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在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的工作會議上強調,加快漁業增長方式轉變,是當前以及整個“十一五”期間漁業系統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任務,必須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循環經濟的理念,以漁業科技為支撐,不斷創造條件、把握時機,優化産業結構,促進漁業整體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
范小建説,漁業是大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漁業總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首位,並實現了以捕撈為主向養殖為主的轉變,養殖産量佔水産品總産量的比重達到67%,佔世界養殖總量的70%;出口額達89億美元,佔我國農産品出口比重的30%,佔世界水産品出口額10%;漁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5400多元,漁民就業人口近2100萬。
范小建指出,目前,我國漁業正面臨著由追求産量向提高質量效益、由規模擴張向提高産業素質、由資源消耗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轉變,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迫切需要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作為我國漁業科研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十五”期間,重點完成了我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海洋生物資源及其棲息環境調查與評估、《中國漁業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的編制、水産優良品種培育海灣系統養殖容量與規模化健康養殖技術、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與設施開發、水産動物疫苗研製和免疫防治技術研究、東黃海生態系統動力學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研究、海洋漁業遙感信息與資源評估服務技術及系統集成示範、海洋生物酶研究、高海況打撈設備技術設計與應用,並成為科研成果中的十大亮點。
范小建強調,“十一五”期間,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要以解決産業的重大關鍵性技術問題為目標,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爭取在水産優良品種選育、健康養殖、重大病害防治、水産品加工和質量監控、現代漁業裝備、水産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為實現漁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管理上要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圍繞行業的工作重點,針對限制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問題,對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水産品質量安全、漁業發展戰略及對外開放中的經濟法律等課題研究,為漁業的可持續發展、為行業的管理和決策提供全面的技術支撐;在成果轉化和技術普及方面,要充分發揮技術、人才優勢,組織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投身於服務“三農”的主戰場,以科技入戶工程為切入點,加大送科技下鄉、送科技入戶的力度,把先進實用的技術成果帶到生産第一線,帶給農(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