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賢部長在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
周生賢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各位來賓,同志們: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環境保護部對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是我國第一個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主要關注方向的社會團體。研促會的成立,順應了現實需要,必將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發揮積極作用。剛才,春雲同志作了重要講話,從生態文明研促會成立的重大意義、職責定位和目標任務,以及如何開展工作等方面講了很好的意見,提出了明確要求。過一會,宗興副主席還要作重要講話。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
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久前,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明確提出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及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標誌著環境保護真正進入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幹線、主戰場和大舞臺,成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新局面的重要抓手,為從國家宏觀戰略層面和再生産全過程切入統籌解決環境問題創造了良好條件。這對於推動實現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文明共贏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嚴峻現實而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反映了我國對環境與發展問題的清醒認識和自覺行動,也是對我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有益探索和積極貢獻。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涵蓋先進的生態倫理觀念、發達的生態經濟、完善的生態制度、可靠的生態安全、良好的生態環境。它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又是現實的目標;既是生動的實踐,又是長期的過程。
人與自然相和諧是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是人類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依賴於自然,同時文明的進步也影響著自然的結構、功能和演化。傳統工業文明導致人與自然關係的對立,而生態文明建設則首先要重構人與自然的和諧。這種和諧不是回歸農業文明的和諧,而是在繼承和發展人類現有成果的基礎上,達到自覺的、長期的、更高水平的和諧。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要正確處理好發展和環境之間的關係。發展是第一要務,環境是重要支撐。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環境問題究其本質,是經濟結構、生産方式、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問題。正確的經濟政策就是正確的環境政策,正確的環境政策也是正確的經濟政策。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必然是“緣木求魚”,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勢必是“竭澤而漁”。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壓力前所未有,環境保護的壓力也前所未有。只有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係,科學把握兩者之間的“度”,遵循環境與發展規律,做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相融合,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生態文明貴在創新,重在堅持,成在持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理念、行動、過程和效果的有機統一體,其中,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環保優先理念,是前提。採取一切有利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舉措,抓緊行動起來,是關鍵。生態文明是長期艱巨的建設過程,堅持不懈地加以推進,是基礎。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效果的最優化和可持續,是目的。
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對建設生態文明的認識更加深化。第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破解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我國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取得積極成效,但總體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發達國家兩百多年工業化進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現階段集中凸顯。搞好污染預防、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才能有效破解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第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需要。環境保護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保障、促進和優化作用,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第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經濟發展決定生活水平,環境保護決定生存條件。環境保護直接關係人民生活質量,關係群眾身體健康,關係社會和諧穩定。我們必須秉持環保為民的理念,努力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第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搶佔競爭制高點的優先選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使得世界經濟正處於新一輪優化重組、創新發展的前夜,綠色發展、循環經濟日益成為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才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主動。
作為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按照一般推理,生態文明應在發達國家興起,因為生態危機的發生和危害首先在那裏體現。但是,建設生態文明構想卻沒在那裏誕生,建設生態文明實踐沒在那裏展開。原因在於:一是經典的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強大物質基礎、技術和資金優勢,使本國的生態危機得到緩解;二是工業文明具有一定的修正錯誤的能力,但難以自發地轉向生態文明,工業文明巨大的利益誘導著前進的方向;三是西方發達國家向不發達國家和地區轉移生態成本,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四是西方發達國家形成不可持續的低儲蓄、高消費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社會總體上已經難以重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
我國已經具備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時機和條件。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積累了巨大的物質財富。但與此同時,我國已經凸顯自然資源的加速耗竭和環境急劇惡化的多重困境,長此以往,經濟發展難以持續,能源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將不堪重負。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的歷史階段,隨著經濟總量不斷擴大和人口繼續增加,污染物産生量還會增多,即使採取各種末端治理的措施,仍然難以避免環境嚴重惡化的趨勢。
我們正面臨著新的抉擇,是延續過去的思路繼續往前走,抑或是尋求一條新的道路,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係,促使人與自然關係從對立衝突轉向和諧相處。伴隨這一進程,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實現綠色轉型,文明形態也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途徑是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李克強副總理多次強調,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根本措施,要抓緊研究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指標體系和考核辦法。保護環境就是化解人與自然之間不和諧的因素,改善環境就是不斷提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水平。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根本要求就是加強環境保護。必須緊緊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和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新要求,探索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代價小”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效益好”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統籌,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排放低”就是堅持污染預防與環境治理相結合,用適當的環境治理成本,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可持續”就是堅持環境保護與長遠發展相融合,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斷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崇高事業。“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全社會廣泛參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動力和可靠保障。要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體現到國民經濟體系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組織體系的各個方面,逐步滲透到廣大群眾的日常生産生活的各個環節,大力宣傳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讓綠色消費、適度消費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進一步營造建設生態文明的良好社會氛圍。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之時,就是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之日。
研促會實行“一會”(理事會)、“三委”(研究指導、專家諮詢和創建促進專門委員會)、“總顧問和顧問”的領導體制,薈萃了一大批有識之士和精英人才。這個團體中,有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黨和國家老領導,有德高望重的離退休老同志,有擔任重要職務的省部級以上領導幹部,有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很高聲譽的兩院院士,還有正當壯年、奮發有為的著名專家學者和司局級領導幹部,是一個領導經驗豐富、學術造詣高深、實踐推動強勁的社團組織。研促會的成立,為深化對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全面深入推廣生態文明理念,提供了堅實載體,預示著生態文明建設的美好前景。希望研促會努力打造智力平臺,組織知名專家學者搶佔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高地;積極架構公共橋梁,宣傳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高度重視長遠謀劃,早日建成基礎強形象好可持續的一流學術團體。
在此,我代表環境保護部表個態,環境保護部將全力推動研促會各項工作儘快走上正軌,盡心做好各項服務工作。我本人也願意甘當“義工”,做好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的後勤部長,為大家做好服務。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