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于2月16日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由包括李文華等3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認為:項目攻克了一批限制生態農業持續發展的核心技術,推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科技成果,初步集成了無公害農産品生産技術體系和技術規範,提出了我國生態農業保障體系和科技發展戰略,顯著提升了我國生態農業研究的整體水平,對農業科技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1、項目緊緊圍繞保障農産品生産安全和産地生態環境安全的兩大核心技術難點,注重源頭控制和過程管理,形成了華北地區農田氮肥和農藥污染控制技術、長江下游稻麥輪作農田氮肥和農藥污染控制技術、主要作物生態複合系統的農業病蟲害控制技術、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技術等若干制約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技術,取得了一批保障農産品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的技術成果,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2、根據不同區域主要作物清潔生産的需要,通過對無公害農産品生産模式與配套技術的研究集成,提出了小麥、玉米、水稻、蔬菜、果樹等8個農作物無公害生産模式,形成了相應的無公害生産技術規程和操作規範。試製出16種新型肥料産品,制訂了自控緩釋專用肥的生産技術規程、質量檢測技術規範和企業生産標準;研製出50多種新型生物製劑,增效劑可提高控害效果達15%以上,生物保護劑可延長田間藥效時間15%以上。研究提出了點、線、面相結合建設中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和城市森林體系的理論與方法,解決了一批制約我國森林生態網絡體系建設的關鍵技術,完成了29個試驗示範點建設,示範與推廣技術模式46個,試驗示範總面積達到3萬畝。
3、在揭示我國現代生態農業技術內涵的基礎上,項目提出了我國現代生態農業産業化理論與方法體系;從區域生態農業整體發展模式、主導産業發展模式、典型生態工程模式三個層次上總結出了多樣化的參考樣板;提出了我國生態農業産業化中管理與政策方面的若干建議,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了參考依據。
4、項目實施共獲得研究成果95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獎勵成果22項,鑒定成果25項;申請專利130件,其中授權專利54件;制定各種標準68項,其中國家標準9項,地方標準23項,企業標準36項;創制新産品119個、新材料21份;研製新技術與新工藝91項、新裝置38個,建立中試生産線52條;出版專著13部,發表論文1252篇;培養博士後28名、博士163名、碩士361名。
據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石燕泉介紹,該項目的實施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首先,重視專家諮詢。專門成立了由5位專家組成的項目諮詢專家組,在立項、評估、檢查和驗收等項目管理的全過程充分聽取諮詢組的意見,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其次,與地方經濟建設密切結合。根據不同示範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和自然資源條件,分別組織編寫了“區域生態農業産業化發展規劃”,經示範區當地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累計新增總産值約189.3億元,新增利稅74.9億元以上,顯著帶動了地方農業經濟的發展。第三,重視輿論宣傳。項目創辦的《農業科技攻關快訊》,為各課題提供了宣傳研究進展、相互學習交流的平臺。累計在科技日報、農民日報、科學時報等相關媒體上報道重要進展50余次,農民科學種田與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較大規模普及。
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計劃制訂和課題設置科學合理,攻關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特色明顯,數據資料翔實可靠,組織管理規範,經費使用合理,全面完成了規定的研究內容和各項考核指標。同意通過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