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由國際大洋中脊計劃中國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大洋中脊科學學術研討會在杭州舉行。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李家彪主持會議。會議邀請了國際大洋中脊協會中國秘書處主席陳永順博士等2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並以報告和討論的形式介紹了大洋中脊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內容涉及地質、水文、生物、化學以及探測技術等。
大洋中脊,顧名思義就是大洋的脊梁,是産生新洋殼的地方。它決定著海洋的成長,也是大洋真正的“寶藏”所在地。自1873年英國海洋考查船“挑戰者”號發現大西洋中脊後,隨著大洋開發的不斷深入,大洋中脊越來越成為各國海洋學界關注的熱點。國際大洋中脊協會早在幾年前就制定了2004年~2013年研究計劃,詳細列明了7項需要重點研究關注的科學問題。美國也于2000年制定了2000年~2011年全球洋中脊多學科研究計劃。
在大洋中脊調查中,海底熱液硫化物已經成為當今海底科學領域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也是國際大洋中脊協會、綜合大洋鑽探計劃等多項國際研究計劃的主要科學目標。美、日、德、法、俄等國家長期以來持續對海底熱液活動及其硫化物、生物進行調查研究,先後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並對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以及深海礦物與生物基因資源等領域的研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與之相比,我國對熱液硫化物的調查和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迅速,尤其是在去年結束的中國首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中,通過對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和印度洋等三大洋洋中脊已知區的調查,獲取了寶貴的熱液硫化物和生物樣品以及大量的地質地球物理資料。
此次會議的召開,對於我國科學家了解大洋中脊科學研究前沿熱點課題的最新進展,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我國對大洋中脊的科學研究和認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孫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