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安徽關於貫徹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9日   來源:安徽日報

    四、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13)加速農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循環農業,繼續抓好優勢農産品産業帶建設,擴大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建設,加快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增加優質專用農産品生産,培育市場知名品牌。抓緊實施畜禽水産良種工程,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優質高效林産品原料基地,發展木竹和經濟林果等林産品精深加工,實施苗木花卉産業化發展工程、沿江沿淮林紙一體化工程、林業“百千萬”增綠增效工程。推進“農家樂”旅遊示範點建設,大力發展農業旅遊和鄉村旅遊。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以資源循環為重點,推進循環農業發展,加快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

    (14)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抓住國內産業轉移加速、需求升級機遇,大力推進縣域工業化、城鎮化,支持毗鄰蘇浙地區縣(市)率先發展,不斷拓展農民發展空間,努力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突破。各級財政可安排專項資金,通過貸款貼息或無償資助方式,向縣域中小企業技術改造等項目傾斜。加快縣城和重點中心鎮建設。提高縣鄉財政保障能力,減輕縣鄉財政債務負擔,增強縣級自身“反哺”能力。

    (15)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取消一切限制農民創業的政策規定,革除一切束縛農民創業的體制弊端,激發農民自主創業的潛能,營造鼓勵農民幹事業、幫助農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和創業環境。進一步清理、修訂和廢止限制農村個私經濟發展的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依法放寬涉農企業市場準入條件,支持一個自然人或一個法人成立有限責任公司,創辦涉農個體工商戶、獨資企業、合夥企業不受註冊資本限制。簡化農村個體工商戶登記手續,對農村經紀人實行“低門檻準入”政策。

    (16)拓展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經商渠道。加快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加強跨地區就業管理服務,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務工農民流動和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

    (17)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通過科技直通車、農業衛星網絡、農科教空中課堂等形式,擴大農民培訓覆蓋面。加大“陽光工程”實施力度,擴大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支持規模。支持企業和仲介機構開展定向或訂單培訓,提高受訓農民轉移就業率。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辦學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機制,改善培訓條件,提高政府補助標準。

    (18)加大扶貧開發力度。以實施整村推進為中心,著力改善貧困地區基本生産生活條件,加大對扶貧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貧困地區農民增收。爭取在五年內使已經規劃的3000個重點村,初步具備自我脫貧的能力。“十一五”期間,每年投入財政扶貧資金(包括以工代賑資金)2.5億元,改善重點村的基本生産生活條件;每年投入財政發展資金3000萬元,支持貧困地區農民轉移培訓。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

    (19)加強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善農村生産條件,著力提高農業生産的穩定性。整治中小河道、加固病險水庫、更新改造排澇泵站,逐步提高防洪排澇標準。發展節水灌溉,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作為農業固定資産投資的重點。開展江淮丘陵區和部分山區灌區水源建設。抓好基本農田示範區建設。土地出讓金純收入的20%%要用於農業土地開發,農業綜合開發財政資金的70%%要用於支持標準農田建設。全面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

    (20)加強生態建設。加強農業生態示範園建設,組織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五年內全省林木覆蓋率提高並穩定在33%%以上,集鎮綠化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平原地區、丘陵地區和山區村莊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到60%%、45%%和25%%以上。省財政建立山區縣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轉移支付制度,重點支持山區生態環境保護;安排農業綜合開發林業生態示範項目資金,重點支持長江防護林建設;安排省級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全省水土流失監測網絡和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管體系。堅持不懈推進江淮分水嶺地區綜合治理開發。

    (21)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繼續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再解決4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實施村村通油(水泥)路工程,在五年內新改建通村路6萬公里,建設農村公路客運站點1.1萬個,實施農村渡口改橋梁工程項目500個。發展山區小水電建設,五年內完成10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

    (22)編制村鎮規劃和實施人居環境治理。編制完善鄉鎮規劃,今年內完成村莊布點規劃編制工作,五年內完成所有行政村村莊規劃編制工作。修訂完善國有農場規劃。加強對宅基地建設的規劃和管理,免費向農戶提供具有多種特色的房型設計圖紙。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農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努力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抓好農村改廁工作,力爭五年內使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0%%以上。大力普及沼氣,推廣清潔能源,用五年時間建設農村戶用沼氣池130萬個。

    六、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23)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增加對農村教育的投入,開展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新機制試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07年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修訂完善農村中小學佈局規劃,有計劃分步驟推行學校標準化建設。

    (24)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逐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五年內基本覆蓋農村全體居民。健全農村三級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實行鄉鎮衛生院“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完善村級衛生組織,加強鄉村醫療人員培訓。強化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25)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開展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産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增加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同時廣開資金籌措渠道,逐步形成政府與企業、社會團體相結合的資金投入機制,實現農村文化事業投入的良性循環。

    (26)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建立與農村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有條件的地區和群體可先行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擴大對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實行獎勵扶助制度試點範圍。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和各項救災救濟政策。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27)推進文明鄉風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引導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組織城市文明單位對口幫扶農村開展文明單位建設。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農村新風貌。加強農村社會建設和管理,積極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妥善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糾紛。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平安鄉村建設,依法打擊各種犯罪和“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

    1 2 3  
 
 
 相關鏈結
· 新華社受權播發中央關於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意見
· 中共中央國務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