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解讀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2年03月09日 20時27分   來源:文化部網站

    2月28日,文化部正式向社會發佈了《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産業倍增計劃》(以下簡稱《倍增計劃》)。《倍增計劃》緊扣十七屆六中全會關於文化産業發展的最新精神和文化産業發展新趨勢,明確了“十二五”時期文化系統文化産業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行業和保障措施,擬實現“十二五”時期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增加值至少翻一番的目標。因此,這一規劃的制定出臺對“十二五”期間文化系統文化産業發展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倍增不是文化産業“大躍進”

    根據《倍增計劃》,“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産業增加值年平均現價增長速度要高於20%,2015年的文化産業增加值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從而實現倍增的奮鬥目標。然而,目前我國文化産業發展水平還不高,活力和創造力還不強,區域佈局不盡合理,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離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要求還有不小的距離,這一具體目標是如何得出的?確定這一目標的依據來自哪?

    文化部文化産業司司長劉玉珠表示:“倍增目標的提出,不是一種文化産業的‘大躍進’,也不是主管部門拍著腦袋就提出了這個目標。”據劉玉珠介紹,在《倍增計劃》的編制過程中,文化部前期進行了兩年多的調研,這個調研隊伍不僅包括文化主管部門本身,還委託了由國內知名學者組成的專業研究機構進行調研。“各種數據的採集都力爭是最權威的,除了借助國家統計局從2004年到2010年的文化産業統計數據作為第一基數,還對那些國家統計當中沒有明確數據,比如工藝美術行業等,文化部專門和有關行業協會就工藝美術行業最近6到8年的發展情況和速度以及在文化産業中的比重進行了大量論證得出來的。通過這樣的數據蒐集整理,再經由文化部反復論證、比較,最終提出了這個目標。”

    對於在”十二五“期間實現文化産業增加值倍增的目標,劉玉珠表示,這首先是由強大的市場需求決定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實現了全面進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産品的需求越來越強,保持著比較旺盛的發展勢頭。”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可以看出,從2004年到2008年,文化産業增加值平均保持在23.3%的年增速;從2008年到2010年,基本保持在24.2%。“而我們這個五年規劃制定的目標是平均現價增長速度高於20%,也就是説其實是低於我們從2004年到2010年的發展速度,這也是我們有信心實現倍增目標的一個方面。”

    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後,各級黨委和政府對發展文化産業的重要性和認識更加自覺,都把文化産業作為當地文化發展和社會經濟進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劉玉珠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是文化産業和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這個基礎上,對文化産業的投入、政策措施、市場環境以及對文化産業項目的設計,將會比之前有更大更快的投入和速度,而不會比2004年到2010年的力度弱。”

    既有定量目標,也有定性目標

    不管是《倍增計劃》中圍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主題和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定位提出的未來文化産業發展十大任務,還是以構建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科技含量高、競爭力強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為出發點重點扶持的11個行業門類,都體現了《倍增計劃》編制者既要力爭定量目標的實現,也十分重視對於定性目標的追求。

    “實現倍增只是一個定量指標,那麼倍增的目的是什麼呢?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解決好最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精神文化産品的實際需求。同時,包括推動文化産品和服務的原創能力、解決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都是我們倍增計劃的目標,而不是説我們僅僅就是為了完成從2010年的4000多億元到2015年實現了倍增後9000億元的定量目標。”劉玉珠表示。

    為了實現文化産業的跨越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一長遠的定性目標,劉玉珠表示,《倍增計劃》並不局限于“十二五”時期,而是放眼更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十二五”時期的努力,為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這一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所以我們力求在編制中做到5年與10年、當前與長遠相結合。”而在這個打基礎的過程中,《倍增計劃》中關於市場主體的培育和文化産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

    為了提高文化産業的生産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倍增計劃》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方面,提出了骨幹文化企業和中小文化企業“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具體措施。對此,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認為:“文化産業的發展需要有一個良性的生態,這樣一個生態不能光靠文化航母,還必須要有大大小小的舢板才能構成良性的文化産業生態。”

    此外,關於強化人才支撐也是《倍增計劃》中各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創辦中國文化産業研究院的計劃,更是對業內呼籲已久的加強文化産業人才培訓教育的回應。

    産業政策仍需完善, 市場環境也待改善

    雖然文化産業倍增的目標已經確定,各項詳細的措施規劃也編制發佈,但是,劉玉珠也提醒説,“除了國內目前文化産業的總量依然偏小,結構也不盡合理,特別是在骨幹文化企業、知名文化品牌培育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個整體背景下,目前文化産業發展存在的一些問題仍是我們無法忽視的,需要在未來一段時間認真對待,合理解決。”

    在劉玉珠看來,目前我國的文化産業政策體系建設尚不完善,這也是現階段最大的困難。“總體説來,中國文化産業的發展僅僅經歷了11年的時間,以前的文化發展多是事業形式,都是靠財政吃飯而不和金融、資本市場等發生聯絡。現在要變成産業了,就需要産業政策,但事業時期不可能有産業政策,現在就面臨著政策的建設問題。”

    這幾年,儘管中央國務院和中央各個部委進行了很多努力,也陸續出臺了一些大的政策,相對來説,宏觀政策比較多。但是一個比較完善的産業政策體系中,除了要有宏觀的,更要有具體可行的,而且每一個行業當中相關的重點都要有具體的政策來加以確定,這樣才能對推動整個産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劉玉珠指出,“要想建設一個完整的文化産業政策體系,沒有5到10年是做不到的,儘管現在中央及各級政府都很重視,中央各個部委對文化産業也已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並表示要大力支持文化産業的發展。但是由於文化産業政策涉及的面很廣,其體系的完善仍需要一步一步地努力,需要有一個過程。”

    此外,目前文化市場整體環境狀況也影響著文化産業的前行,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對文化産業的快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最近十幾年來,文化部對我國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投入了比較大的精力,也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尤其是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當中比較有成效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綜合執法。隨著市場健康規範的發展,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的改進,對整個文化産業的推動,對於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到文化産業當中來,都是一個重要的力量。但是應該看到,文化市場的規範,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現在的文化市場當中包括知識産權的保護、規範市場秩序、法律體系建設等問題的解決,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産業的健康發展。”劉玉珠説。

 
 
 相關鏈結
· 國家文物局與海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文化部與國開行簽署支持文化産業發展合作備忘錄
· 文化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攜手推進文化建設
· 文化部:確保如期完成文化體制改革階段性任務
· 文化部與安徽省簽署協議:加快安徽文化強省建設
· 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基層組織建設年"動員大會召開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