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公佈的統計顯示:北京市財政性教育經費直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教育撥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已連續5年保持在17%的高位運行。2004年北京市地方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35億元,比2000年增長88%;財政性教育經費為175億元,佔GDP的4.08%。
在國家的首善之區,率先全面實現 基礎教育現代化,是北京“十五”起步之年確定的奮鬥目標。從2001年開始,北京每年都將基礎教育列為投資重點,做到連續5年不斷加大投入。
現代化要求結構合理。投入專項資金,調整中小學佈局結構,撤並規模小、效益低的學校314所,並投入專款,改造危房,中小學20萬平方米瀕危校舍煥然一新。
現代化離不開信息化。連續數年投入專款,建成市、區、校“三級教育信息網”;網絡節點進入中小學校每一間教室;教師每兩人擁有一台計算機;學生每11人擁有一台計算機。中小學全部開設信息技術課,提前兩年達到國家要求。
現代化需要優秀教育人才支撐。將中小學教師工資納入公務員工資發放保障體系,做到財政撥付經費、銀行代發到人、教師工資及時足額到位。為133所寄宿制學校配備交通車。到2005年,專科以上學歷教師佔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65.89%和84.35%,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分別佔初中、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的75.04%、96.27%和84.62%。
現代化要求均衡發展。投資政策向弱者傾斜,徹底改變農村113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市內10所名牌學校在郊區開設分校;強校與弱校間建立起103對手拉手關係。同時投入財政經費,用於減免殘疾學生和農村“低保戶”學生的雜費、書費、住宿費和發給伙食補助費和免除流動人口子女借讀費、建設活動教室、添置設施設備的開支;資助1100名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李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