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堅決打贏這場硬仗--國防科工局組織抗震救災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6月12日   來源:國防科工局網站

    四川是軍工大省。5月12日發生在汶川的特大地震,震動了大半個中國,也使在川軍工單位蒙受了損失。面對突發的災情,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黨組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忠實履行國家賦予的神聖職責,立即投身到組織指揮抗震救災的各項工作中。他們發出誓言:堅決打贏這場抗震救災的硬仗!

    災情如火 迅速應戰

    ——國防科工局黨組快速反應,組織有力,趕赴災區,靠前指揮,沉著冷靜地迎戰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突發的特大自然災害往往是對多方面工作的檢驗。在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領導機關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和有效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將直接關係到整個行業的士氣和一場戰鬥的成敗。這是一個嚴峻考驗,也是一個必須交出的答卷。今年3月在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剛剛組建的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是擔負著現代化武器裝備科研生産任務的軍工行業的管理中樞。在內設機構還沒有設立、多數幹部的職務尚未明確的情況下,國防科工局的幹部是在用自覺行動去迎接考驗、填寫答卷的。因為在他們心中,國家的利益高於一切。

    5月12日15時40分,國防科工局總值班室接到緊急來電:四川廣元地區受地震影響,某軍工廠有起火點,情況緊急,特請上級機關給予指導和幫助!

    得知此情,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求發對照剛剛獲悉的震中所在地和實際震級,敏銳地意識到,這次地震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在川的企業損失情況如何?職工有沒有遇險?他們需要怎樣的救援?災後重建如何著手?……一系列問題立刻縈繞在他的腦海。

    瞬間發生的災情,考驗著局黨組領導班子的執政能力和應急能力。面對突發的嚴重災情,國防科工局黨組第一時間決定:立即啟動“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和“國家專項應急預案”。“自然災害應急預案”即刻進入響應狀態,“國家專項應急預案”進入待命狀態,雙線並行,確保萬無一失。

    20分鐘後,陳求發對軍工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做出第一次部署。他要求各單位,要強化應急值班工作制度,確保24小時通信暢通;要緊急啟動實施相關應急預案;儘快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受災地區國防科工委(辦)、各軍工集團公司積極組織所在地區及所屬軍工企事業單位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局機關各部門要積極採取措施,摸清軍工企事業單位受災情況。

    1小時後,國防科工局第一份指導抗震救災工作的緊急通知正式簽發。

    12日當晚,總值班室的電燈徹夜通明。來自地震災區軍工單位的災情報告一個接著一個的傳來,胡亞楓、王毅韌、金鑫、吳志堅等人分頭忙碌,有的趕赴國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參加緊急召開的會議;有的負責匯總信息上報中央和局黨組。按照局黨組要求,當晚他們著手起草了國防科工局抗震救災領導組織機構設置和軍工、民爆單位受災救援準備工作方案的初稿……

    13日上午8時30分,局黨組緊急召開抗震救災專題辦公會,正式成立由陳求發為組長,孫來燕、虞列貴為副組長的國防科技工業抗震救災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分設綜合協調組、生産恢復與災後重建組、搶險救災協調組及安全保密協調組等4個小組。隨後,馬上召集機關各部門負責同志,共同研究部署抗震救災下一步具體工作。

    災情十萬火急,抗災如同作戰。局黨組果斷決定:立即派出由局領導分頭帶隊的3支抗震救災指導協調組,相繼趕赴重點受災地區和單位,了解災情,解決問題,實地指導軍工企事業單位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

    14日傍晚,國防科工局副局長虞列貴帶領的第一指導組趕到受災單位。顧不上吃飯,指導組就和一線的同志們共同研究制定某重點設施穩定安全的工作方案,商討急需解決的問題。當晚,指導組立即協調調運4台柴油發電機等大型設備、10000平方米防水帆布運送到現場,又連夜起草向北京的彙報材料,直到淩晨4時。

    第二天一早,虞列貴又帶領指導組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深入到實驗室現場考察災情,望著眼前受損的設備、傾斜的廠房,摔在地上的計算機……指導組考慮的是企業如何儘快啟動應急恢復重建措施,抓緊修復毀損廠房,確保不發生次生災害。企業領導與指導組奔波了一天后,感慨地對指導組説:“地震後,你們是第一批深入到我們實驗現場考察災情並給予指導的上級機關領導,如此紮實的工作作風,令我們深感欽佩。”

    5月18日一早,由黃強同志帶隊的第二支指導協調組直奔四川。短短幾天時間,指導組先後深入到災區多家軍工單位。每到一地,指導組都深入受損的廠區和生活區,查看廠房設施、了解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考察災情時,看到一家受災企業因缺少工程設備而無法進入廢墟現場進一步組織救援,黃強當即聯絡相關單位,從重慶調來一部25米的高空作業車協助救災。連續幾天奔走災區,探訪災情,指導組的同志們常常因災情如此嚴重而感到傷痛,但是令人欣慰的是,在這次災難中,由原國防科工委投資的技改項目廠房,頑強地經受住地震考驗,完好地矗立在廢墟之中,現在已經成了受災職工的臨時安置點,為躲避余震侵襲的職工擎起一片安全的天地,成為避震的港灣。

    5月22日,局黨組派出的第三個指導協調組在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孫來燕的率領下出發了。為了不給災區政府和企業增加負擔,孫來燕要求隨行人員自備帳篷、藥品和應急食品。4天的時間裏,第三指導組馬不停蹄地走訪了5個受災地區,包括航天、電子、民爆等行業在內的10余家受災單位。

    指導組在川行程的最後一天,孫來燕來到中核建設集團二四建築公司查看災情。走到家屬區,看到還有不少職工因缺少帳篷露宿街頭,而連日不斷的陰雨,已經讓不少老人和孩子出現生病的跡象,孫來燕心頭泛起一陣痛楚。現場立即指示四川工辦,聯絡調集各種資源,為企業求援緊缺的救災帳篷。臨行前,孫來燕將指導組自備的7頂帳篷和藥品、食品,全部留給了更為需要的災區職工。登機前,孫來燕接到電話,為二四公司調集的100頂救災帳篷已經落實。此時,孫來燕牽掛的心才踏實了許多……

    在赴四川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的軍工隊伍中,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集團公司領導,也有普普通通的機關幹部,每一個人都是以默默無聞的實際行動,為災區人民盡一份心、出一份力。

    國防科工局劉東奎司長牽掛災區的協作配套企業,在短短十余天內兩次趕赴災區察看企業受損情況,研究災後重建方案。在調研的基礎上,及時批復了受災企業研製保障條件項目,此舉為加快企業災後恢復生産重建的步伐提供了最實際、最有力的支持。

    國防科工局幹部宋功保是四川綿陽人,5月14日清晨,他接到任務,被派往綿陽受災現場。路上,領導安排他先回家探望一下再趕赴工作現場,宋功保説:“現場搶險要緊,時間不等人,我跟您一起行動!”宋功保在地震災區堅守了12個日日夜夜,他先後參加了局黨組派出的3個調研組的工作,認真履行職責,做了大量細緻入微的調研工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科技優勢 戰災凸顯

    ——國防科工局黨組充分發揮軍工科技優勢,統籌協調,動員和組織科技裝備,啟動專家支持機制,全方位滿足救災需要

    有人比喻,這次抗震救災如同打一場現代化的戰爭。現代化的戰爭與傳統意義上的戰爭最大的區別就是現代高科技的凸顯。當地震發生、道路被毀、通信中斷、生命呼救時,高科技顯示了它的強大抗災力量。國防科技工業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在這個行業裏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擁有先進的現代化裝備,具有明顯的科技優勢。在國家抗震救災的關鍵時刻,國防科工局發揮組織協調作用,使軍工單位依靠自身高技術優勢,實現陸、空、天的立體救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災後第一時間,國家航天局緊急啟動“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向歐、美、加、日等航天機構提出衛星數據觀測申請,及時獲取災區的衛星觀測數據,提供相關部門使用。

    災後第一時間,國防科工局向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報送了包含各類救援車輛、應急通信和生命探測設備等三大類16項應急裝備在內的《抗震救災應急裝備及産品清單》,供指揮部隨時調用。

    天上,15顆衛星服務災區。“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源”系列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系列衛星,“北京一號”小衛星,夜以繼日地為抗震救災提供災情數據。

    空中,成百上千架次的“神鷹”把救援的生命線延伸得更遠。地震災區道路完全阻斷,國防科工局緊急協調我國自行研製的運輸機、直升機、通用飛機、無人機等各類航空裝備,緊急投入到搜救、航測遙感、突擊運輸和防疫作業等工作中,為快速救援提供了有力保障。

    陸地,全方位保障搶險指揮順利進行。跟隨溫家寶總理在四川現場調度指揮的應急移動衛星通信車,第一時間傳遞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部署;搶救生命的野外急救車、噴灑藥液的衛生防疫車、應急發電機組……許多科技含量高、性能優越的新型應急裝備和保障設施,在抗震救災的危急時刻,成為指揮救援隊伍可靠的助手。

    動員專家力量,解決抗震救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這是國防科工局黨組在組織部署救災工作戰略方案中提出的重要措施。及時啟動專家支持機制,為抗震救災專項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受地震影響,災區軍工科研生産單位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失。5月22日下午,四川急告:綿竹市武都鎮四方村一個民爆倉庫中儲存的28噸炸藥即將處於無人值守狀態,稍有不慎極易引起嚴重事故!情況緊急,國防科工局黨組要求採取緊急措施,確保險情轉危為安。即日,國防科工局專家保障機制啟動,專家組通過詳細了解當地地形地貌、獲取材料等實際情況,對銷毀方案進行會商,最終確定了化學溶解法的銷毀方案。在國防科工局專家工作小組的現場指導下,5月29日,28噸炸藥終於全部安全銷毀,安全隱患徹底得以消除。

    無論是利用國際間合作框架主動協調科技資源,還是現代化國防裝備在抗震救災戰場上的突出表現;無論是啟用專家機制解決搶險難題,還是邀請科技專家為災後重建出謀劃策,國防科技工業在這場震顫中國的救災歷程中,書寫了值得讚頌的一頁。

    恢復重建 再謀發展

    ——國防科工局黨組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做好恢復生産和災後重建工作,全力確保軍工科研生産能力,完成軍工生産任務 

    戰鬥正未有窮期。這次特大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使災後重建和恢復生産的任務十分艱巨。要把毀損的廠房、儀器、設備恢復到正常生産狀態,完成軍工生産任務,保障軍工科研生産能力,並使國防科技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這是對全行業的嚴峻考驗,也是對行業管理機構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

    面臨嚴峻考驗的國防科工局黨組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責任意識,黨組始終把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擺在重要位置。震後第一時間成立了“生産恢復與災後重建小組”,立即啟動災後重建工作,全面指揮協調受損單位的災後重建工作。

    5月14日,國防科工局印發了《關於做好軍工單位地震災後重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關軍工集團在搶險救災的同時,儘快主動啟動災後重建工作。

    5月16~18日,又連續印發了《關於開展軍工單位地震災害損失情況調查工作的通知》、《關於深入開展軍工抗震救災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軍工集團確保軍工設施安全,儘快著手開展災害評估工作,上報的災害損失數據,要及時更新,加強對數據的分析,為開展災害評估和制定恢復重建政策提供支撐。

    從5月20日起,陳求發、孫來燕、虞列貴等局領導抓緊與中航第一集團、航天科技集團、電子科技集團等軍工集團公司,深入了解抗震救災工作情況,與集團公司領導一起研究災後恢復生産及重建工作。

    5月21~24日,虞列貴連續主持召開多次恢復生産與災後重建工作組會議,聽取調研小組工作進展和受災單位情況彙報,研究部署局機關開展恢復重建工作。同期印發的《關於開展軍工單位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逐戶、分類研究提出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方案,前面啟動生産恢復工作。

    局黨組要求,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要堅持“統籌安排、軍工優先、關注重點、先易後難”的原則。要考慮長遠規劃與眼前利益相結合;要在安排好受災職工住房和基本生活的基礎上,優先恢復軍品科研生産重要設施和重要生産線,保障軍品生産任務的完成;要對受災情況分類,逐戶、分別研究提出恢復和重建方案。

    國防科工局積極與財政部等有關部門溝通協調,研究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補助方案,切實推進恢復和重建工作。

    為使地震災區的軍工企事業單位儘快恢復生産與災後重建,按照局黨組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制的要求,緊急成立了8個工作小組由機關司局主要領導帶隊,相關地方國防科工委(辦)和軍工集團公司的同志參加的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小組,于5月24日起同步開展工作,迅速深入到基層單位,調查摸底,協助受災單位研究提出恢復和重建方案。

    6月1~3日,陳求發赴四川實地考察了部分在川企業受災情況。陳求發強調,軍工單位災後恢復和重建工作時間緊,任務重。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到以人為本,科學規劃,週密論證,體現實效。力爭做到軍工産業結構在恢復中優化,生産能力在恢復中增強,經濟效益在恢復中提高。

    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深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國防科工局一手抓抗震救災,恢復生産和災後重建,一手抓武器裝備研製生産與核心能力建設。局黨組認為,抓好抗震救災,有利於儘快恢復災區生産,重建家園;抓好武器裝備研製生産與核心能力建設,就能為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提供堅實的經濟支持,這本身就是對災區最有力的支援。只有堅持“兩手抓”,軍工行業才能在又好又快的發展軌道上勝利前行。

    面對災難,身處災區的軍工單位各級領導幹部處亂不驚,反應迅速,決策果斷,不顧個人安危,第一時間組織開展自救,力求將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在關鍵時刻不愧是人民信得過的公僕!

    面對災難,受災單位職工沒有被特大地震災害嚇倒,不沮喪、不灰心,頑強勇敢地挺起不屈的脊梁,不愧是一支經得起考驗的軍工隊伍!

    面對災難,全體軍工人想的是國家利益,想的是儘快恢復生産,努力完成科研生産任務,他們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詮釋了“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錚錚誓言!

    目前,這場戰鬥還沒有結束,但是,我們有理由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國防科技工業系統一定能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迎來行業進一步發展的燦爛美好的明天。(許玲) 

 
 
 相關鏈結
· 國防科工局再次部署軍工系統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
· 國防科工局召開在四川部分軍工企事業單位座談會
· 國防科工局印發震後重建安全評估與檢測標準彙編
· 國防科工局公佈震區國防計量能力恢復工作電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