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退耕還林工程啟示:統籌兼顧 生態文明建設的精髓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1年04月08日   來源:林業局網站

    “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12年的浸潤歷練,退耕還林工程已將統籌兼顧——這個科學方法昇華為一種必備的工作思路,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精髓。

    從黃河、長江的分區域補償標準和政策制定,到農、林、水、田、路的一體規劃和全面落實,再到富民、強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變遷……退耕還林工程統籌兼顧人與自然和諧、生態與經濟、退耕還林與糧食安全等諸多因素,走出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政策·措施

    要實現生態環境良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建設目的,退耕還林工程始終遵循著因地制宜,循序發展的可貴路徑。

    1999年以來,圍繞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目標,國務院先後頒布、出臺了一系列關於民生的政策措施。之後,退耕還林政策一直秉持林興和民富的原則,逐步細化、調整種苗供應機制,以糧代賑和現金補助標準,檢查驗收和效益監測等政策措施。

    以錢糧補助為例。2002年國發10號文件確定了不同區域糧食和現金的補助標準,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2004年國辦發34號文件將糧食補助原則上調整為現金補助。

    所涉及的退耕還林的2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均根據自身自然條件的差異,本著科學、求實的原則,實施了相應的舉措。

    在湖北秭歸,退耕還林工程首先考慮到三峽工程的生態安全和庫區人民的生活質量,精心組織編制了退耕還林的總體規劃和鞏固專項規劃等文件,從佈局、步驟入手,從新農村建設、發展著眼,築起了三峽的綠色屏障。

    在遼寧瀋陽,為了激發退耕農民經營林地的積極性,當地出臺政策規定,凡林齡5年生以上,已鬱閉成林,實際經營利用林地面積100畝以上,發展林下種植項目,每畝補助500元。

    在青海大通,通過不斷提高退耕農牧民對退耕還林的認識,使其自覺遵守禁牧規定,並出臺了管護制度,落實了管護人員,使退耕還林工程區逐步走上了“糧下川、林(草)上山、羊進圈”的良性發展路子。

    從退耕還林工程的穩步發展過程中,我們獲得了諸多啟示:任何惠民政策的制定,必須將提高行業綜合生産能力與增加人民群眾收入結合起來,必須將改善行業生産條件和人居環境結合起來,必須將科技進步和民主管理結合起來。

    生態·民生

    生態保護和民生發展,永遠是相輔相成的。退耕還林成果能否保得住,取決於百姓生計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妥善解決。

    我國多樣化的地形條件雖為發展農、林、牧、副多种經營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同時由於山地面積大,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約。

    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為徹底改變十年九旱、地下水位連年下降的境況,因地制宜地突破原有種植模式,在乾旱硬梁地區選擇種植經濟價值高,抗逆性強,適合春、夏、秋三季種植的檸條為主要造林樹種;在沙區確立以楊柴、沙柳為主要造林樹種,以達到適地適樹,順應自然的原則,同時統籌了農牧民增收的關係。

    鄂托克旗林業局局長包金山告訴記者,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的8年,農民年均來自退耕還林的增收約3400元。工程區內種植的60多萬畝灌木已陸續平茬復壯,預計年産值可達1440萬元。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永遠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怎樣才能達到減地不減産的目的?貴州省遵義市給出了全民皆歡的答案。

    “退耕還林後,縣裏統一對農田進行了改造,我家的田少了一半,但糧食産量卻比以前還高呢。”遵義市正安縣新洲鎮農民王栓民説。

    遵義市在退耕還林後,著力加強基本農田建設,幾年來,全市共改造中低産田上百萬畝,新增、恢復灌溉面積50余萬畝,人均有效灌溉面積超過0.5畝。隨著農業科學技術的大力推廣,全市糧食産量在退耕100多萬畝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連續增長的態勢。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生態脆弱區已基本形成“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繫帶子,山腳庫壩穿靴子”的立體綜治模式。

    “國家要被子”與“農民要票子”的雙贏告訴我們,涉農工程的實施,必須與産業結構調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開發等有機結合,只有這樣,才能既保得生態又關乎民生。

    經濟·社會

    “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有效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不二法門。

    記者了解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積極發展退耕還林後續産業,不斷延伸産業鏈條,發揮“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使區域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鄂爾多斯在工程建設中探索了産業發展、農牧民增收與生態建設的良性互動機制,形成了林板、林紙、林飼、林能、林景和飲品、藥品、保健品一體化的林業産業格局,建成規模以上龍頭企業20多家。

    截至2008年年底,鄂爾多斯全市林沙産業增加值達到12.31億元,農牧民來自林沙産業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900元,部分鄉鎮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林沙産業收入超過50%。

    2007年年底,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蘇布爾嘎鎮,胡錦濤總書記欣聞牧民通過退耕還林的後續産業舍飼養羊,蓋起了新房,買上了汽車,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時,他高興地説,你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改放養為圈養,既保護了生態,又發展了生産、增加了收入,走上了致富道路,為廣大牧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牧區帶了好頭。

    目前,“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退耕還林工程區逐級形成。

    退耕還林工程所延伸的産業鏈條發展模式告訴我們,任何工程絕不能就事論事,孤立、片面地抓,只有統籌兼顧,整體推進與此相關的各項工作,才能保證核心目標的實現。

    的確,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退耕還林統籌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相關鏈結
· 林業局與退耕還林工程省在京簽訂2010年度責任書
· 林業局副局長:鞏固退耕還林成果 做好五方面工作
· 國家林業局:中國退耕還林工程實現“四增四減”
· 林業局調研湖南退耕還林工作 提出四項工作任務
· 林業局退耕還林專題新聞發佈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