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林業局長賈治邦:深入紮實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3月13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在第29個植樹節到來之際,記者就如何進一步推進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加快國土綠化進程等問題,採訪了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局局長賈治邦。

    記者:我國植樹節的確立及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開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哪些作用?

    答:1979年2月17日至23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確定3月12日為我國植樹節;1981年12月13日,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又作出了《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植樹節的確立和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開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有力推動了社會生態意識的形成。植樹節的確立特別是全國人大作出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本身就標誌著全國人民對森林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一場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成效最為顯著的義務植樹運動在全國持續開展了26年。在這26年間,億萬人民經過年年履行法定植樹義務,親身經歷了植樹造林的生動場面,親眼看到了造林綠化帶來的巨大效益,也更深切地體驗了親近自然、回歸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特殊意義,從而大大增強了改善生態的責任意識、破壞生態的憂患意識和保護生態的法律意識,逐步強化了全社會的生態道德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普遍形成了愛綠、植綠、護綠的社會風尚。

    第二,有力推動了我國生態狀況的改善。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啟動之前的1981年,全國森林面積為17.29億畝,活立木蓄積量為102.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12%。經過多年的不懈奮鬥,我國森林面積已達到26.2億畝,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我國實現森林資源的持續增長。森林植被狀況的改善,不僅美化了家園,減輕了水土流失和風沙對農田的危害,而且還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儲碳能力。

    第三,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僅有力推動了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揮了巨大作用,同時也有力推動了經濟發展,為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造林綠化的發展,為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林産品。僅以生産提供木材為例,50多年來,全國累計消耗森林資源高達130.12億立方米,相當於全國森林資源已基本採伐利用了一遍。

    第四,有力促進了社會的和諧。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了生態文化建設,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二是增加了社會就業,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從生態文化建設看,近幾年來,我國的森林文化、生態旅遊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迅速發展。目前,全國已建立各級森林公園1928處,2006年有2億人次到森林公園觀光旅遊,享受新鮮的空氣和大自然的美景。從促進社會就業看,據專家統計,我國森林資源開發利用對就業的貢獻就達到4217.6萬人,加上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對農民就業的作用,林業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潛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記者:近年來,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我國國土綠化事業取得了哪些新的成效?

    答:每年春季,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率先垂范,帶頭履行植樹義務,為全國人民作出了表率,有力推動了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向縱深發展。各級黨委、政府普遍實行了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造林綠化責任狀,領導幹部興辦綠化點。廣大公民以多種形式履行植樹義務,銘志於樹,寄情于林,植紀念樹、造紀念林尉然成風,建成了一大批“部長林”、“將軍林”、“黨員林”、“青年林”、“婦女林”、“記者林”、“友誼林”、“生日林”和“結婚紀念林”、“參軍林”、“退伍林”,開展了古樹認養、綠地認養、捐資綠化等活動,義務植樹的形式不斷創新,活力不斷增強,成效不斷提升。

    自1982年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以來,全國參加義務植樹的人數達104億多人次,累計義務植樹492億多株。其中2006年全國參加義務植樹人數5.5億人次,植樹21.6億株。全民義務植樹盡責率由2005年的45%提高到55%。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2.54%,綠地率28.51%,人均公共綠地7.89平方米。

    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深入開展,進一步推動了國土綠化進程。2006年,在退耕還林任務明顯減少、造林難度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全國完成營造林面積7800多萬畝。特別是六大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又取得了重要進展。天然林保護工程有效保護森林14.3億畝,營造公益林1300多萬畝,退耕還林工程完成營造林1700多萬畝,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完成林業建設任務560多萬畝,三北及長江等防護林工程完成營造林840多萬畝,啟動了100個農田防護林更新改造試點,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新建自然保護區38處,新增保護面積1734萬畝,速生豐産林基地建設工程完成造林100萬畝。濕地保護、林業血防等工程正式啟動。各地還啟動了一批地方林業工程。與此同時,造林綠化的質量明顯提高。全國林木種子合格率達93%,苗木合格率達95%,林種樹種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和改善。

    記者: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態建設。“十一五”期間,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引導並動員全社會力量,推進國土綠化事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答:“十一五”期間,要緊緊圍繞“以人為本,共建綠色家園”這一主題,從七個方面進一步推進國土綠化進程。

    一是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通過開展“關注森林”、“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加快國土綠化的社會氛圍,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充分調動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積極性,以加強生態道德建設為重點,大力弘揚生態文明,推動全社會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觀。

    二是堅持不懈地抓好全民義務植樹。創新義務植樹管理機制,拓寬實現形式。以建立義務植樹基地為重點,結合開展認種認養綠地、植紀念樹、造紀念林,領養古樹名木,“以資代勞”等多種形式組織義務植樹。建立健全義務植樹制度體系。落實義務植樹屬地管理的規定,建立地方各級政府義務植樹責任制,嚴格執行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拓展和豐富義務植樹的實現形式,加強監督、檢查,嚴格兌現獎懲,不斷提高義務植樹盡責率。

    三是大力推進城鄉綠化協調發展。堅持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聯動、總體推進,實現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推進“五個轉變”,即由“見空補綠”向“規劃建綠”轉變,由追求綠化面積向平面綠化、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格局轉變,由追求綠化景觀效果向提高生態功能轉變,由注重城區綠化向城鄉綠化一體化轉變,由注重綠化建設向建設與管護並重轉變。

    四是全面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大對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建設,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草原保護、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啟動石漠化防治等新的生態建設工程,儘快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結合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

    五是進一步提高部門綠化水平。按照部門綠化分工負責制,加快各部門所轄區域的造林綠化和單位庭院綠化美化,充分發揮各部門在國土綠化中的重要作用。繼續推進綠色通道建設,按照宜寬則寬、宜窄則窄的原則,把公路、鐵路、江河、堤壩沿線儘快綠起來,改善沿線生態景觀。

    六是建立長效機制,鞏固國土綠化成果。把加強保護管理與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林業産權制度改革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廣大群眾自覺植樹造林、管護森林的長效機制。

    七是加強對國土綠化工作的領導。認真落實領導幹部任期綠化目標責任制,充分發揮綠化委員會的重要職能作用,加強各級綠化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建設。各級綠化委員會要做好宏觀指導、宣傳發動、組織協調、督促檢查、評比表彰等工作,推進全民義務植樹工作。

    記者:國土綠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請您談談農村綠化和林業産業發展情況。

    答:近年來,各地緊緊圍繞中央提出的“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奮鬥目標,以促進新農村建設為著力點,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特色,注重實效,全面推進農村綠化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一些地區已初步實現了農村環境園林化,農家庭院花果化,道路河渠林蔭化,形成了“村在林中、房在樹中、人在景中”的綠色生態人居環境。“創綠色家園、建富裕新村”活動在全國各地紮實推進,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綠化生態示範村屯和綠化示範鄉鎮。

    近年來,我國林業産業強勁發展。2006年,全國林業總産值超過9000億元,木材産量7802萬立方米,人造板産量6380萬立方米,幹鮮果品産量9000多萬噸,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産值2000億元,森林旅遊綜合産值1000億元,林産品貿易額突破470億美元。林業生物柴油、生物酒精和生物發電等生物質能源發展開始進入産業化階段。木基複合、竹纖維等生物材料已初步實現規模化生産。林産工業、野生動植物繁育利用、幹鮮果品和木本糧油、竹産業、森林藥材、森林旅遊等已成為一些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

    記者:我國農村正在推行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這項改革對植樹造林和生態建設有何影響?

    答:我國有8億農民,農民是植樹造林的主力軍,農民植樹造林的積極性對國土綠化和生態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植樹造林和生態建設的熱情,使農村林業建設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變“要我造林”為“我要造林”,造林難、撫育難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過去,造林是政府提出的要求和任務,造林不成活、成活不成林是政府和林業部門最擔心的事。現在,造林是農民的願望和利益,選好苗、種好樹成為農民自己最操心的事,很多地方還出現了爭苗造林、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的喜人景象。

    二是護林看山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護林難、防火難的問題得到初步解決。過去,農民對偷盜林木和森林火災很少關心。現在,每宗山林歸屬明確、“四至”清楚,“看好自家山、管好自家林”成為農民的自覺行為。

    三是生産要要素開始向林業聚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後,農民真正成為了山林的主人,他們敢於向山上投資,舍得向林業投入,農民學科技、用科技蔚然成風,科技興林深入人心,林業科研人員和技術推廣人員成為了老百姓的“香餑餑”。特別是農戶以自家山林為資本與企業聯營,吸引了大量林業發展資金。

 
 
 相關鏈結
· 認養綠地成為北京市民履行“義務植樹”的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