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四川地震災區羌族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座談會召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5月30日   來源:國家民委網站

    5月30日上午,四川地震災區羌族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座談會在國家民委召開。此次會議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主辦,國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出席會議並講話。來自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中央黨校文史部、民族文化宮、中國民族博物館等單位從事羌族歷史、文化研究的專家,以及赴災區採訪的民族畫報、中國民族雜誌、中國民族報記者等30多人參加了座談。會議由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副司長蘭智奇主持。

    5月12日,四川羌族聚居的汶川地區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地震不僅使數以萬計的人們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羌民族千百年來在此形成的文化也遭到了巨大的破壞。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羌族人口現有30.61萬人,80%以上居住在此次地震中心所在的茂縣、汶川、理縣和北川羌族自治縣。地震使羌族民族文化遭受到近乎毀滅性的打擊。據不完全統計,最具羌族特色的建築——碉樓和羌寨,如理縣的桃坪羌寨,3座著名的古碉樓出現裂縫,樓尖部分垮塌。汶川縣最大最古老的羌寨蘿蔔寨100%的房屋破壞,全村44人在地震中喪生。

    隨著救援工作的推進,做好四川地震災區的羌族民族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顯得日益突出。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溫家寶在汶川映秀鎮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要保護好全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的古老文化和文明。5月23日,中科院專家提出建議,要高度重視四川汶川縣地震災區羌族民族文化搶救和重建工作。5月24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批示,要高度重視這些意見,並要求國家民委組織調研和落實。

    研討會上,中國民族博物館首先介紹羌族民族文化搶救與保護項目。項目以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縣範圍內的羌族聚居區為搶救區域,對重大災害中的羌族文化損害做出評估;收集地震前有關資料及震後倖存實物,技藝、保存、延續、傳承羌族文化。並計劃近期在北京舉辦羌族文化展覽,出版羌族文化書籍。

    隨後,與會專家紛紛發言,他們一致認為,在災後恢復重建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關注羌族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的搶救和重建。對於具體如何實施,專家們也提出了寶貴的建議和意見。

    研究羌族文化的全國知名專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李紹明建議,對於羌族物質文化的歷史文物古跡等,要加以恢復,恢復要掌握“整舊、如舊”的原則:對於體現羌族衣食住行的現存物質文化,則要加以很好的保護和恢復,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恢復並加以防震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因素。他也指出,羌族文化的核心是羌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主要是傳承人的保護,要加強對傳承人的保護並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他建議,在四川建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羌族文化的重建既要恢復羌族的“文態”,又要恢復羌族的“生態”。

    西南民族大學教授蔣彬建議,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必須高度關注羌族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的搶救和重建。在災後總體重建方案中,應當體現對民族文化特質和象徵符號的運用;把家園恢復重建與羌族文化保護、傳承、搶救和重建有機結合起來,並將方案向社會公佈,擇優選用。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葛全勝、副研究員席建超建議,重建安置要堅持“就近安置、集中安置”原則,根據區域環境災害評價結論,選擇環境條件相似、適合人類居住的安全區域,或者周邊羌族相對集中、適應羌族文化生存與發展的自然環境進行安置。他們還建議推進國家級“羌族文化保護區”的規劃建設,建立羌族文化産業基地和區域性文化産業集群,形成災區經濟恢復重建新的增長點,有效保護羌族文化。此外,他們還建議引入現代數字化技術手段,對災區羌族民族文化遺産的資源歷史、規模分佈進行統計,有重點地對文物古跡、建築民居、民族服飾、民族文學等羌族民族文化遺産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形象、生動的搶救和重建數字平臺。

    研討會結束後,國家民委將在進一步調研的基礎上,研究提出有關搶救和保護四川地震災區羌族文化的建議,以便在恢復重建中有效地保護羌族文化。

 
 
 相關鏈結
· 山東青少年心理康復專家赴川支援北川羌族自治縣
·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各寺廟為地震災區募捐祈福
· 新聞辦就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情況召開背景吹風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