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貴州積極解決實施"西電東送"工程遇到的實際問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2日   來源:貴州省人民政府網站

    “西電東送”工程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之一。這一工程的實施不但為西部地區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提供了難得機遇,而且有利於促進東西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實施“西電東送”工程以來,貴州能源工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經過五年的努力,全省電網統調裝機容量達到1324萬千瓦,新增電力裝機容量842萬千瓦,是建國以來前51年總和的1.7倍;累計發電3164億千瓦時,是“九五”時期的兩倍以上;全省原煤産量從2000年的3677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08億噸;貴州至廣東“兩交一直”輸電通道和省內“日”字型環網全面建成,以電力和煤炭為主的能源工業已經成長為第一支柱産業,對全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髮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在加快以“西電東送”為重點的能源工業發展過程中,貴州省也遇到過一些困難和問題。特別是近年來,國家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新變化,煤、電、油、運供求關繫緊張,給貴州能源工業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面對工作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貴州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未雨綢繆,積極應對,實現了能源工業的健康較快發展。

    積極平衡省內外電力市場,努力緩解電力供求矛盾

    作為我國南方重要的能源輸出省份,全國性的電力供應緊張給貴州造成了一定壓力。貴州既要保證“西電東送”和省內用電需求,又要支援其他兄弟省區市的電力市場,曾一度出現捉襟見肘的狀況。為了緩解這一緊張形勢,貴州採取了四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從增加電力供給入手,切實加快“西電東送”在建電源項目建設進度,並在紮實做好前期工作的前提下,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盡可能提前開工一批新的電源項目。通過努力,2003年至2005年全省新增電力裝機容量達720萬千瓦以上,佔“十五”期間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85%左右。二是加強電力調度,合理分配供電份額。根據供電對象的不同情況,貴州省委、省政府確定了供電優先順序,明確要求要確保“西電東送”、人民生活和連續生産重點骨幹企業的用電需求。據了解,這幾年來,貴州也曾經出現過拉閘限電現象,但對象主要是高耗能的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電力工業支撐了全省工業經濟18%左右的增長速度,對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三是從電力工業的長遠發展和持續發展出發,堅持開拓省外市場和培育省內市場並舉,為電力工業提供穩定的市場需求。“十五”期間,貴州累計向廣東送電341.4億千瓦時,年均增長96.8%。但是,“黔電送粵”峰谷差比較大,從季節上看,主要集中在6至11月份,從時間上看,主要集中在白天。如果不能為低谷電力尋找穩定的市場,就有可能造成電力浪費,影響電網的穩定運行。針對這一問題,貴州省一方面及時出臺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引導企業“移峰填谷”,利用低谷電力,降低生産成本。另一方面,大力支持一批技術水平高、生産規模大的高耗能項目建設,比如,2004年開工的中鋁公司貴州鋁廠年産120萬噸氧化鋁擴建工程、2005年開工的開陽年産60萬噸合成氨和年産120萬噸磷銨等,這些項目建成投産以後,將為電力生産企業提供穩定的省內市場需求。隨著電力供求矛盾的逐步緩解,今年以來,貴州省內用電實現了快速增長,1—4月,工業企業用電量同比增長2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四是借宏觀調控的機遇,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按照國家産業政策要求,貴州綜合採取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關閉了一批單位能耗高、生産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環境污染大的劣勢企業,既優化了工業經濟結構,又緩解了電力供應緊張的形勢。

    堅持大煤保大電的原則,努力保證電煤供應

    貴州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煤炭生産基地,煤炭儲量相當於江南九省之和,素有“江南煤海”之稱。然而,2003年以來,貴州煤炭也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據有關方面負責人分析,其需求壓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周邊省區對黔煤的需求大幅增加,貴州煤炭外運壓力加大。2005年貴州向省外輸送煤炭3361萬噸,佔當年全省原煤産量的31.1%。二是隨著省內電力裝機容量擴大,電煤需求進一步增加,2002年以來,平均每年增加電煤需求500萬噸以上。三是近年來貴州水庫來水少,2005年是近三年來水電發電量最大的一年,但仍比2002年減少了4.3億千瓦時,全省電力增長主要依靠火電,這也加大了省內電煤供給的壓力。

    保電煤供應就是保“西電東送”,就是保經濟增長。從“西電東送”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貴州省為解決電煤供應問題採取了五個方面的措施:一是按照“大煤保大電”的原則,加快大型煤礦建設,努力增加煤炭供給。特別是引進了山東兗礦集團等省外優強企業參與能源建設,提高了煤炭資源開發水平,加快了煤炭資源的開發。2005年全省原煤産量比2000年增長了1.9倍。二是採取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相互參股等方法,大力推進“煤電聯營”和“煤電一體化”,使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既實現了煤、電雙方的互利共贏,也為電煤供應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加強電煤應急儲備體系建設。從2004年起,貴州省選擇了一批經營實力較強、資信較好的企業承擔電煤應急儲備任務,到今年元月份,全省12個主力電廠電煤儲備量達250萬噸左右,可供12個電廠春節期間發電20天左右。四是建立了地方政府電煤供應保障責任制。地方政府要負責協調解決本地煤炭企業在電煤供應和運輸中出現的問題,確保電廠電煤需求。五是利用價格杠桿緩解電煤供需矛盾。針對省內煤炭價格較低的問題,2003年以來,貴州省三次提高電煤政府指導價,初步理順了煤電價格關係。與此同時,貴州省還採取徵收煤炭價格調節基金等辦法,努力平衡省內外煤炭市場,促進了煤炭資源的合理配置。經過努力,全省發電企業的電煤需求基本得到滿足。2003年以來,全省火電發電機組年平均發電小時保持在7000小時左右,遠遠高於全國5800小時左右的水平。

    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合理確定電力價格

    價格是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需狀況和利益分配關係的集中體現。加快建立合理的“西電東送”價格形成機制,是實施“西電東送”工程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實現電力供需雙方互利共贏的關鍵。實施“西電東送”工程之初,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黔粵雙方綜合考慮電力生産成本、送電成本、市場培育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了0.24元/千瓦時的貴州“西電東送”省網出口電價。從當時的情況看,這一價格是合理的。但是,隨著宏觀經濟環境發生新的變化,國內電力供應日趨緊張,原有的“西電東送”價格已經不能反映實際的市場供需狀況。為此,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黔粵雙方順應電力市場變化,將“西電東送”省網出口電價從2001年的0.24元/千瓦時提高到2003年的0.26元/千瓦時,2005年又提高為0.28元/千瓦時。兩次調整“西電東送”價格,有力地調動了電力生産企業的積極性,促進了“西電東送”的健康發展。

 
 
 相關鏈結
· “十五”期間貴州省西電東送四大目標全部實現
· 貴州省委省政府將西電東送工程列為頭等大事
· 我國西電東送主戰場貴州400萬千瓦項目明年投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