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河南省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4月21日   來源:河南日報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河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結合河南省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1)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長期歷史任務。河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占全省總人口近70%。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點難點都在農村。只有實現農業發達、農村繁榮、農民富裕,才能真正實現中原崛起的宏偉目標。“十一五”時期是新農村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積極、全面、紮實地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真正使新農村建設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德政工程、發展工程、民心工程。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

  (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統攬農村工作全局,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推進農業現代化。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為切入點,以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為主要內容,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

  (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堅持的原則。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農民生産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堅持科學規劃和分類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逐步推進;堅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不斷增強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以農民為主體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相結合,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4)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任務。緊緊圍繞“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全面推進河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求各方面都取得重大進展。“十一五”期間的主要目標是:全省農業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843億元提高到2352億元,年均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870元提高到3840元,年均增長6%;糧食生産能力穩定在900億斤左右;農民生活水平有明顯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有較大改善,農村各項事業有較快發展,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水平有較大提高。力爭實現村村通油(水泥)路、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通安全飲水。

  (5)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積極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和領域,2006年各級財政用於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的支出達到300億元以上,省級支農支出預算比上年增長12%。把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完善耕地佔用稅和土地出讓金使用政策,提高耕地佔用稅稅率,新增稅收應主要用於“三農”;積極爭取國家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投資;土地出讓金用於農業土地開發的部分和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安排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都要將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建設標準農田。進一步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金融機構要不斷改善服務,信貸投放要切實向“三農”傾斜;認真落實各項涉農稅收優惠政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徵地、戶籍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增強農村經濟發展活力。

  (6)從農民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利益入手搞好新農村建設。要從當地實際出發,認真查擺社會關注、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堅持每年都辦幾件得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並形成制度,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一五”期間,要建立完善財政保障機制,落實好對農民的補貼政策。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成果,解決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問題。全面實施城鄉醫療救助制度,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解決好農村公路有路無橋、路寬橋窄、斷頭路等問題,切實改善農民出行條件。加強人居環境治理,解決環境污染和農民飲水安全問題。加快農村沼氣建設。擴大農村廣播電視和信息網絡覆蓋面,切實解決邊遠地區農民看電視、聽廣播難的問題。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門路。加大困難群體救助和扶貧開發力度,提高“五保戶”集中供養率,解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溫飽問題。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7)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堅持以民營經濟為主體,以特色經濟為主導,以中小企業為主角,以城鄉協調發展為主線,推進縣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擴大縣(市)經濟社會綜合管理權限,適時增加擴權縣(市)數量;加大資金扶持的力度,省財政安排的扶持縣域經濟發展資金,以獎勵、貼息、補助等形式,重點用於培育特色經濟、壯大龍頭企業、支持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增加縣(市)留成,增強縣(市)經濟的調控能力;改善對縣域經濟的金融服務,擴大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投放;加強對扶貧開發重點縣的扶持,對提前實現脫貧目標的,原定扶貧期限內享受的扶貧政策保持不變。到2010年,全省縣域生産總值達到8800億元左右,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二、三産業比重達到85%左右。

  (8)加快農村工業化進程。要堅持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農産品、礦産資源、勞動力資源,大力發展以糧食、畜禽、果蔬為原料的農産品精深加工,以採掘業、冶金、建材為主的原材料加工業,發揮比較優勢,走適合本地農村發展工業的路子,形成特色經濟。“十一五”期間,農産品加工業産值與農業總産值之比由0.5:1提高到0.8:1。要堅持項目帶動,加強對國家産業政策、投資方向等信息的收集與研究,既要抓産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也要抓投資少、見效快的中小項目。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精心篩選一批資源開發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公用事業項目、工業項目,對外招商;依託勞動力資源優勢和現有的製造業基礎,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的經濟輻射、産業轉移和大中城市的産業轉移,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優勢企業的分工協作體系,利用大型企業集團和優勢企業所提供的市場份額、技術支持,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培育新的增長點。要加強政策扶持,鼓勵和支持符合産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在工業佈局、項目審批以及投資、信貸、稅收、補貼等方面,扶持縣域工業發展。

  (9)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要突出産業支撐,引導各類企業向縣城和中心鎮集中,大力發展二、三産業,對縣域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提升,構築有利於企業聚集的平臺,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産要素向城鎮匯集,促進産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積極發展商貿、餐飲、房地産、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發展面向農村的信息、諮詢、金融、保險、旅遊等現代服務業。要加強規劃管理,城鎮規劃要符合當地水土資源、環境容量、地質構造等自然條件及全省城鎮空間佈局的要求,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就業空間、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相適應;要進一步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健全城鎮功能,強化城鎮管理,提高城鎮品位,優化人居環境。要健全體制機制,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實行統一的按實際居住地登記的戶籍制度,放寬進城務工人員落戶條件,促進農村人口進入城市並穩定就業;推進城鎮公用事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開放市政建設和經營市場;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將進城務工人員、城中村和近郊轉戶農民統一納入城鎮社會保障範圍。2010年全省城鎮化水平達到40%左右,2020年達到50%以上。

  四、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

  (10)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搞好重點大型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工程,更新改造老化機電設備,完善灌排體系。各級財政要建立小型農田水利補助專項資金,並逐步增加資金規模,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大力推廣集雨灌溉和節水灌溉,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十一五”末,全省農田有效灌溉和節水灌溉面積由“十五”末的7256萬畝和2000萬畝,增加到7400萬畝和2550萬畝。加大農業綜合開發力度,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步伐,“十一五”末全省力爭建成1000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實施新一輪沃土工程,在糧食主産區建設100個萬畝沃土工程綜合示範基地。增加測土配方施肥補貼,免費為農民提供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實施保護性耕作示範工程和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試點,全面培養和提升地力。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農機的組織化程度和信息化服務水平,充分提高農機利用率,穩定小麥生産過程機械化,推進水稻、玉米栽種收穫機械化,加快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

  (11)加強農業科技服務。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公益性的服務機構,要強化服務功能,經費由財政保障;經營性的服務機構,要強化自我發展能力,逐步走向市場。以多種形式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充分發揮科研單位、大專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充實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實施種子工程,加快主要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和品種更新換代,建立新品種引進、繁育、試驗、示範、審定和推廣體系。力爭“十一五”末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左右;全省優質糧食播種面積佔糧食總面積的比重由57%提高到80%。實施植保工程,搞好重大病蟲害和植物疫情的預測預報和防控。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完善科技指導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農技推廣機制,大力培訓科技示範戶,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

  (12)充分調動糧食主産縣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大對糧食主産區的扶持力度,集中農業項目和資金,重點扶持71個糧食生産基地縣。打造糧食生産核心區,集中農業綜合開發資金,重點對24個産糧大縣進行規模開發。繼續執行對糧食主産縣的獎勵政策,爭取把更多的糧食主産縣列入國家財政對糧食主産縣的獎勵範圍。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依法維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落實重點糧食品種最低保護價政策,保持合理的糧價水平。加強農業生産資料市場管理,搞好價格調控,維護種糧農民利益。

  五、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13)加快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支持雙匯、三全、思念、科迪等龍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十一五”期間,通過培育新的龍頭企業發展,省級龍頭企業由128家發展到300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由30家發展到80家。積極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落實財政扶持、信貸服務等優惠政策,扶持一批服務功能強、內部運作規範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領農民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十一五”期間,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由目前的8473個發展到15000個,帶動農戶參與産業化經營的達到60%以上。制定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工商註冊登記辦法,為其開展經營活動提供便利和保障。逐步建立完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戶”等有效聯結形式,使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戶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真正讓農民從中得實惠。加大對農業産業化經營的扶持力度,各級財政要增加扶持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也要確定一定比例支持龍頭企業發展。金融部門要加強與龍頭企業對接,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切實解決龍頭企業資金不足的困難。

  (14)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整合農業科技資源,積極爭取省農科院及部分市農科所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推進農業科研機構向區域性、專業性研究中心或科研示範基地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組織農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重點就河南省農業生産的重大技術難題和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儘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增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篩選一批先進適用技術進行集成、組裝、配套,搞好綜合利用和示範推廣,把科技成果儘快轉化成現實生産力。注重培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科技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産第一線建功立業,採取技物結合、科技承包和科技知識普及等方式,向廣大農民傳授先進生産技術,發展農村生産力,帶動農民致富。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安排專項資金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增加對農業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支持5—10家農業類省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對於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政、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鼓勵和扶持。“十一五”末,農業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率由“十五”末的48%達到53%,科技成果轉化率由40%提高到45%。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氣象服務農業的水平,保障農業生産和農民生命財産安全。

  (15)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加強農産品批發市場建設,創新交易方式,積極拓展物流業務。用3年時間完成對部分重點農産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力爭在全省培育70家農産品標準化批發市場和20家綠色農産品批發市場。發展農村現代流通業,鼓勵商貿企業、郵政系統和其他各類投資主體通過新建、兼併、聯合、加盟等方式,大力推進農村日用消費品和生産資料連鎖經營等現代流通網絡和配送中心建設,建立以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開辦鮮活農産品專業連鎖超市和建立農産品物流中心。加強財政引導和扶持,支持“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2006年再建成1萬家“農家店”。力爭用3年時間,使全省農村連鎖“農家店”的覆蓋率達到100%。支持發展農村流通合作組織,鼓勵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供銷社要充分發揮點多面廣的優勢,打造現代化流通網絡,積極領辦新型合作經濟組織,興辦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為農産品流通和農民生産生活資料供應提供服務。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健全農産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分期分批創建國家級、省級和市級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基地、標準化生産綜合示範區和出口農産品生産基地。強化農業生産資料質量管理,進一步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認真落實鮮活農産品“綠色通道”有關政策,努力改善農産品物流環境。支持鄭州商品交易所適時推出油菜籽(菜籽油)、混合小麥和小麥期權等期貨交易新品種。

  (16)加快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建設。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切實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重點地區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一批林業生態縣。繼續實施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生態林建設、平原綠化、通道綠化等省級生態工程,完善農田林網體系。落實好退耕還林補貼政策。“十一五”期間,新增有林地面積900萬畝,林木覆蓋率由22.64%提高到26%。積極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的節約型農業,鼓勵生産和使用節電、節油農業機械和農産品加工設備,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積極推進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培養農業循環産業鏈,促進植物生産、動物轉化和微生物還原,防止農産品和環境的污染。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組織實施生物質工程,推廣秸稈氣化、固化成型、秸稈發電等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培育生物質産業。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各級財政要加大扶持農村沼氣建設力度,2006年新增農村沼氣用戶50萬戶,扶持養殖場(小區)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以沼氣建設帶動農村改廚、改圈、改廁。“十一五”末,農村沼氣用戶由“十五”末的120萬戶增加到400萬戶。加強環境保護監管,建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制和生態補償機制,從水電、礦産等資源開發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資金用於企業所在地環境的恢復治理。對於飲用水源保護區、水土保持與水源涵養區以及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特殊生態功能保護區,嚴格監控措施,防止生態功能退化。

  六、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17)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兩個基地”建設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品質優良、特色鮮明、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産品,幫助農民增加來自農業內部的收入。繼續推進以優質小麥為主的優質糧食生産與加工基地建設。“十一五”末,糧食加工能力提高到3500萬噸以上。繼續推進優質畜産品生産與加工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高畜産品生産和精深加工能力。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安排專項投入重點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加快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十一五”末,全省生豬出欄量由“十五”末的5568萬頭髮展到8000萬頭,牛由689萬頭髮展到900萬頭,羊由4166萬隻發展到6300萬隻,家禽由69270萬隻發展到95000萬隻,奶牛飼養量由31萬頭髮展到100萬頭,肉類和乳製品加工能力提高到500萬噸和200萬噸。大力發展水産業,擴大優質水産品養殖,水産品總産量由51.7萬噸提高到70萬噸,加工能力由1.5萬噸提高到10萬噸。畜牧養殖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由40%提高到45%以上。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形成一批特色農業生産和加工基地。“十一五”末,糧經比由“十五”期間的64.3:35.7提高到60:40。大力發展林業,穩步推進林紙、林板等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積極發展名特優經濟林、花卉苗木、森林生態旅遊、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和林副産品深加工等特色林業。“十一五”末,速生林面積由“十五”末的385萬畝發展到750萬畝。加強外向型農産品出口基地建設,強力推進外向型農業,培育和扶持一批農産品出口基地和國際競爭力較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促進河南省農産品出口上新臺階。“十一五”末,農産品出口生産基地由目前的221個發展到300個,農産品出口龍頭企業由目前的60家發展到150家,農産品出口額由目前的4.1億美元提高到10億美元以上。

  (18)大力發展勞務經濟。針對河南省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堅持將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來抓。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轉移就業培訓,增加培訓資金,完善培訓方式,擴大培訓規模,增強農民外出就業能力,發展技術型、外向型勞務輸出,打造河南勞務品牌。加大“陽光工程”實施力度,2006年籌措1億元,培訓農村富餘勞動力100萬人。“十一五”期間,各縣要建立就業培訓中心,對全省500萬農村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750萬人。年勞務收入由目前的730億元,“十一五”末增加到1000億元。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2006年力爭使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達到45%以上。切實保護進城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認真落實《河南省進城務工人員權益保護辦法》,進一步消除各種阻礙農村勞動力自由、平等流動的不合理限制。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推行用工單位與務工農民簽訂勞務合同,切實解決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其全部納入工傷保險範圍,逐步納入所在地的養老保險範圍,有條件的納入當地基本醫療保險範圍。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認真解決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對務工農民學齡子女實行相對就近安排入學,免收借讀費。

  (19)加大對農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強化完善對農民的補貼政策,2006年省財政安排糧食風險基金的50%,共計14.5億元用於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籌集3億元用於小麥良種補貼,安排2000萬元用於農機購置補貼。堅持開髮式扶貧,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十一五”期間解決400萬人口的脫貧問題。2006年,採取多種扶貧措施,確保60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和解決溫飽。安排80%的財政扶貧資金和以工代賑資金,完成800個村的整村推進任務;安排50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用於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全年培訓和轉移貧困農民20萬人;安排2000萬元以上的財政貼息資金,在扶貧開發重點縣開展小額信貸財政貼息試點,扶持貧困農戶發展種養業項目;安排專項財政科技扶貧資金,加快貧困鄉村種植養殖業新品種、新技術的示範推廣;安排5000萬元的財政扶貧資金對深山區缺乏生存條件的獨居、散居貧困戶實施搬遷扶貧;繼續組織省、市、縣三級黨政機關開展聯縣駐村幫扶工作。動員和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各界到貧困地區進行開發建設。

  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20)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十一五”期間全省解決90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其中700萬人用上自來水。2006年籌措5.4億元著力解決高氟、高砷、苦鹹、重污染等地區150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加快農村電力建設,充分利用山區水利資源,加快小水電建設。儘快完成農村電網改造的續建配套工程,今年重點解決好農村電網改造盲點村、無電村建設問題。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十一五”期間,新改造和建設農村公路9萬公里,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向自然村延伸。今年投資65億元改造和建設農村公路1.9萬公里,解決和改善1萬個行政村通油路問題。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通訊事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加強鄉鎮信息服務站建設,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大力推廣“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模式,充分利用各種農業信息網絡平臺,使農民及時快捷的獲取所需信息。對農村小型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採取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辦法給予支持。按照建管並重的原則,積極探索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管護的新機制。

  (21)搞好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切實加強村莊規劃工作,有條件的地區要編制村莊規劃和開展村莊治理試點。根據村鎮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完善和規範宅基地審批管理,優化村莊佈局,提高宅基地利用率,為農民免費提供經濟適用、節地節能、安全抗震的住宅設計圖樣。對農村新建住房,提倡建設樓房式住宅。加強農村環境整治,重點建設村內道路、給排水和垃圾處理等公共設施,引導和幫助農民切實解決住宅與畜禽圈舍混雜問題,搞好村莊綠化,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推進村莊環境治理,要珍惜民力,立足現有基礎進行房屋和設施改造,防止大拆大建。要突出鄉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加強文化遺産保護,保護好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宅和古樹名木。注重村莊安全建設和農村消防工作,防止山洪、泥石流、地震等災害對村莊的危害。

  八、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22)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鞏固和提高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繼續實施“兩免一補”政策,2006年安排14.5億元資金,對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除雜費、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2007年對全省農村實行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積極發展農村高中教育,加快普通高中發展,“十一五”末,農村在校高中生規模由目前的114萬人增加到120萬人。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整合農村各種教育資源,加大投入力度,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全省重點建設100所縣級職教中心和100所示範性鄉鎮成人學校。“十一五”末,農村職業教育在校生由目前的64萬人增加到85萬人。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和綠色證書工程,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培養新型農民。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繼續加大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作力度,不斷完善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長效機制。從2006年起,全省農村中小學財政預算內安排的公用經費標準調整為小學年生均20元,中學(包括中等職業學校)年生均30元,逐步達到國家所制定的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定額標準。加強對農村中小學收費的監管,進一步減輕農民的教育負擔。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十一五”期間,使50%以上的農村教師得到一次專業培訓。落實好對口支援規劃,動員機關單位、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重點支援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小學校。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23)積極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投入,建立健全農村衛生醫療體系。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工作,2006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縣由25個擴大到65個,人均財政補貼標準由20元提高到40元,覆蓋人數佔全省農民的一半以上。2008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基本覆蓋全省農民。繼續加強以鄉鎮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2006年,籌措資金4億元,新改造800所鄉鎮衛生院,基本把全省鄉鎮衛生院改造一遍。分步改造縣級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全面實施農村醫療救助制度。繼續做好艾滋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和幫扶救助工作。逐步對鄉村醫生實行補助制度。對農村基層醫療機構,實行集中配送藥品,規範購銷渠道,保證農民用上安全有效、價格低廉的藥品。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等疾病的防治力度。加大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力度。繼續開展衛生下鄉活動,組織城市醫療機構和人員對口支援農村。

  (24)繁榮農村文化事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級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2006年重點支持新建、改造20個縣級文化館、圖書館,新建、改造200個示範性鄉鎮文化站、1000個示範性村級文化大院(室)。2008年實現縣有圖書館、文化館,“十一五”末,實現鄉鎮有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室。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末,實現居民2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加強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2006年新建縣、鄉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分中心和基層網點100個,“十一五”末,實現市有分中心、縣有基層中心、鄉和50%的行政村有基層服務網點的目標。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到2007年底基本實現全省每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推動農村體育健身工程,充分利用農閒、節日,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體育活動。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大力扶持民間職業劇團和農村業餘劇團的發展,活躍農村演出市場。繼續做好農村文化市場秩序的整頓和規範,抵制腐朽落後文化。

  (25)切實加強農村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堅持農村現行生育政策,強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目標責任制,進一步穩定農村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期間,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下。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建設,在“十一五”期間,改造、擴建40個縣級計劃生育服務站、869個計劃生育中心鄉所。重視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建立省級人口信息數據庫。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小康工程,開展計劃生育“幸福家庭行動”,在全省實行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落實計劃生育技術基本項目服務免費制度,確保獨生子女父母每月10元獎勵費及時落實到位。倡導婚育新風,開展優生優育,推進農村育齡婦女生殖健康促進計劃。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和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綜合治理工程,提高農村人口素質,優化農村人口結構。

  (26)建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投入。完善農村五保供養制度,做到按標施保、應保盡保。2006年對全省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按每人每年集中供養不低於1200元,分散供養不低於1000元的標准予以保障。加強鄉村敬老院建設與管理,提高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2006年使全省集中供養率由9.8%提高到20%。在農村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貧困人員全部納入保障範圍,按每人每月不低於20元的標準實施補助,其中省財政負擔10元,其餘由市縣負擔。在全省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救助體系。認真落實《軍人優待撫恤條例》,加大督促檢查力度,保證優待、撫恤金及時足額發放。

  (27)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加強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深化“道德規範進萬家、誠實守信萬人行”活動。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激勵作用,廣泛進行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廣泛開展文明村戶創評、文明小城鎮創建活動,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移風易俗,倡導新風,在全省農村形成言行講文明、衣食講衛生、辦事講規矩、做人講誠信、相處講和諧的良好風氣。

  (28)構建農村和諧社會。要善於協調各種利益關係,認真落實涉農政策,解決好徵地補償、移民安置等熱點問題;推廣農村“村情民意懇談會”制度,完善農村民調組織,強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及時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危害農村治安的違法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加強鄉鎮綜治辦和“二所一亭”建設,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群防群治工作,深化“平安鄉鎮”、“平安村”、“平安農戶”等基層安全創建活動。加強對農民的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增強農民法律意識,使農民既能自覺做守法公民,又能自覺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努力營造農村安全祥和、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構建誠信友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村和諧社會。

  九、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29)進一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繼續深化和完善鄉鎮機構改革,加強鄉鎮政府的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繼續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不斷提高為“三農”服務的水平和能力。做好鄉鎮機構改革的後續完善工作,嚴格控制鄉鎮機構編制,5年內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積極推行中小學校長聘任制、完善校長負責制,全面推行教職工聘用制。推廣“鄉財縣管鄉用”的財政管理方式。繼續在部分縣開展化解鄉村債務試點工作,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有效途徑。深化國有農場稅費改革,將農業職工土地承包費中類似農村“鄉鎮五項統籌”的費用全部減除,農場由此減少的收入由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國有農場要逐步剝離辦社會的職能。

  (30)積極推進農村金融改革。以服務農民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為主題,引導金融機構調整信貸結構,提高對農業的信貸投放比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鞏固和發展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成果,提高控制、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大力推進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加大對農村的信貸支持力度,擴大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農戶聯保貸款發放範圍,簡化貸款審批手續。擴大郵政儲蓄資金的自主運用範圍,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農業發展銀行要進一步擴大糧棉油加工企業和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貸款範圍。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積極探索設立社區性金融機構的方法與途徑,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引導農戶發展資金互助組織,規範民間借貸。大力培育由自然人和企業法人或社團法人發起的小額信貸組織,開展小額貸款和委託貸款以及轉貸款業務。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鼓勵各類信用擔保機構積極拓展符合農村特點的擔保業務。引導擔保機構實施市場化運作,解決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問題。

  (31)統籌推進農村配套改革。穩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規範管理,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妥善處理土地承包紛紛。規範土地經營權流轉行為,積極穩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逐步完善有關農村土地承包的各項配套制度。繼續做好林地確權發證工作,在穩定林地所有權的基礎上,加快林地和林木使用權流轉,保障林農的合法權益。依法解決好養殖用地問題,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用地按照農業用地管理。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繼續加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制力度,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進一步完善企業組織結構和轉換經營機制,形成佈局比較合理的糧食購銷企業新群體。推進徵地制度改革,積極開展徵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提高徵地補償標準,保證徵地補償款按時足額到位;加強對被徵地農民的就業培訓,拓展安置途徑,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社會保障,確保被徵地農民不因徵地而降低生活水平。

  (32)培育農村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在繼續增強農村集體組織經濟實力和服務功能、發揮國家基層經濟技術服務部門作用的同時,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村發展各種新型的社會化服務組織。推動農産品行業協會發展,引導農業生産者和農産品加工、出品企業加強行業自律,搞好信息服務,維護成員利益。支持農民建立産前、産中、産後服務組織,引進、示範、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和新品種;搞好農業生産資料供應和生産技術指導;組織帶動農民發展農産品加工、銷售、運輸、保鮮等二、三産業,實現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産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的有效對接。鼓勵發展農村法律、財務等仲介組織,為農民發展生産經營和維護合法權益提供有效服務。簡化農産品行業協會登記程序,幫助和引導農産品行業協會完善章程、規範管理。

  十、加強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領導

  (33)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一件大事,列入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明確工作重點。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門都要明確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的職責和任務,在制定發展規劃、安排項目資金和事業經費時,更多地向農村傾斜。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各地都要切實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組織領導。省委、省政府決定選擇不同地區、不同發展水平的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不斷總結經驗,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各地也要參照省裏做法,抓好本地的試點工作。

  (34)科學編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各地要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把新農村建設納入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要明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思路、目標和工作措施,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規劃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不同發展地區、不同發展階段,制定不同的要求和標準,不搞一刀切。做好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為制定規劃提供科學依據。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切身利益和發展要求,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區分輕重緩急,突出建設重點。要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廣泛聽取基層意見,充分尊重群眾意願,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民主性、可行性。

  (3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認真開展農村先進性教育活動,努力取得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論成果,全面提高農村基層黨員幹部素質,整體推進農村黨組織建設,建立黨員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的工作機制。深入開展農村黨建“三級聯創”活動,爭創“五好”村黨支部,“六好”鄉鎮黨委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大力實施“雙強”工程,抓“雙強”,促“雙創”,培養選拔帶頭致富能力強、帶領群眾共同致富能力強的黨員幹部,創建富裕村、和諧村。實施“大學生村幹部”計劃,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爭取達到一個行政村有1名大學文化程度的村幹部。繼續實施農村黨員幹部培訓“百千萬”工程,加強對鄉村幹部的政治業務培訓。積極推進現代遠程教育試點,2006年,新開通2萬個行政村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點。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村委會、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等制度建設,深入開展“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創建活動,完善村務公開的內容和村級重大事務決策程度,提高村務公開工作水平,切實將農民群眾的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監督權落到實處,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

  (36)形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合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要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機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願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加強輿論宣傳,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要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引導人才、智力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開創各方面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生動局面。

 
 
 相關鏈結
· 河南省正式組建“新農村建設青年專家服務團”
· 河南省出臺六項措施引領廣大婦女參與建設新農村
· 河南省委書記就河南將怎樣開展新農村建設答問
· 河南許昌縣圍繞農民意願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河南教育系統今年安排農村勞動力培訓720萬人次
· 河南266萬農民工接受技能培訓 形成增收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