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東省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與2006年計劃草案的報告
2006年1月15日在山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倪永康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託,向大會提交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6年計劃草案的安排意見,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全省上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加強宏觀調控,優化經濟結構,推進體制創新,轉變增長方式,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批准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是好的,各項預期目標順利完成。
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全省完成生産總值18000億元左右,增長15%。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全省認真落實扶持農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進一步提高。全年糧食總産3917萬噸,增長11.4%;小麥播種面積4920萬畝,增加261.5萬畝。積極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肉類和水産品産量分別增長5.7%和0.3%。完成植樹造林260萬畝。工業生産快速增長。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8900億元左右,增長28%;發電量、貨運量分別增長19%和15%。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全省集中力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增長方式轉變,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製造業支撐帶動作用增強,實現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83%,其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佔33%。培植“三個一批”成效明顯,七大産業鏈實現增加值佔49%,高新技術産業産值比重達到24%。經濟效益繼續改善,預計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利潤3100億元和1900億元,分別增長40%和45%。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旅遊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加快。地方財政收入1072.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9.5%。
投資消費需求持續擴大。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著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預計固定資産投資10000億元左右,增長30%。青州500千伏輸變電工程、萊鋼80萬噸H型鋼等一批重點項目竣工投産,青島大煉油、京滬鐵路山東段電氣化工程等大項目開工建設。積極擴大消費需求,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00億元,增長14%左右。價格漲勢減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6%左右。金融對經濟支持力度加大,各項存貸款分別比年初增加2454億元和2005億元。
體制創新邁出新的步伐。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農業稅稅率再降2個百分點,有66個縣全部免徵農業稅。穩步推進省屬企業改革,對13戶企業進行了重組整合,兗礦、萊鋼等骨幹企業基本完成了輔業改制分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繼續改善,增加值所佔比重提高到48%。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實施了項目核準制等配套辦法。不斷增強資本市場融資功能,直接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財稅、糧棉、價格等領域改革也都取得較大進展。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全省努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優化出口結構,實現進出口總值768.9億美元,其中出口462.5億美元,分別增長26%和30%。高新技術和機電産品出口分別增長60%和40%,所佔比重均提高1.5個百分點。民營企業出口增長50%,成為拉動出口的一大亮點。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利用外資質量提高,大項目增多,預計實際利用外資116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88億美元左右。
和諧山東建設成效明顯。全省加大對薄弱領域的支持力度,積極推動區域和經濟社會統籌發展。東中西聯動發展格局正在形成,山東半島城市群主要經濟指標佔全省的65%以上,西部地區和30個欠發達縣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趨向協調,城鎮新增就業10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70萬人,參加省市兩級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的農民達到2728萬人,普通高校招生38.2萬人,衛生“兩個體系”項目竣工202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10680元和3800元,分別增長13%和8.4%。生態省和節約型社會建設步伐加快,重點企業生産能耗下降。文化體育、計劃生育、扶貧減災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從總體上看,2005年我省經濟繼續承接近幾年的良好發展勢頭,呈現出速度快、效益好、亮點多、後勁足等特點,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是全省人民在中共山東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和重大決策部署,全面落實“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統一思想,真抓實幹,團結奮鬥的結果,是各級人大、政協充分發揮監督和支持作用的結果。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難:經濟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第三産業發展明顯滯後,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市場競爭力較弱,産業層次和素質偏低;體制性障礙仍然存在,部分領域改革不到位,民營經濟規模較小;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較弱,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還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資源消耗比較大,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社會事業發展滯後,社會保障體系需進一步完善,不穩定不安全因素仍然存在等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在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二、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總體上分析,我省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比較多:從國際環境看,雖然世界經濟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但美國經濟可保持較快增長,歐元區經濟繼續復蘇,日本經濟趨於好轉,東南亞經濟增長加快,世界經濟仍保持增長態勢。從國家政策取向看,國家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加強調産業政策與財政、信貸、土地、外貿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經濟社會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從市場需求條件看,目前在建投資規模較大,有相當一部分工作量要結轉到明年,“十一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將陸續開工建設,預計投資能夠保持平穩增長。近兩年消費需求增長加快,農村市場需求趨旺,國家將完善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繼續增強。受貿易摩擦和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部分行業擴大出口的難度增加,但隨著出口結構的調整優化,外貿出口仍會保持較快增長。從供給支撐能力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形勢繼續看好;七大優勢産業鏈和重點企業競爭力增強,成為帶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銀行、保險等領域逐步開放,將為服務業發展提供新的機遇;電煤等能源原材料受需求回落和供給增加雙重影響,供需矛盾繼續緩解;各項改革穩步推進,經濟發展的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更為重要的是,廣大幹部群眾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十分高漲,適應市場經濟的能力顯著提高,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動力。
當前,我省改革與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經濟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社會進步達到了一個新水平,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全省上下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認真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繼續實施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大力推動“三個轉變”,努力做到“三個更加”,力爭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和構建和諧社會六個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確保“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全省生産總值增長10%。萬元生産總值能耗降低4.5%。固定資産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3%。外貿進出口增長16%,其中出口增長15%。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0%。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6%。新增城鎮就業10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工作上力爭發展得更快更好。
三、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面貌明顯改善。
一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堅持“三條底線”不動搖,嚴格保護耕地,改造中低産田180萬畝,切實抓好國家優質糧食産業工程和菏澤、泰安兩個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大力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實施優勢農産品區域佈局規劃,制定農産品品質及安全標準,促進優質産品、優勢産業向優勢區域聚集,力爭創建一批優質安全的農産品知名品牌。大力發展畜牧、水産業,不斷提高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和良種良法等技術,完善農技推廣體系和農業信息體系。
二是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扶持60家大型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依託農産品出口加工基地和大型商品糧基地,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業,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增值率。落實好糧食、良種、農機等補貼政策,穩定糧食價格,控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加強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引導,抓好“陽光”培訓、綠色證書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創業培訓,搞好重點小城鎮綜合開發,帶動農村二三産業發展,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解決好農民工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增加農民務工收入。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120萬人。
三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增加財政支農資金,重點用於農村道路、人畜吃水、農田水利、信息能源、電網通信、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在基本實現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礎上,著力提高通達深度,搞好維護維修,改造農村公路8000公里;加快村村通自來水工程進度,力爭自來水普及率達到70%;大力推廣沼氣等農村新型能源,促進向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發展。加強動物疫病防治體系建設,抓好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
四是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取消農業稅,逐步解決縣鄉財政困難,確保鄉村機構正常運轉。繼續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積極發展農村金融機構。推動生産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創新,支持農村各類合作組織發展,提高農業集約化經營水平。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抓好試點示範工作,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防止形式主義。
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優化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加快推進製造業強省建設,努力提升産業技術水平和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積極推進自主創新。圍繞創新型強省建設,選擇現代農業、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信息産業、生物工程、循環經濟等領域制約發展的重大産業技術瓶頸,研究開發一批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技術、産品和標準。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實施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工程,建設一批重點工程研究中心,建設1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培育30戶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核心技術的企業技術中心,組建青島國家海洋科研中心。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搞好科技資源整合,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推進高技術成果轉化,爭取一批國家高技術産業化項目。完善自主創新的政策扶持體系,設立省級高技術産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産業化項目以及重大關鍵技術裝備開發和研製。
二是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制定並實施工業結構調整指導意見,促進重點産業向最終産品延伸,向最終用戶靠近,提高資源加工深度。以培植“三個一批”為總抓手,以重大建設項目為載體,重點培育20戶著名品牌企業、75家年銷售收入過百億的大型企業集團和160個中國名牌産品。積極爭取裝備國産化重大專項,支持基礎較好、優勢明顯的工程機械、農用機械、專業設備等領域重點項目建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優勢傳統産業,提升産品質量和檔次。加快建設膠東半島製造業基地,推進青煙威三市産業體系、區域佈局、配套體系、大企業集團“四個建設”,帶動先進製造業發展取得新突破。制定鋼鐵、水泥、造紙、輪胎、煉油等行業重組方案,著手解決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問題,加快淘汰落後生産能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工業的生産集中度和準入標準,對鋼鐵、水泥、造紙、電解鋁等原則上不再鋪新攤子。加強經濟運行調節,搞好重要能源、原材料的供應。
三是繁榮發展服務業。堅持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消費需求緊密結合,著力膨脹規模,提升發展層次和水平。在加快發展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會展經濟等新興行業,強化資源整合,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服務業大集團。規範發展仲介服務組織,加快政府退出相關領域步伐,扶持一批信譽好、特色突出的仲介機構。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興辦社區服務業。進一步打破行業壟斷,啟動一批重點示範項目,推動服務業的市場化、産業化和社會化。落實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降低用水用電價格,取消各種不合理規定。力爭服務業佔生産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3%,佔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32%。
四是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到突出的位置,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規劃和政策引導。制定分行業能效標準,綜合運用土地、環保、價格、信貸等經濟杠桿,嚴格限制高耗地、高耗能、高耗材和高耗水行業的發展。以節約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及綜合利用的技術開發和改造項目,在濟南、青島等中心城市建設節水、節能住宅示範小區。制定循環經濟試點省實施方案和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計劃,組織實施循環經濟“一二三”工程,積極推動産業循環式組合,企業循環式生産,資源循環式利用。
五、進一步深化各項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體制改革和擴大開放,在繼續深化行政管理、財稅等體制改革的同時,著力推進有利於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點改革,加快優化外貿出口和利用外資結構,努力形成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發展的新格局。
一是推進國有資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制定國有資本調整和企業重組指導意見,積極推行國有資産授權經營,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規範國有企業改制和産權轉讓,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完善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體系,研究建立重大決策失誤和資産損失責任追究制度。加快省屬企業股份制改造步伐,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分類推動事業單位改革,深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改革。組織好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改革試點。
二是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制定切實措施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金融服務等領域。引導民營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支持一批骨幹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實施促進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健全信用擔保機構和信用評級制度,引導商業銀行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貸款規模。力爭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所佔比重提高到52%。
三是加快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完善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辦法,進一步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規範政府投資管理,出臺“代建制”實施方案,選擇部分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進行試點;完善政府投資項目決策程序,提高專家諮詢評估質量和項目後評價效果;探索建立重大項目公示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和調控,搞好投資與土地管理、城市規劃、環境保護等部門的協調配合,逐步形成投資調控的部門聯動機制。
四是深化價格與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大力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適當提高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合理調整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價格,逐步推行面向農民的終端水價制度。完善煤電價格聯動辦法,推進煤炭價格市場化,對風電、垃圾發電等由事後定價改為事前定價。建立規範的基準地價制度,提高徵地補償標準。完善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加強市場價格監管,整治醫療服務、藥品價格及教育收費秩序。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制定地方儲備糧管理辦法,做好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掃尾工作。
五是切實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把擴大利用外資與促進結構優化升級、增加地方財政收入結合起來,出臺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力爭在國有企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取得較大突破。推動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並購國有企業,轉移高附加值的加工製造環節和設立研發中心。抓住外商投資向服務業轉移的機遇,提高産業配套能力,加強物流設施和採購網絡建設,建立方便快捷的金融、會計、律師等服務體系,增強招商引資競爭力。選擇一批高速公路、城市公用設施等對外招商,轉讓股權和經營權。完善外資大項目推進機制,提高合同履約率。實施境外資源合作開發專項行動計劃,扶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開發資源。
六是積極推進外貿增長方式轉變。密切跟蹤國際市場變化趨勢,建立完善反傾銷應訴支持機制和出口産品預警機制。加快調整出口産品結構,提高紡織服裝、農副産品出口的質量和檔次,穩定國際市場份額;扶持高技術含量的機電産品和成套設備出口,提高佔出口總額的比重。落實退稅資金、銀行貸款和外貿發展基金補貼,鼓勵重點企業擴大出口規模。適應國家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吸引國外企業特別是歐美企業來我省建設高附加值的加工貿易項目。大力發展遠洋運輸、現代物流等服務貿易。做好農産品進口規範化管理,引導企業增加短缺重要商品和先進技術設備進口。
六、著力優化投資結構,努力擴大消費需求
把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在保持投資適度較快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最終消費比重,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一是繼續搞好基礎設施建設。組織實施“十一五”能源、交通、水利建設等專項規劃,啟動開工一批重點工程。電力,重點優化電網佈局,提高輸變電能力,加快費縣電廠等60萬千瓦以上機組建設進度,爭取開工海陽核電項目,鼓勵發展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計劃投産700萬千瓦;抓好超高壓輸變電工程建設,新開工500萬千伏變電站6座。煤炭,穩定生産規模,控制開採強度,搞好煤礦安全改造,解決壓煤村莊搬遷問題;繼續推進巨野礦區開發建設,計劃投産礦井9對,投産規模435萬噸。交通,加快實施菏兗日鐵路和京九鐵路山東段電氣化工程,完成膠濟鐵路電氣化工程和煙大鐵路輪渡項目,計劃新增電氣化鐵路730公里。港航以建設深水及專業化泊位為重點,加快青島、日照、煙臺等港口建設,新增泊位26個,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4億噸。公路以完善路網結構為重點,搞好省際間高速公路通道及疏港高速公路項目建設,新開工高速公路555公里。水利,計劃安排投資95.6億元,重點抓好南水北調、膠東調水、沂沭泗河東調南下和黃河防洪工程續建,搞好淮河、海河流域骨幹河道治理和大中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
二是加大投資結構調整力度。以提高投資效益、提升産業素質為目標,投資重點向高技術産業、先進製造業等優勢行業傾斜,向農業、環保等薄弱環節傾斜,向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社會事業等重要領域傾斜。積極推進齊魯石化80萬噸乙烯改造、華泰集團林紙一體化、東嶽集團離子膜交換樹脂等重大項目,力爭早日竣工投産發揮效益。繼續安排結構調整專項資金,扶持汽車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項目建設。篩選儲備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龍頭項目,抓好國債項目的建設、管理和稽查。
三是拓寬建設資金籌措渠道。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增強省級融資平臺功能,支持農業、能源、交通、城市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做好項目篩選和申報工作,爭取更多的國債項目和建設資金。積極培育上市公司後備資源,抓好企業改制上市工作,鼓勵企業通過配股、增發等形式擴大再融資規模。抓住國內外資本由南向北轉移的機遇,擴大省外資金利用規模,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投向重點項目。完善項目推介制度,引導商業銀行優化信貸資金投向,增加對重點工程貸款。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機構,完善擔保機制,倡導企業聯保,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擔保難的問題。
四是積極促進消費需求增長。完善收入分配調節機制,合理調整和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推行最低小時工資制度,督促企業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增加職工工資,落實好國家調整公務員工資、離退休人員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調控職能,加強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徵管,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困難群體幫扶和欠發達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積極擴大農村市場,推動企業開發適合農村消費的産品,引導連鎖店和超市向農村延伸發展。完善住房、汽車等消費政策,擴大廉租房建設規模。增加經濟適用房供應,計劃安排投資50億元,施工面積660萬平方米。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擴大消費信貸品種和規模,積極拓展居民消費領域,發展教育、文化、健身、旅遊等服務性消費。
七、推進城市化進程,統籌區域經濟發展
把突出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實施“三個突破”,作為統籌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著力打造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都市圈、魯南城市帶,促進東中西部地區聯動發展,協調發展。
一是加快山東半島城市群建設。強化青島龍頭地位,支持青島發展臨港工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解決項目建設、用地指標、信貸資金等方面的問題,推動青島加快建設成為區域性經濟中心,對外開放的重要基地,世界知名特色城市。完善半島城市群區域合作機制,加快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實施進度,開工建設濟青客運專線,做好青煙威城際間軌道交通項目前期工作,有效整合半島地區港口資源,積極實施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工程,推動半島區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二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制定並實施海洋經濟、黃河三角洲、魯中南山地生態三大特色經濟區專項規劃,做好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和採煤塌陷區治理。完善突破煙臺、突破濟南的具體辦法,落實對口幫扶菏澤各項政策,協調解決制約菏澤發展的實際問題,對8市援建的園區要落實責任,爭取更多項目儘快落地建設,加快實施“百個項目進菏澤”工程。壯大縣域經濟實力,繼續實施“雙30”工程,組織好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考核工作。
三是進一步搞好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要求,從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入手,推動城鎮建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完成濟南都市圈規劃編制任務,啟動魯南城市帶規劃編制工作,全面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搞好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重點優化城市道路與公交線路網絡,規劃建設高架立交等市內快速通道,建設智慧管理系統。統籌安排供氣、供水、排水等公用設施建設,新建15座垃圾處理廠,日新增垃圾處理能力2000噸,建成32座污水處理廠。搞好污水處理管網配套和垃圾收集轉運,推進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運營市場化。力爭城市化水平提高1.5個百分點。
八、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和諧山東建設
以維護人民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為根本出發點,認真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落實好“八大建設”任務,完善社會管理體系,增強公共服務功能,提高社會建設水平。
一是積極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把擴大就業作為各級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內容,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加強人力資源市場建設,實施省市縣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工程,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支持發展社區就業和靈活就業,重點解決好特困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範圍,推進非公有制經濟從業人員和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加強社會保險費徵繳管理,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就醫救濟制度,健全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政策和社會救助制度,落實對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快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二是大力發展教育衛生等事業。鞏固提高基礎教育,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用兩年時間全部取消農村學生學雜費,對農村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補助,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100萬平方米,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積極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專項建設計劃。挖掘高等教育辦學潛力,適度擴大招生規模,加強師資隊伍和重點設施建設,切實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計劃省屬高校招生44.5萬人。加快實施人才培養工程。制定實施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完成224個“兩個體系”項目建設任務,搞好110個鄉鎮衛生院建設改造,提高360所中心鄉鎮衛生院公共服務能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擴大到87個,切實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進文化産業發展,重點建設農村、小城鎮、城市社區等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全民健身場所設施建設,加快青島奧帆賽項目和十一屆全運會體育設施建設。繼續做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防震救災、婦女兒童等各項工作。
三是加快生態省建設。繼續實施“兩湖一河”碧水行動計劃,儘快改善南水北調幹線和小清河水質,開工建設一批南水北調沿線、海河、淮河等重點流域治污項目,關停一批造紙、釀造、印染等行業環保不達標的生産線,加快實施燃煤電廠脫硫工程,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加強危險廢物治理,改造並建成15處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和3處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強化大氣污染治理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搞好荒山荒地荒灘植樹造林,積極推進生態市、生態縣和生態示範區建設。
四是加強“平安山東”建設。大力推進民心工程,妥善解決好徵地、拆遷、企業改制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落實安全生産責任制,搞好煤礦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生産,強化對食品、藥品、餐飲和危險化學品等的監管,堅決杜絕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完善國民經濟動員體系,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動員和有效保障能力。建立完善社會穩定的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創造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