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重慶市創新扶貧開發機制 確保貧困農民增收致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27日   來源:重慶市人民政府

    重慶市改革開放三十年、特別是重慶直轄以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但貧困農村基礎薄弱、貧困為口多、貧困程度深的狀況沒有改變。到2007年,全市18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為2736元,僅為全市城鎮居民的19.9%,是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8%、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6.1%。而2007年該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北京的36.7%,上海的34.3%,天津的40.1%,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在22位。目前,全市年人均純收入在738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還有50萬,年人均純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還有110萬。而這部分人群中,有132萬集中在三峽庫區、大巴山區和武陵山區。全市還有近13萬戶、47萬人生活在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高寒偏遠山區和深山陡坡峽谷地帶,需要易地搬遷。因此,重慶市推進貧困農民增收致富任務更加艱巨。採取五條措施,確保貧困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推進貧困農村結構調整,壯大扶貧産業促增收。貧困農村要可持續發展,貧困農民能有穩定收入,必須從“輸血式”扶貧開發向“造血式”扶貧開發轉變,壯大扶貧産業。一是立足現有扶貧産業進行調整。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前提下,按照優質、高産、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整合各方資源,重點對現有的柑橘、中藥材、生豬、草食牲畜、筍竹、林木和無公害蔬菜等傳統特色産業進行改造升級,確保現有扶貧産業做大做強。從2009年起財政扶貧資金的50%投入扶貧産業發展,並與其他資金進行有效整合,圍繞農村扶貧骨幹産業,推進貧困農村産業結構調整。二是要結合片區開發、扶貧搬遷進行調整。要結合在三峽庫區、大巴山區和武陵山區的片區氣候、生態和資源特點,結合正在開展的武隆、雲陽、巫溪等9個片區的開發實際,利用市委市政府下決心搬遷不易人居環境生活人口的資源,充分打好三峽庫區這張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調整區域産業,發展壯大旅遊農業、生態農業、森林農業、都市農業等區域優勢産業。三是要適應市場需求進行調整。根據市場需求導向,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禽蛋奶魚、花卉苗木等無公害、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産品産業,並抓好深加工、包裝等附加産業發展,不斷提高貧困農村農副産品對市場的佔有率。

    二是加大實施“雨露計劃”,促進貧困勞動力轉移促增收。“雨露計劃”是國家針對貧困人口實施的勞動力培訓轉移計劃。該市近年來進行實用技術培訓93.56萬多人次,完成勞動力培訓轉移86萬多人。從2006年開始全面實行全免培訓費、全過程服務、全員就業、補助生活費的“三全一補”培訓就業扶貧機制,較好地促進了貧困地區勞務經濟健康發展。貧困農民增收致富,更要在“雨露計劃”上下真功夫、硬功夫。一是加大“雨露計劃”的實施力度。每年,至少完成中職2.5萬人、半年期1萬人、適用技術2.5萬人的培訓任務,實現有組織輸出貧困地區勞動力8萬人,組織5萬貧困農民務短工。消除貧困村“零轉移”家庭,45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實現能轉盡轉。二是結合農村經資源織創業培訓。鼓勵支持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把“打工潮”引向“創業潮”。每年開辦2—3期創業免費培訓班,對有創業意願的貧困農民開展培訓,並對18個重點貧困區縣的回鄉創業企業給予重點扶持,免費為其培訓需要的技術工種和管理人才。三是廣泛開展海外勞務經濟。提高補助標準,改進培訓方式,與職業院校、海外勞務企業全面協作,提升海外培訓質量和海外勞務輸出效果,每年向海外輸出一定數量的貧困農村富餘勞動力。用3至5年時間,在國內外打響“重慶雨露技工”品牌。

    三是鼓勵支持城市資源下鄉,促進農民創業就業促增收。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進一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和財政支出結構,靈活多樣用好扶貧政策和扶貧資源,加大對農村特別是對貧困農村發展的扶持力度。一是積極扶持扶貧龍頭企業發展。積極支持推廣“龍頭企業加農戶”以及“龍頭企業加科研院所加專業合作社(或協會)”等模式,鼓勵貧困農戶以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入股方式,參與企業經營和管理。把農業和工業結合在一起,建好産業基地,壯大龍頭企業,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帶動貧困農民增收。二是建立完善村級互助資金組織。全市目前有30個村級互助資金組織,每個村從國家財政扶貧資金中無償給予15萬元起動資金。金融缺位是目前制約該市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要瓶頸之一。適度增加市財政投入,確保村級互助資金組織覆蓋全市2000個貧困村,規模也由現在的15萬元提高到30萬元,著力解決群眾發展生産資金不足的問題。三是鼓勵富裕農民返鄉創業。從財稅政策、信貸措施、基礎設施建設等全方位、深層次、多角度鼓勵富裕農民工返鄉創業,使貧困農村農業向規模化、産業化方向發展。建立貧困農村創業基金,鼓勵城市有志青年、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農民到貧困農村創業。四是積極引導城市資本下鄉。採取非常措施,引導外資企業、東部發達地區企業和該市城市資本、民營資本到貧困地區發展,從事以農産品儲藏、保鮮和精深加工以及農業觀光旅遊、農産品採摘、農家樂等為重點的二三産業發展。

    四是加強農村基礎建設,改善貧困農民生産生活條件促增收。實踐證明,實施片區開發、扶貧搬遷,是解決貧困農民增收致富的較好途徑和有效形式。要以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建設和移民搬遷為抓手,加快貧困農村水、電、路、田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教育、醫療、通訊和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發展,夯實經濟發展的基礎,確保貧困群眾穩定增收。一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易地扶貧投入。探索以土地流轉為主的多種移民安置模式,鼓勵貧困村農民自主移民。多渠道籌措資金、整合資源,力爭到2012年,完成13萬戶、47.4萬不易人居環境人口的移民搬遷脫貧任務,在西部率先消除絕對貧困現象。二是鼓勵支持農民工在城裏定居,提高貧困農民人均農業資源佔有量。加快戶籍改革步伐,對農民工子女入托入學、進城購房、看病就醫等制定相應政策措施,使其享受更大程度上的優惠待遇。三是充分整合涉農項目資金,加大對貧困農村投入。今年,市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於整合力量促進扶貧開發的意見》[渝府辦發(2008)217號],較好地整合了交通、林業、水利等13個部門資源,支援貧困農村、貧困農民發展生産、改善生活。各級農業綜合開發、退耕還林、“森林工程”等都要對具備條件的貧困農村優先安排和扶持。要積極鼓勵和引導各種工商資本、民間資本等社會力量支持和參與農村産業開發,帶動農民增收。

    五是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確保貧困農村農民持續增收。提高扶貧標準、推進農村扶貧開發,是黨十七大以來對貧困農村制定的一系列扶貧幫困政策措施之一。要確保貧困農民持續增收、最終實現脫貧致富的目的,必須從扶貧開發的體制機制創新這個根本問題上解決。一是創新扶貧標準模式。建立按一定比例確定貧困人口的相對貧困標準,實現工作方向從解決生存問題向解決發展問題轉變,工作目標從減少貧困人口數量向增加貧困農民收入轉變,讓更多的低收入農民享受社會改革發展成果。二是建立扶貧投入增長機制。該市現行的市級財政扶貧資金實行的是按中央專項資金的25%配套安排的機制。這一機制的弊端是,隨著全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市級財政扶貧資金佔全市財政收入的比重越來越小,貧困群體不能公平享有社會發展成果,這樣的投入水平也與 “四件大事”任務極不相稱。應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市級財政扶貧投入機制,爭取市能將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扶貧專用資金。三是推進扶貧法制建設。扶貧開發是貫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只有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規範,才能從本質上確保扶貧事業健康發展。市人大已將扶貧工作列入立法規劃,相關職能部門也正在抓緊開展立法調研活動。同時,建立貧困影響評價制度和補償機制,從制度上解決因重大政策出臺、重大項目建設導致的貧困問題。

 
 
 相關鏈結
· 重慶構建環境保護投入保障機制有效改善環境質量
· 重慶5年內將為2.5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復明手術
· 重慶全面部署安全生産工作穩步推進安全生産建設
· 重慶審議通過"碧水行動"方案全面提高水環境質量
· 重慶創新就業政策 努力促進困難人員就業再就業
· 重慶面向全市黨政機關公開選拔12名市管領導幹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