有很好的立法,也無法可依。還有就是執法不嚴,説是有這個法,比如我們探測環境,大家知道氣象預報最基礎的一個就是氣象資料,就跟我剛才講的,我們原始的作為傳統來講要看天,你看這個雲你要看準這是什麼雲,到底是勾勾雲還是饅頭雲,或者積雨雲,有不同的雲,它最後造成的結果是不一樣的。那現在我們全國那麼多氣象站,氣象站怎麼保護好,無論是在氣象法裏還是氣象探測的保護條例裏都有明確的規定,但實際上由於我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由於城市建設的發展,或者其他的一些建設,會影響到我們的臺站,那麼這方面有時候我們保護並不是很得力,有些地方法制觀念比較強給你保護,有的為了地方城市的發展、企業的建設就不管不顧,所以有的時候一個氣象臺站周圍都是大高樓,那這裡面的資料就不準了,類似這樣的事情也是有的。所以我們想一方面要加強立法工作,另一方面,怎麼能夠加強執法,宣傳我們的法律觀念、法治的意識,使我們從立法到執法都能夠有效的進行,那才有可能使我們的氣象法治建設得到比較有效的落實。[17:18]

[主持人]:您剛才説的就是氣象立法和執法的統一。像基層的觀測臺站,雖然咱們技術在不斷的發展當中,但是有一些地方好像還是採取人工觀測的方式比較多,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17:18]

[許小峰]:實際上現在我們的氣象觀測從傳統的人為觀測、人工觀測和現代的自動觀測結合的體系。比如現在我們有許多觀測不是人類觀測了,比如説我們在全國將近200部,180部左右的天氣雷達,這種觀測肯定是自動觀測,它在掃描、觀測把數據傳過來,這就不是人為觀測了,比如氣象衛星它在太空裏面圍著地球轉,它在觀測大氣的風雲變化,這都不是人為觀測的。但是人的觀測還是有一些,比如説我們有些天氣現象,比如過去下沒下雨,現在出現沒出現霾,或者雷電的情況,還有什麼雨凇、霧凇、還有物候的觀測,比如葉子有沒有綠,這些類似的氣候的物候觀測,有些還是傳統的需要人去觀測到,這個我們正在逐步的改變,使人為的觀測越來越少,機器觀測的越來越多,這樣逐步的看看在什麼結點能夠取消人工觀測,把人完全解放出來更多的採取自動化的觀測,這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實現氣象業務現代化的重要方向。但是現在一時還做不到,還是要經歷過,我估計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過程,我們才能完全取消人類觀測,因為有的觀測是傳統的習慣,馬上中斷就不習慣了,比如雲的形狀是有內涵的,你説現在我們就把它變成儀器描述,可能就會出現觀念上的變化,高、低、中雲,另外還有雲狀,這個可能都需要逐步的過程。還有他的習慣,以前人的觀測記錄和現在儀器觀測記錄會不一樣,比如能見度,人一觀測20公里能見度不錯,但是用設備觀測比如就是15公里,可能有一個誤差,這也需要交叉的過程,機器儘管能做了,但是還有一個逐步的怎麼來把這個之間的差距彌合掉,使我們建立在新的觀測方法的基礎上,這可能也有一個過程。但是估計大的趨勢是自動化,就是逐步的人工觀測越來越少,儀器觀測的越來越多。實際上現在我們也可以這麼講,原有的人工觀測不會再增加了,但是儀器觀測是在不斷增加,比如説原來在全國有2000多個人工站,但實際上我們真正的觀測點遠遠不止2000多個了,好像我印象中是有30000多個氣象觀測點了。[17:19]

[主持人]:增加了十幾倍。[17:19]

[許小峰]:對,但是增加的都是自動觀測站,基本沒有增加人工站,所以從比例上來講,人工站也是越來越少,從觀測內容來講也是越來越少,有的已經可以用自動觀測替代了,比如説一般的氣溫、氣壓,風向、風速、雨量基本都可以取代,不能取代的是傳統的觀測現象,需要人的肉眼判斷分析的,這個可能逐步逐步的取代吧,包括以前觀測雷電的電閃,現在也都可以通過閃電定位來進行觀測了,這個可能逐步會有一些調整,我們在逐步的消滅人工的觀測,使人解放出來。[17:26]

[主持人]:但是像霧凇、雨凇這些自然現象怎麼去用智慧的方式實現呢?[17:32]

[許小峰]:這就需要人逐步的發揮智慧了,能不能通過拍照的方式或者什麼樣的識別方式認為它就是了,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有。還有的人提出來,可以翻開照片。這就需要科技人員研究一下怎麼樣實現天氣的判斷,還有視頻。包括人的形狀不一樣,內容不一樣,高低也不一樣,所以是不是能夠完全用機器代替,一方面技術有一個實現的問題,另外觀念上也有轉變的問題,是不是一定需要原來的信息,能不能有新的信息來替代它,來實現我們對大氣信息的提取和分析預測。[17:32]

[主持人]:我接下來想問的一個問題可能相對比較敏感,因為前一段時間有新聞報道,咱們氣象部門在防雷等等領域有一些違法亂紀的現象,國家局這邊進行了大力的整治。目前為止,咱們的整治情況如何,接下來的工作當中如何杜絕和規制這種現象的出現?[17:32]

[許小峰]:這個也不是很敏感,因為我們在報紙、網站公開的談這個事情了,我們現在基本上整治的不能説到位了,但是基本上方針已經制定了,就是我們作為氣象部門來講,是承擔起防雷減災的任務,包括監管,這個現在對於社會來講,我們還在承擔這個任務,但是方式要改變,儘量的不要把負擔轉到企業身上,我們要給企業減負,因為以前沒有人出這筆錢,那我們就通過社會市場的方式來籌集這筆錢,誰來檢測,因為不檢測是不行的,你這個建築説是不符合標準,那對住戶、對用戶也不負責任,那就要有人監管,那這個監測應該怎麼做?以前我們採取市場方式,誰檢測誰自費,這也是一種方式,現在提出來能不能不把這個負擔轉給企業,由國家來承擔這個事情,就是説我們作為氣象部門的責任,一個是國家給你一筆錢,你來負這個責任,還有一種是我們購買服務,國家有了這筆錢,防災減災,進行災害的防禦,進行購買服務,誰能做交給誰做,我們氣象部門做管理,交給企業也可以。[17:33]

[許小峰]:總之,這件事情要做的,但是一定要規範,不能説完全是交給市場,因為安全的問題我覺得是一個政府的責任,而且既然要履行責任就需要經費,這個經費我們希望通過一定的途徑籌集,這個主要的途徑還是國家籌集,還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可以由企業承擔,這個還要進一步分析。總體來講,我們現在通過改革、通過法治建設、通過政府職能的轉變治理,我覺得我們在逐步的理順這個關係,具體的方法可能我們已經在跟國家的有關部門溝通,我們承擔哪些責任,哪些責任要放下去,我們就把這個責任劃清以後,然後我們按照我們的職責承擔這個任務,或者國家給錢,或者通過國家哪些地方花一筆錢,來解決這個問題,避免亂收費。[17:33]

[主持人]:就是您剛剛説的立法和執法統一的問題。[17:33]

[許小峰]:怎麼能使我們的防雷減災,老百姓利益,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和責任的落實,這次我們要通過改革和法治的建設把它給協調好,我們正在研究這個事情,也已經出臺了一些政策,我想逐步會好起來,應該能解決這個問題。[17:33]

[主持人]:其實不光是氣象部門,有很多演藝界的名人也在大力呼籲保護生態環境,比如説前兩天,終於摘小金人的萊昂納多來到中國,在宣傳影片的同時其實更重要的環節我覺得就是呼籲關注地球的生態變化,今年中國氣象局也是請了一個公益的形象代表六小齡童先生,這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17:33]

[許小峰]:這是兩方面都受益。一個是作為公眾人物應該有一種社會責任,來承擔對公益有好處的事情,承擔這個責任,我相信多數人願意承擔這種責任的。比如我們這次利用323世界氣象日的機會請到了六小齡童章先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他也非常愉快的答應了,他覺得這是一件公益的事情,作為氣象局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綠色生活,他覺得這個理念很好,他也覺得這是社會責任,他很愉快的答應了。而且我們覺得作為一種社會名人的參與,提高了我們的宣傳也好、科普也好、影響力,正好又是氣象日,本身我們就希望通過氣象日的活動,能夠大家提升保護環境、保護生態、保護氣候的意識,那麼六小齡童非常高興的參與,他對外發表講話比我們講的更有影響力。[17:34]

[主持人]:剛好今年是猴年。[17:34]

[許小峰]:對,反響就很好。那次我接待了他,跟他一起接受採訪,我覺得他站在他的角度來講對氣象、對環境、對生態保護的認識,我覺得比我們來講效果要好。所以我覺得我們以後有機會還會請更多的名人,能夠盡一份責任,參與到我們活動中,擴大氣象的影響,提高氣象工作的效果。[17:34]

[主持人]: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生態保護的行列當中來。[17:34]

[許小峰]:我覺得這是一個多贏的方式,本身就是我們人類共同的需要,我們氣象部門也是責無旁貸,我覺得作為名人,有影響的人物,對他們形象也是正面的提升,對我們國家整個環境保護也好,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宣傳也好,都是很正面的事情,我們會繼續這麼做。[17:35]

[主持人]:其實跟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也是有利的一件事情。感謝許局給我們做了全面生動的介紹。氣象服務水平的切實提高其實關係到每個人的生産生活,也是為了更好地建設我們幸福美好生活,早日實現中國夢、綠色夢,感謝氣象人在這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感謝許局今天來到我們的演播室。[17:35]

[許小峰]:感謝各位網友。[17:35]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今天訪談就到這兒,再見![17:35]

責任編輯: 白宛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