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上午,中國氣象局院內喜氣洋洋。來自中國氣象局、科技部、國防科工委、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交通部、信息産業部、水利部、農業部、環保總局、總裝備部、廣電總局、海洋局、地震局、總參氣象局、空司氣象局及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有關部委、媒體的領導、專家及社會各界人士,在新落成的華風氣象影視大樓隆重集會,紀念廣播電視氣象服務走過輝煌25年。
中國氣象局局長秦大河、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溫克剛、國土資源部副部長贠小蘇、交通部副部長馮正霖、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國家地震局局長陳建民、中央電視臺副臺長李曉明、鳳凰衛視懂事局主席劉長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長楊波為華風新影視業務系統開播剪綵;中國氣象局影視宣傳中心主任秦祥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主播羅京和劉長樂、楊波及秦大河分別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和講話。 紀念活動由中國氣象局副局長許小峰主持,副局長劉英金、王守榮、宇如聰,黨組成員、紀檢組長孫先健,黨組成員沈曉農,有關院士和專家,中國氣象局各職能司、直屬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紀念活動。
秦大河在講話中回顧了電視氣象服務25年來的創新和發展歷程。他説,自1981年中國氣象局與中央電視臺合作開播電視天氣預報以來,在廣電總局、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兄弟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播電視氣象服務得到了迅速發展,不僅在各地廣播電臺和電視臺設立了氣象服務欄目,而且服務內容也從過去的單純天氣預報發展到現在的氣象新聞、氣象專題、氣象科普等多個方面。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交通部、農業部、環保總局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公路交通氣象預報、農業病蟲害預報和空氣質量預報等服務已經融入到了經濟建設、國防安全、防災減災和人民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中國氣象局與鳳凰衛視的中文臺、歐洲臺、咨訊臺、北美臺為全球華人提供優質、權威的氣象服務,共同打造“與全球華人共冷暖”的電視天氣預報品牌,擴大了影響。今天,廣播電視氣象服務已經成為氣象服務的重要窗口和傳播手段,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各級黨政領導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和全球華人的廣泛讚揚和普遍歡迎。
與此同時,華風影視集團在開展影視氣象服務的實踐中,自身力量也得到了壯大、能力得到了提高。2003年7月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合作開播“經濟之聲”廣播氣象資訊節目;2004年8月開始為鳳凰衛視提供節目;2005年7月開始經營青海衛視;今年5月,中國氣象頻道將正式開播。華風氣象影視服務的範圍已覆蓋全球,節目語言已從單純的漢語擴展到英語,節目的科技內涵不斷增加,服務質量也有了很大改進和提高,在全國電視節目收視排行榜上,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後的《天氣預報》節目名列第一位。
秦大河強調,國務院3號文件的下發,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氣象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為氣象事業又快又好地發展開闢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目前,氣象部門正在積極推進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逐步建立“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的新型氣象業務技術體制,不斷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等等,這些都為廣播電視氣象服務的發展帶來了極好的機遇。他希望各級氣象部門和華風氣象影視集團在各兄弟部門的大力支持下,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加快發展。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和“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無所不在”的服務理念,增強敏感性,突出時效性,強調科學性,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提高服務水平,在保障社會公共安全、建立災害預警應急體系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記者彭瑩輝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