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産業如何興
——訪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朱李鳴
物聯網産業的異軍突起,雲計算的開始運用,傳統企業紛紛轉戰新能源……浙江已經掀起一輪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熱潮。為更好地引導浙江傳統製造業向戰略性新興産業轉型升級,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省委、省政府近日出臺了引導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26條實施意見。
浙江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背後動因是什麼?“新政”又將如何引導戰略性新興産業的跨越式發展?為此,記者專訪了省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所所長、省規劃研究院副總經濟師朱李鳴。
記者:對省委、省政府此次出臺《實施意見》的背景,該如何理解?
朱李鳴: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産業。其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等特性,正符合浙江作為資源小省、製造大省亟待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是提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要求。
國際金融危機也加深了我們認識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大意義,同時強化了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緊迫性。
自國家2009年9月提出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先後多次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生物、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海洋新興、新能源汽車、核電關聯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規劃。去年10月,國務院作出《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我省的《實施意見》的起草工作也隨即開展。
記者:浙江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特點如何,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朱李鳴:近年來,我省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已培育了一批企業,建設了一批技術創新平臺,創建了若干個産業基地,在一些重點領域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優勢,具備了較好的産業基礎。如浙江大功率風力發電整機研發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純電動汽車、生物疫苗和檢測、有機硅材料等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物聯網、雲計算等産業的發展也均位居全國前列,還涌現出像海康威視這樣的細分領域領軍企業。此外,以阿裏巴巴為代表的浙江電子商務發展也成為該領域全國商業模式的創新楷模。
但從整體來看,我們還面臨著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産業基地建設進展不快,應用市場開發力度不夠大,支持創業創新的投融資和財稅政策、體制不完善,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重點不突出等問題。這些都有待“十二五”期間有所突破。
記者:針對現有産業特點,此次《實施意見》與以往相比最突出的特點是哪些?
朱李鳴:新舉措包括科技創新、市場培育、財稅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土地和環境資源保障、體制機制創新等多層面。如果從企業當前發展最急需的要素角度去審視,資金和土地政策是最大的亮點所在。
資金支持方面,在整合相關部門用於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資金的基礎上,省財政預算安排一部分資金,設立5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專項資金。希望這部分資金能夠有效激發企業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從前期調研摸底的情況來看,相比資金需求,土地要素的需求更為迫切。因此,意見特別規定了各地應優先保障戰略性新興産業用地。並提出,在産業集聚區開發建設中,確保新增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用地佔全部新增産業用地的50%以上。
另一個舉措亮點是各市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分別確定了重點發展領域。如杭州市重點培育和發展生物、物聯網、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寧波市重點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海洋新興等産業;溫州市重點培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産業,這樣既重點突出,又避免了相互間的過度競爭。
同時,意見中明確提及的政府培育市場也是以往不曾有過的新舉措。
記者:目前國內戰略性新興産業普遍存在高端産業“低端化”的現象,浙江如何避免?
朱李鳴:我省民營經濟發達、浙商嗅覺敏銳,但也存在著急功近利、注重短期效應的缺點。多數企業沒有耐心去技術研發,導致研發投入普遍偏低。我們調研發現,有些企業的研發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值遠低於國內平均水平,這樣的氛圍不利於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長效發展。
“十二五”期間,激勵戰略性新興企業增強自主研發能力和增加投入比重,建立一套戰略性新興産業長效發展機制,需要政府部門與産學研各界共同努力,持之以恒。(記者 夏芬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