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我們生活在改變—浙江六個重點欠發達縣脫貧紀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02日   來源:浙江日報

我們的生活在改變
——六個重點欠發達縣脫貧奔小康紀事

    兩個多月前,我們曾來到泰順、文成、開化、松陽、慶元、景寧等6個重點欠發達縣,近距離觸摸生活在這些偏遠山區和欠發達村鎮村民的生存狀態。現在,我們再次來到他們中間,雖然他們的臉龐不再陌生,但村民們對新生活的渴求和改變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仍然令我們震撼和驚喜。我們仿佛看到,他們的夢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現實。

    農家樂 高山菜 生態遊

    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寬

    剛剛過去的這個週末,讓“望竹農莊”莊主張玉仙一家忙得不亦樂乎。

    56歲的張玉仙與丈夫經營的農家樂,地處開化縣齊溪鎮裏秧田村。這裡是浙、皖、贛三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向來以伐薪燒炭為生。現在,這裡憑藉優越的生態環境和錢江源頭的“賣點”,成了著名景點,一批批農家樂應運而生。

    目前,僅有320人的裏秧田村,像張玉仙家這樣的農家樂有13家,遊客又帶動了農産品銷售,自家養的雞鴨魚和地裏種的蘿蔔、青菜、豆莢都成了搶手貨。

    從“砍樹”到“看樹”,齊溪人這種謀生手段的改變,為偏遠山區農民脫貧致富開闢了一條新路。現在,齊溪鎮有各種農家樂30多家,可同時容納2000多人食宿。為此,縣公交公司最近專門開通一條通往裏秧田村農家樂專線,每天6時多從開化縣城出發,午後又從裏秧田返回。今年1至10月,開化縣農家樂共接待遊客37.5萬人次,實現直接營業收入1677萬元、遊客購物等間接收入1140萬元。

    在松陽縣的謝村鄉,我們則驚訝于這裡大片大片的菜園子。

    謝村鄉11個行政村,散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間,山上鬱鬱蔥蔥,植被很好;山澗泉水叮咚,景致迷人。這樣的好山、好水、好空氣,正是種植高山蔬菜的最佳環境。在當地政府扶持和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全鄉有4個村種植高山四季豆,每年出産200多萬公斤。

    在謝村鄉大甫村,記者正好趕上採摘四季豆的旺季,有8班人來村裏收購,每斤收購價2.1元至3元,最高賣到了3.6元。當地購銷戶李葉高説,他做四季豆生意已有三四年,每年收購3個月,每天購銷2000公斤到5000公斤,一季下來,購銷量大約在25萬公斤左右,大都拉到松陽和杭州銷售。謝村四季豆在這些地方很有名氣,非常走俏。“只是這裡的地太少,否則還可以大發展。”他有些惋惜地説。

    春天採茶,夏天摘豆,這已經成為謝村鄉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妙圖景。

    這次採訪,我們走過不少經濟欠發達縣和鄉村,大都像開化縣一樣,不是水源保護地,就是生態屏障區和交通不便的深山林區。但所到之處,都在致力發展農家樂、生態旅遊、高山蔬菜和各種對環境要求高的特種種養業。“過去,山裏農民把靠山吃山單純理解為砍樹賣錢,現在發現,生態才是最好的資源。”齊溪鎮鎮長張友良説。

    技術 品牌 能人

    山坡地里長出新財富

    在泰順縣聯雲鄉,人們不一定知道鄉黨委書記、鄉長的名字,但一定知道毛定平。他是箬陽村茶葉合作社主任,炒制的“三杯香”茶葉名聞全國。

    聯雲鄉地處泰順與文成交界處,是泰順縣重點欠發達鄉之一,平均海拔500米。由於大山阻隔,這裡的農民長期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是典型的傳統農業鄉。

    毛定平早年在生産隊學過炒茶,“三杯香”是這裡的傳統名茶,後來漸漸衰落了。守著大山過窮日子,這讓毛定平很糾結,老想著給鄉親們探出一條致富路。他考慮到當地的現實和環境,最後決定揀起老本行,重振“三杯香”。

    在寂靜的大山裏,毛定平孤身一人,從選育茶樹品種開始,一步步探索實踐,有人曾經稱他“瘋子”。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幾年努力,他終於摸索出一套從茶樹品種、栽培技術到茶葉炒制的經驗和方法,“三杯香”重新飄香。

    名茶開發成功後,他馬上想到要同鄉親們一起分享成果,就在村裏牽頭成立茶葉合作社,一下子吸收了51戶社員,開發480畝茶園。毛定平無償向他們提供種苗和技術,包銷他們的産品。現在,“三杯香”已成為箬陽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多的農家一年收入十幾萬元,少的也有幾萬元。

    新源村村委會主任黃加峰也是這樣一位致富帶頭人。

    聯雲鄉新源村與文成的仰山村同處一座山上,“仰山楊梅”是當地非常著名的農産品,採摘季節,顧客從杭州、上海趕來,每斤賣到20多元仍供不應求,在當地有“一顆楊梅值三個雞蛋”的佳話。

    黃加峰從中受到啟發,帶頭成立楊梅合作社,首批45戶社員,籌資17萬元,在村西的山坡上改造500畝楊梅基地,專門從隔壁的仰山村請來技術人員,對楊梅種植戶進行培訓和技術指導。現在,昔日的荒坡成了新源村的搖錢樹,最少的農戶每年也有五六千元收入。

    技術、品牌加能人,山坡地里長出新財富。如今,各種專業合作社已成為欠發達地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樣本,通過他們的示範和帶動,一大批農民走上創業創富之路。

    聯雲鄉現在有名茶基地2000畝、楊梅基地1500畝,還涌現出一批高山蔬菜和高山特種養殖專業戶,除了茶葉、楊梅,這裡的高山椒、高山西瓜和肉雞、肉豬、山羊等,也非常有名氣。箬陽村80後村民毛海和另辟蹊徑,依託這裡良好的生態環境養孔雀,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

    下山 移民 搬遷

    換一個地方去發展

    離文成縣城不遠的巨嶼鎮,新近又遷來一戶新居民,叫林炳良。他來自文成縣西部的雲湖鄉馱加村,因為一時還蓋不起房,現在還租住他人房子。

    “要不是經濟困難,我早就搬出來了。”林炳良説,巨嶼鎮交通便利,找工作容易,生活很快會好起來的。他打算做做搬運工,一天賺五六十元沒問題,妻子幫鞋廠做來料加工,一個月也能掙個1000多元,“這樣, 3年後我就能蓋起自己的新房。”林炳良信心滿滿。

    雲湖鄉是文成最偏遠的鄉之一,有“溫州水缸”之稱的珊湖水庫區居於鄉的中央,全鄉5600多人散落在水庫四週的大山裏,山水阻隔,許多村莊成了孤島,給當地農民的生産生活帶來極大的困難。針對這樣的困境,當地政府出臺政策,鼓勵農民搬遷下山,異地脫貧。

    從2006年開始,文成縣在經濟和交通相對發達的黃坦、珊溪、巨嶼等鎮設立下山移民安置點,雲湖鄉先後有2000多名農民走出大山。

    日前,記者來到巨嶼鎮方前村。這裡的居民全是從雲湖鄉上坪村搬遷來的,我們在這裡看到,整個村儼然成了來料加工一條街,下山的農民通過這種方式融入工業社會,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村民張潘玉,原是雲湖鄉鄭雲村人,搬遷下山有5年,孩子在巨嶼中學讀書。她告訴記者,剛開始踩鞋幫每月只能掙五六百元,如今她一年收入有兩萬元。同一個加工點,陸麗雲夫婦每月能掙到8000多元。“比起在外務工省去了很多生活開支,日子越過越甜了。”陸麗雲邊忙著手裏的活邊説。

    不過,在巨嶼鎮最有名的要數郭成。他是早期的下山移民,現在做來料加工經紀人,從溫州、瑞安等地的大企業接來單子,然後分發給這些新移民加工。他説:“只要肯幹,很快就會富起來的。”今年1至10月,經他手發放的加工費就有400多萬元。

    下山脫貧,異地發展,已成為生存條件過於惡劣、居住過於偏遠和分散地區農民的新選擇。光文成縣,目前就有 9983戶、 40651人實施異地搬遷,生産生活條件都比原來有改善。

    “有了致富門路,老百姓就能下得來、穩得住。”文成縣副縣長鐘方成説,3年來,文成縣共投入省、市、縣下山農民補助資金2799.08萬元,用於直補農戶和下山搬遷小區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全縣在下山搬遷小區設立來料加工企業19家,安排下山搬遷農民就業1417人,年發放加工工資2216萬元。

    樹挪死,人挪活。可以展望,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欠發達地區農民,在這樣的轉移和搬遷中走上脫貧創富之路。(記者 李揚 方海 包璇漪)

 
 
 相關鏈結
· 貴州投入700萬元開展鄉村旅遊扶貧 探索脫貧新路
· 西藏那曲地區合作經濟組織幫助當地農牧民脫貧
· 陜西省2001年至2009年間504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 雲南採取措施積極推進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脫貧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