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解釋為何“碧利斯”影響嚴重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22日   來源:氣象局網站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 端義宏

    今年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已離我們遠去。但其深入內陸生命史之長,影響範圍之廣,它導致的降雨強度之大,洪澇、滑坡、泥石流以及局地大風、雷電等災害之重,實為歷史少見。那麼,是什麼原因使“碧利斯”如此瘋狂?請聽氣象專家細説緣由——

    受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及減弱後的低壓影響,7月14-18日,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和廣西6省(區)普遍出現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部分地區累計降雨量達到300~500毫米。“碧利斯”深入內陸生命史之長,影響範圍之廣,降雨強度之大,洪澇、滑坡、泥石流以及局地大風、雷電等災害造成人民生命財産損失之巨,實為歷史少見。

    為什麼“碧利斯”會造成如此嚴重的影響?什麼原因造成“碧利斯”産生如此大範圍的強降水?歷史上類似的情況如何?目前對於登陸颱風降水的預報水平究竟如何?這些問題都需要進行客觀和科學的分析。

    一、“碧利斯”登陸後移動速度減緩,持續時間長,延長了降水時間,歷史罕見

    “碧利斯”7月9日形成後,沿西北方向移動,在我國台灣省登陸後穿過台灣海峽再在福建省登陸,這表明其在海上移動路徑正常。但是登陸減弱為熱帶低壓後,受到北邊大陸高壓限制,從7月14-18日,“碧利斯”繼續向西緩慢移動,影響我國長達5天。

    歷史資料分析表明,颱風在我國登陸後的平均維持時間一般約26小時,即1天多。其中,59.3%在1天之內消失,28%可維持1天以上但不超過2天,持續時間超過2天的僅佔12.7%,維持時間最長的是1952年的7號颱風,長達129小時(超過5天),1975年的4號和3號颱風,持續時間分別為119小時和101小時,但是這3個颱風都是登陸浙江向西北或向北移動。而“碧利斯”登陸後向西偏南移動並維持120小時,這是有記錄以來的歷史之最。

    二、“碧利斯”登陸時風暴並不算強,但不對稱結構非常明顯,強降水集中在颱風南側

    “碧利斯”生成後,強度一直沒有得到加強,比起2005年登陸我國華東沿海的幾個強颱風來説,似乎差幾個量級。但是,這看似較弱的颱風往往使公眾産生錯覺,認為颱風的影響與颱風強度挂鉤,越強的颱風引起的風越大,雨也越大。其實,這種關係並不一定成立,確切地説,登陸颱風風雨的影響與它周圍的天氣系統有密切的關係。

    “碧利斯”在海上移動時,衛星雲圖上僅在南部有明顯的雲係發展,看似半個颱風,甚至有人認為是一個“空心”颱風。這種明顯的不對稱分佈是造成“碧利斯”強度(一般以中心附近最低氣壓和最大風速衡量)一直不強的主要原因。“碧利斯”登陸後這種特徵更加明顯,特別是登陸後南部的雲係不消反增,説明南部有大量的水汽輸送。這就如同“火上澆油”,使得降水大增,甚至大於登陸時的降水,這正是“碧利斯”的另外一個特點。

    三、有別於登陸颱風一般與冷空氣結合産生大的降水,“碧利斯”登陸後,與南海季風相互作用,激發中尺度強降水系統不斷發生,歷史罕見

    一般説來,如果登陸颱風向西、西北或向北移動,將大量的水汽向北輸送,這些水汽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結合,就會産生大量的降水,歷史上幾個影響嚴重的颱風就是如此,比如:“75.8”河南特大暴雨。“7503”號颱風登陸浙江後,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登陸颱風攜帶的大量水汽與北方冷空氣結合,再加上河南駐馬店地區的特殊喇叭口地形抬升作用,使河南省部分山脈丘陵地帶連降3天特大暴雨,24小時的雨量達到1062毫米,創造大陸降雨之最。

    1996年海河流域洪澇。“9608”號颱風于8月1日中午在福建省福清市沿海登陸後繼續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恰好與北方冷空氣在華北相遇,造成華北中南部和東北南部地區先後普降大暴雨,其中河北石家莊、平山、井陘、元氏4縣市8月3-5日降雨量分別達303、324、311和299毫米,創該地區歷史最大值。這次颱風造成的洪澇災害也是由於登陸颱風及其減弱的低氣壓深入內陸與冷空氣結合的結果。

    再如,“0513”號颱風“泰利”在福建省莆田市登陸後,向西北方向移動過程中,與南下的冷空氣在江西北部、安徽西南部結合,致使該地區出現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其中江西廬山和安徽岳西的過程雨量分別達到940毫米和573毫米,均為有記錄以來歷史最高。如此強的降水也是由於登陸颱風的殘留雲係與冷空氣結合,再加上廬山地區、大別山區複雜的下墊面地形作用造成的。而“碧利斯”以一種極為罕見的方式,與南海季風相互作用,這一特徵很容易從衛星雲圖上判斷出來。“碧利斯”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水汽源,而是為降水提供了動力抬升條件,南海季風承擔了輸送水汽的角色,它們之間相互作用,使得湖南、廣東、廣西、雲南部分地區中尺度強降水系統不斷發生和發展。這與前面幾個在北方地區産生颱風特大暴雨的物理機制完全不同,是一種登陸颱風與西南季風相互作用的結果。

    四、災區前期降水偏多,對於再降水承載能力弱,容易致災

    7月1~13日,江南中東部(浙江、江西、湖北大部)降水量為10~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2~5成,存在一定的旱象,“碧利斯”帶來的降水有效緩解了這些地方的旱情。但是華南西部(廣西大部)、江南西部(湖南大部)及雲南東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3成以上,持續5~9天多雨寡照,部分地區出現1~2天暴雨天氣,部分農田遭受漬澇。在這種情況下,再承受強降水的能力明顯減弱,因此這些地區發生洪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也是為什麼湖南南部地區洪澇和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較為嚴重的另外一個原因。

    中央氣象臺曆來高度重視颱風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工作,對於“碧利斯”帶來的降水特別強、持續時間比較長等定性分析和判斷也比較準確。但具體雨量多少?強降水具體降在什麼地方(哪個縣、鄉鎮)?哪些地方會出現地質災害?哪些地方會出現洪澇災害?哪些地方會出現雷電災害?依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短期天氣預報(1-3天)仍無法給出精細化定時、定點和定量預報,不能滿足國家防災減災的迫切需要。但是通過衛星、雷達和其他現代化監測手段,能夠及時跟蹤和把握颱風強降水雲團的活動規律,分析出短時強降水演變特徵,做好0-3小時甚至0-6小時的短時臨近預報,進而有可能捕捉機遇,作出預警,為防災減災爭取有效的時間和空間。

 
 
 相關鏈結
· 受碧利斯影響 湖南洪災死亡和失蹤人員增至435人
· 民政部通報20日“碧利斯”災情與救災工作情況
· “碧利斯”令廣西受災嚴重
· 我國受“碧利斯”影響各省積極開展救災防病工作
· “碧利斯”襲擊京廣線 武漢各航空公司加班馳援
· "碧利斯"颱風的大範圍降雨造成嚴重公路水毀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