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藍圖奠定宏圖-記《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實施6週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07日   來源:鐵道部網站

    鐵路的歷史總是能濃縮很多東西。世界鐵路的拓展伴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演進,中國鐵路則自孫中山先生繪就《建國方略》起,就蘊涵著一個古老民族對現代化的強韌追求。

    邁入新世紀以來,正如這個國家的發展備受全球矚目和欽佩一樣,中國鐵路也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廣泛的讚譽。當我們回溯這一系列成就的起點,一份文本日益凸顯出其卓越的價值和深廣的內涵。這就是2004年1月7日,經國務院審議通過的中國鐵路史上第一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在這份規劃實施6週年之際,中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8.6萬公里,超過俄羅斯,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時速25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里程近4000公里。武廣高速鐵路以350公里的世界最高運營時速、最長運營里程卓然立於世界高速鐵路的最前沿,成為中國速度和中國製造最具標誌性的代言者。

    2009年9月28日,建設者們拋起安全帽慶祝京滬高速鐵路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勝利合龍。新華社記者 姜帆 攝

    (一)

    2004年1月7日註定會在中國鐵路史冊裏留下濃墨重彩的痕跡。這一天,國務院審議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這是本屆政府批復的第一個行業中長期專項規劃。

    規劃的另一端是2020年。它初步繪就了本世紀頭20年我國鐵路建設的宏偉藍圖,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鐵路發展的戰略構想,體現了國家加快鐵路發展的政策導向。

    以此規劃為契機,中國鐵路建設步入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發展最快的時期。一條條高等級鐵路客運專線、一條條區際大通道,成為神州大地上不斷延伸的壯闊風景。

    以歷史的眼光看,這是一個開創性的不同尋常的規劃。在此之前,鐵路發展都是5年一規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出臺,將鐵路發展的戰略眼光放長、放遠,具有系統性和前瞻性。

    規劃第一次系統提出“客運專線”概念,為中國鐵路建設確定了客運專線、區際幹線、煤運通道及西部鐵路4個重點。自此,功能定位清晰、路網結構合理的大規模鐵路建設全面鋪開。

    規劃第一次明確提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産、打造中國品牌”的總體要求,為鐵路裝備實現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廓清了路徑。

    6年前,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7萬餘公里鐵路,列車最高時速不到160公里。面對國家發展和時代進步,鐵路成為制約經濟騰飛的“瓶頸”。如今,鐵路營業里程有了巨量增長,鐵路技術的各個方面全線突破,中國鐵路昂首駛入“高速時代”。

    這一過程,是與國家發展的歷史性進程相伴隨的。與此同時,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也對鐵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鐵路必將在中國未來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佔據骨幹地位。

    就鐵路內部而言,一份科學的規劃所釋放的生産力和激發的創造力,甚至超過了規劃本身。數年間,鐵路把握黃金機遇期所取得的成就,對未來規劃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10月,《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發佈。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規劃目標由10萬公里調整為12萬公里以上,電氣化率由50%調整為60%以上;客運專線建設目標由1.2萬公里調整為1.6萬公里以上;規劃建設新線由1.6萬公里調整為4.1萬公里。

    “按照這一規劃,快速客運網將連接所有省會及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覆蓋全國90%以上人口,大大縮短城市間時空距離。”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説,屆時,北京、上海、鄭州、武漢、廣州、西安、重慶、成都等中心城市,與鄰近省會城市將形成1小時至2小時交通圈、與周邊城市形成半小時至1小時交通圈。

    規劃為我們描述了不遠的將來,中國大地上將呈現的圖景:北京到上海旅行時間將由10小時變為4小時內,北京到廣州將由22小時變為6個半小時,北京到昆明將由最快38小時變為不超過8小時,甚至從北京到遙遠的烏魯木齊,也將由40小時縮至僅僅11小時……

    (二)

圖表:2020年我國西部地區鐵路網規模將擴大到5萬公里 新華社發

    6年來,通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國鐵路充分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和發展模式為鐵路高歌猛進提供了動力源泉。

    6年間,國家批復鐵路可研項目達404個,批准鐵路新線建設里程超過4萬公里,投資規模近3.5萬億元,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4萬億元。鐵路在可研批復、建設規模、完成投資、新線投産等方面不斷刷新歷史紀錄。

    在規劃的指引下,青藏鐵路提前1年建成通車,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調圖成功實施,大秦鐵路突破世界重載運量極限,京津城際鐵路和武廣高速鐵路等一批客運專線開闢了中國高速鐵路的新紀元。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中鐵路新項目的投入,成為了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亮點。2009年,鐵路完成基本建設投資6000億元。

    目前,我國在建鐵路客運專線及城際鐵路1.5萬公里、大能力區際幹線及煤運通道1.8萬公里……

    規劃實施的過程同時也是鐵路建設模式創新的過程。6年來,鐵道部先後與31個省市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超過300份,形成了部省合作共建鐵路新機制,改變了以往“公路是自己的、鐵路是國家的”這一固定認知。

    自規劃實施後,90%以上鐵路新線全部為合資建設,地方政府及社會投資佔到項目投資比例的30%。

    這是一次艱難但卓有成效的轉型。2004年,劉志軍部長日夜兼程,親赴各省市與地方領導商談,傳遞發展理念,爭取理解支持,建立戰略合作,掀起了路地攜手共同加快鐵路建設的熱潮。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牛新春對媒體表示:“高鐵的建設體現了中國在相關技術方面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也體現出中國體制的優點。一些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牽扯徵地拆遷等一系列問題的大型基礎工程都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進行協調推進,這在其他國家是很難想象的。”

    通過模式創新,鐵路發展超越了單一行業,越來越深地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越來越緊密地聯絡于區域發展新格局。

    伴隨著京津城際鐵路、武廣高速鐵路及合寧、合武、石太等鐵路客運專線的通車運營,中國已進入“高鐵經濟時代”。高鐵經濟不僅是一個交通概念,更是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加人流、物流、資金流融合的重大戰略部署。

    6年來,我國鐵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瞄準世界鐵路一流水平,堅持走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之路,充分利用後發優勢,經過短短幾年不懈努力,在高速、提速、重載等眾多領域趕超世界鐵路先進水平,特別是在高速鐵路方面,我國已經掌握了設計、施工、製造和運營管理的成套先進技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目前,在鐵路裝備製造領域,我國已形成了由10余家企業為龍頭的創新産業群體,年銷售超過50億元的企業已有9家。

    如今,每3天就有一列“中國製造”的動車組列車下線。昔日“萬國牌”的中國鐵路,今天正在鑄就世界“高鐵中心”。

    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訪華時,曾在演講中表示,美國可以在高速鐵路方面向中國學習。

    (三)

    2009年12月26日淩晨,首列動車組從武漢動車基地出庫,進入武漢火車站,執行首次武漢到廣州的高速運營。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高鐵被譽為20世紀後期及21世紀最具革命性的交通工具,在200公里至1000公里或以上的範圍內擁有極大優勢,能大大縮短城市間的時空距離。

    隨著《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這一宏偉藍圖的實施與推進,到2012年,我國將有1.3萬公里的高鐵投入營運,並形成以北京為中心到絕大部分省會城市的1小時至8小時交通圈。同時,作為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的804座新客站將投入運營。正如美國《新聞週刊》所言,中國正在進行一場“鐵路革命”,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鐵讓多年來以幅員遼闊為特色的中國正在“大大縮小”。

    鐵路正在改變中國人行走中國的方式,也正在成為建設中國、觀察中國、理解中國、思考中國的方式。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金燦榮教授曾對媒體表示,中國發展高鐵是源於強勁的內部需要,我國地少人多,所以只能通過技術手段使有限的線路發揮最大的運輸效能。這一速度的提升,對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結構都將是一個質的變化。

    預計到201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到47%,城鎮人口達到6.4億人;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到60%,城鎮人口達到8.5億人。加快發展低排放、少耗油的軌道交通運輸方式,是建設符合中國國情、以低碳為特徵交通體系的迫切要求。

    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上,400多名代表乘坐“氣候快車”前往會場,宣傳鐵路交通方式節能減排的優勢。

    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氣候變暖、交通安全等問題日益突出,積極倡導和發展低碳經濟、綠色交通的大背景下,鐵路産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凸現,許多國家加快了建設鐵路特別是高速鐵路的步伐。

    目前,中國鐵路與世界鐵路的互動空前活躍,力度之大、範圍之廣、層面之深,前所未有。近幾個月內,劉志軍部長先後會見法國、俄羅斯、美國、越南、新西蘭、日本等國家政府及鐵路部門官員,就進一步加強鐵路合作與交流深入交換意見。

    中國“鐵路外交”初顯端倪,已有50多個國家希望中國鐵路給予高鐵技術和建設的支持。從這個角度來看,高鐵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運輸工具,它將給中國帶來全方位的影響。

    6年的時間,《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指導下的中國鐵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甚至改變了這個國家的經濟版圖。一份深具科學內涵、充滿時代精神的藍圖,正在當代鐵路人手中波瀾壯闊地展開,成就出一番宏圖大業。

    6年的積累,使得中國鐵路能夠為一系列重大的問題提供足夠厚重的回答:一個行業從一個具有高度宏觀智慧的方案中,汲取了哪些力量?又以充滿創造性的工作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索,作出了哪些全新的嘗試?

    中國鐵路的發展,得益於這樣一個科學的規劃。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證明了我們的制度選擇、模式選擇是完全正確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中國鐵路的發展,緊扣國家發展的強勁脈搏。中國鐵路的成就,是國家成就最鮮明的標誌之一。中國鐵路日新月異的形象,配得上這個國家日益增長的大國風範。 (記者 林曉鶯)

劉志軍:認真落實《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

    8月4日上午,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主持召開部黨組中心組學習會,專題學習研討《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他強調,認真落實《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切實組織好大規模鐵路建設,使命光榮、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堅持高標準、講科學、不懈怠,又好又快推進大規模鐵路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完成今年6000億元的投資任務,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以鐵路建設的優異成績迎接新中國成立60週年。

    鐵道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彭開宙,胡亞東,陸東福,盧春房;部黨組成員、紀委書記安立敏;部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高曉兵;部黨組成員、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主席國一民和鐵道部原副部長、京滬高速鐵路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蔡慶華出席學習研討會。  >>>詳細

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全面解析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發佈之際,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接受記者專訪,對中國鐵路發展建設近年來走過的不平凡歷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年調整)》出臺的依據原則、內容特點、作用效果以及實施措施進行了全面解析。

    記者:《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頒布實施以來,鐵路發展都取得了哪些顯著成就?

    楊忠民: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鐵路走過了不平凡的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國家各部門、各級地方黨委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鐵路系統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快速擴充運輸能力、快速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為主線,全面深入推進和諧鐵路建設,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當前是加快鐵路發展的最好時期:第一,黨中央和國務院對鐵路工作高度重視、極為關懷。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親自考察鐵路並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2003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考察鐵路工作,並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明確指出鐵路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鐵路建設的黃金機遇期,要求鐵路認清使命,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步伐。中央其他主要領導也多次考察鐵路工作,並作出重要指示,對加快鐵路建設、推進鐵路技術創新、確保運輸安全、搞好運輸經營、深化鐵路改革等提出要求,給全國鐵路系統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第二,國家宏觀政策有力支持鐵路發展。2004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這是本屆政府批復的第一個中長期行業專項規劃,體現了國家加快鐵路發展的政策導向。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西部大開發“十一五”發展規劃》《東北地區振興規劃》《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等均提出了加快鐵路發展的具體要求。國務院批准的《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2萬公里以上,復線率和電化率分別達到50%和60%以上。第三,全社會支持、參與鐵路建設的熱情空前高漲。通過部省戰略合作等方式,廣泛吸收地方政府及各類戰略投資者的資金投入鐵路建設項目,鐵路運輸企業股份制改造取得重大成果,鐵路建設債券發行量大幅增長,項目法人普遍推行,鐵路建設發展顯示了巨大的生機和活力,開創出各方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加快鐵路發展的新局面。  >>>詳細

2020年我國西部地區鐵路網規模將擴大到5萬公里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齊中熙)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嚴賀祥23日表示,到2020年,我國鐵路網規模將達到12萬公里以上,西部地區鐵路網規模將擴大到5萬公里以上,基本形成路網骨架。

    嚴賀祥在23日舉行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十週年鐵路發展成效通氣會上説,根據我國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為進一步支持西部大開發,鐵道部將進一步加大西部鐵路建設基金投入。  >>>詳細

 
 
 相關鏈結
· 劉志軍:認真落實《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方案
· 鐵道部發展計劃司解讀我國中長期鐵路網調整規劃
·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重新調整 中國鐵路刷新藍圖
·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新聞發佈會
· 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調整新聞發佈會
·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內容簡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