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國民經濟之命脈。千里隴原,卻偏偏乾旱缺水。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甘肅省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甘肅向前奔跑的一大主要制約因素。
不僅缺水,水資源配置也不盡合理,利用效率低下。
面對水資源日益短缺的形勢,今年以來,甘肅省從提高每一滴水的用水效率出發,在用盡可能少的水資源消耗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時,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從加強梯田等農田水利建設入手,助推農業增長方式轉變
在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農業現代化,從而擺脫甘肅省嚴酷乾旱的自然條件,從根本上改變靠天吃飯的農業狀況?
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農田水利是農業發展的基礎,是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之基礎。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入手破題,便抓住了現代農業建設的根本,抓住了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
這兩年,在甘肅省中東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這一旱作農業的新技術備受廣大農民歡迎。
很多人可能沒注意到,這一旱作農業新技術之所以能“遍地開花”,梯田建設正是其背後默默的功臣。
環縣洪德鄉趙洼村村民趙睿今年種了12畝全膜玉米。能種這麼多全膜玉米,他説,全靠去年將山地修成了梯田。
甘肅省水土流失嚴重。包括環縣在內的中東部旱作農業區大多如此,平時,大多數地旱得要死,汛期一來,水土流失卻嚴重了。環縣正是黃河中上遊多沙粗沙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
以前,趙睿家的地大多是山坡地。“一下雨,就怕地裏的土流走了,肥衝跑了,還談啥收成。”
修成梯田就好了。前些年,也年年修梯田,歲歲搞治理。可靠人工修,費好大的勁,一年也修不了幾塊。這幾年有機械修梯田了,但投入成本太高。
如果不推進梯田等水利建設,農業生産就無法提高效益。去年,省委、省政府決定啟動實施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計劃通過4年的努力,全省新增梯田500萬畝。
在政府的幫助下,在趙睿和其他村民急切的努力下,環縣昔日的“三跑田”變成了一層層梯田。層層的梯田不但攔住了泥沙,帶來了生態效益,也催生出了經濟效益,成了發展特色産業的平臺。
金秋時節,站在通渭縣馬營鎮長川村的小山頭上,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層層梯田如一組綠色的五線譜,延伸至白雲深處。山溝裏、荒坡上,到處綠意盎然。
借著梯田,乾旱的通渭探索出“梯田+水窖+大棚+科技”的旱作農業發展路子,有效提高了農業的綜合效益。當地幹部説,地修平了,地膜馬鈴薯、玉米種上了,農民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多,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層層疊疊的梯田像起伏的波浪不斷向四週擴散的同時,一個問題還引起了甘肅省水利工作者的注意,雖然近年來甘肅省農田水利建設有了長足發展,但欠賬太多、設施薄弱的狀況仍未根本改變,許多灌區農田水利設施失修率高,灌溉浪費嚴重,灌溉水利用系數低,與大幅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的要求不相適應。
為此,甘肅省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投入鉅資,啟動了大、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及4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21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極大地提高了灌區灌溉條件,促進了當地農業産業的發展。
秦安蘋果品質上乘,可王尹鄉姚溝村村民姚進財對記者説,“以前想種果樹,就害怕春季天旱了,拉水的成本高,果子一沒水,就長不好賣不上價錢了。”
現在借著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項目,今年秦安縣建起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當地果農再不為澆樹發愁了。姚進財種了5畝蘋果,令他高興的是,以前田邊的土渠也襯砌了,澆地的水不跑冒滴漏,他的水費還降了。
借著一系列農田水利工程為隴原大地“疏經通絡”,甘肅省“弱質”農業的身子骨由弱變強。目前,全省各類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143.84億立方米,比2005年凈增4.72億立方米。與此同時,灌區水資源利用效率也極大提高了。
以水權制引領節水型社會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水資源節約與保護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當前在我省,水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還不相適應,一些地方過度開發、粗放利用的用水模式尚未根本改變,引發一系列生態與環境問題,成為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瓶頸。”省水利廳廳長康國璽説。
將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今年7月1日,《甘肅省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辦法》正式施行。辦法根據水資源用途,分別規定了工業、農業和城鎮生活用水水資源費,還根據不同地區的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了不同的水資源費徵收標準。
明晰水權成了甘肅省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突破口。水權像一個無形的“緊箍咒”,糾正人們無限制用水的陋習,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高臺縣三清渠灌區的南華鎮墩仁村村民王國志對記者説:“現在我們種莊稼,不光考慮掙錢,還看是不是省水。”
相比起前些年地裏種的大田玉米,王國志的地裏如今的種植物結構,調整成了制種玉米和棉花。在他看來,不但作物效益提高了,而且澆水的輪次少多了。
讓王國志能對水如此重視,正是因為在張掖,農民有了自己的水權。王國志説,有了水權,水就是自己的,農民們知道節約的水就是收入,對水的浪費實際上就是對自己財富的揮霍。
也正是通過深化水權改革,石羊河流域的農民如今再也不能隨心所欲用水了,水票制供水和用水戶刷卡取水,使關井壓田成了他們義無反顧的選擇。
關井壓田後,收入咋辦?根本的出路在於節水。當地人開始以水調整傳統經濟結構,將日光溫室産業打造成新的支柱産業。把種草養畜變成了致富新路子,一種節水高效的新型生態型經濟日益凸現。
有了水權的實施,敦煌人也開始打心眼裏心疼水,他們巧動腦筋,將科學節水應用到農業生産中。眼下,走進莫高鎮的敦煌市萬畝高效節水灌溉示範園,3000多畝葡萄、大棗享受的是微灌,1000多畝溫室瓜菜和棉花則打起了“點滴”。園區內每畝農田年用水量只有330立方米左右,不到大田作物的二分之一,而且年收入都在1.8萬元以上,是種植小麥收入的20倍。
通過多種節水措施,目前,甘肅省農業用水實現了負增長,萬元GDP用水量也控制在450立方米以內。全省累計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193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年節約水量4.7億立方米,單方水效益達到1.31公斤,年增産5.52億元。
節水理念也讓全省工業受益匪淺。現在,全省鋼鐵、冶煉、石化、煤電行業的11家重點企業,水耗大幅下降,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推行節水型社會建設,成了水利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他們的積極爭取下,今年,慶陽市繼張掖、敦煌、武威之後,被水利部列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縣市之一。省水利廳還選擇了全省43個縣區,推進省級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以合理配置地表水為基礎,以限制開采地下水為關鍵,以農業節水為重點,發展高效節水農業,配套高新節水技術,鼓勵發展低耗水型工業,在各地緊鑼密鼓地運行起來。
但水利建設者明白,甘肅省水資源的利用方式仍然整體粗放,用水效率不高,節水潛力巨大。省水利廳廳長康國璽説,“要使節水成為用水戶的內在要求,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節水型社會建設仍然任重道遠。”(宋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