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至23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到河源市進行專題調研。汪洋強調,河源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乘勢而上,率先崛起,努力在全省山區探索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路,爭當全省山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調研期間,汪洋和省委常委、秘書長肖志恒,省政協副主席溫思美以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在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市長劉小華的陪同下,重點了解河源市推進“雙轉移”工作情況。
23日,汪洋連續考察了深圳鹽田(東源)産業轉移園、深圳福田(和平)産業轉移園、中山河源産業轉移園等,這些園區都在緊張施工建廠房,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招商引資步伐,掀起新一輪承接産業轉移的高潮。
深圳福田(和平)産業轉移園重點打造鐘錶産業集聚基地,首期規劃佔地25萬平方米,落戶企業23家,元美精密五金有限公司就是從深圳轉移過來的,主要生産鐘錶針及五金配件。
“轉移到了山區,感覺怎麼樣?”汪洋問。
“雖然運輸成本提高了點,但製造成本大幅下降,很划算!”企業總經理吳朝東回答。
“和平的鐘聲將響徹世界!”深港鐘錶商會主席張威明告訴汪洋,他正在發動200多家包括瑞士、日本等國的鐘錶廠家到和平投資設廠。目前,和平已成立鐘錶研發中心、培訓中心等機構,省級鐘錶檢測中心也將設在和平,這裡將成為“鐘錶之都”。
“有了集聚效應,有了規模生産,交易和生産成本就能不斷下降,産業就更有競爭力!”考察中,汪洋反復強調,産業轉移園區要做好規劃建設,提高産業集聚度,不斷優化産業配套,並引導企業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
調研期間,汪洋還深入和平縣中和村,了解山區農民生産生活情況及農房改造情況。
23日下午,汪洋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河源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彙報。
汪洋充分肯定了河源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績,認為河源從自身實際出發,找準定位,明確方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發展環境有較大改善,社會事業全面推進,初步形成了推進科學發展的思路。
汪洋強調,當前河源發展正處於爬坡上坎、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既面臨重大機遇,又面臨嚴峻考驗。從全省看,河源經濟總量較小,産業發展水平不高,縣域經濟薄弱,生態環保壓力增大,農村貧困人口較多,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的差距還比較大,欠發達的落後面貌還沒有根本改變。河源要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汪洋強調,河源乘勢而上,首先,要乘多年快速發展形成的氣勢。近幾年河源的快速發展,充分證明山區完全可以在保持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實現又好又快發展,也正是這種發展氣勢,有效地突破山區幹部群眾發展的心理約束和思維定勢,形成了良好的精神狀態。其次,要乘産業轉移的大勢。去年以來,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越來越多的珠三角企業下決心進行産業轉移。産業轉移正是大勢所趨,誰抓了這個機會,誰的發展就能再上新臺階。再次,要乘科學發展的聲勢。我省在開展解放思想學習討論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良好聲勢,進一步優化了科學發展的環境,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各級黨委、政府,開始重新考慮新的發展模式,這也有利於山區更好地承接珠三角産業轉移。乘勢而上、率先崛起,河源不是再走傳統的以犧牲資源、環境和老百姓健康為代價的發展老路,而是要探索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新路,真正成為全省山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排頭兵。
汪洋強調,乘勢而上、率先崛起,必須堅持發展與保護並重。一要始終堅持發展以人為本。如果經濟發展速度上去了,人的生活質量反而下降,幸福感反而減少,這樣的發展不值得提倡。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汲取“先發展後治理”的教訓,破除傳統工業化的迷信,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三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河源作為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飲用水水源地,要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上項目搞建設的生態要求要比其他地區更嚴一些,這是全局利益的要求。
汪洋強調,乘勢而上、率先崛起,必須在體制上帶頭改革創新。體制改革創新是成本最小、動力最大、效率最好的促進發展的有效手段。當前體制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不僅要突破觀念的束縛,還要突破利益格局的掣肘,這就需要有膽有識,銳意創新。
汪洋強調,乘勢而上、率先崛起,必須不斷提高山區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農民群眾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如果能改善公共服務,讓他們在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享受到大體與城市相當的公共服務,也就縮小了生活差距。省委、省政府將逐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並探索建立對水源地的生態補償機制,幫助欠發達地區的老百姓提高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務水平。要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扶貧開發方式,特別是針對山區群眾危房和泥磚茅草房比較多、抵禦自然災害能力比較弱等情況,加大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力度,改善山區群眾生産生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