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斌是武漢市江夏區鄭店街東風村的村民,4年前告別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家鄉養雞。如今,養雞規模達到千隻,年收入幾萬元。他將好日子歸功於村裏的農家書屋:“上技校或培訓班學技術,學費貴、週期長。有了書屋,我隨時可以‘進修’。”
一村一間書屋,在荊楚大地壘起一座座“文化加油站”。截至7月10日,湖北省已累計落實各級專項資金近6億元,建成農家書屋29148個,超額實現全省農村村級區劃單位農家書屋全覆蓋目標任務。
農家書屋建設為民“提速”
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中央文明辦等中央八部委聯合發出通知,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
湖北省行政村數量較多,工程建設任務重,但是不等不靠,迅速啟動:當年便成立省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率先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並召開全省工作會議進行動員部署,率先將農家書屋列入財政預算,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
就在這一年,湖北省建成148個試點農家書屋。在家門口就能看到各種圖書,讓農民朋友感到驚喜。此後,各地的農家書屋不斷建成,書香飄蕩在田間地頭。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這項文化惠民工程,省政府連續4年將農家書屋工程列入為民“十件實事”。農家書屋建設被納入政府年度目標管理,納入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年度綜合考核指標體系,納入財政年度預算,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為農家書屋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堅強領導和資金保障。
按照原規劃,全省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目標擬在2015年實現。隨著工程建設進度的不斷加快,湖北省明確提出2011年基本建完、2012年攻堅掃尾。
全省農家書屋建設不斷“提速”:2008年建成4310個,2009年建成8604個,2010年建成 9258個,2011年建設6287個,2012年建完最後的541個農家書屋……湖北省提前3年,全面完成了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任務。
既富腦袋又富口袋
浠水縣洗馬鎮羊角橋村70多歲的退休教師汪新民,有句口頭禪:“富不丟豬,窮莫丟書。”他相信,書籍可以給農村、農民帶來知識和希望。
2003年,汪新民看到農村文化生活匱乏,不少村民農閒時無所事事,甚至打牌賭博,便將120冊藏書拿出來,在家裏辦起免費書屋。如今藏書已增加到近10萬冊。前來看書的村民、中小學生越來越多,遠近村莊的一些種植戶和養殖戶也來這裡學習農業知識。
全省相繼建起的農家書屋,猶如一盞盞溫暖的“小桔燈”,照亮了鄉村。
農家書屋豐富了農民朋友的文化生活,吸引他們遠離牌桌,走向書桌。各地開展讀書活動、徵文比賽、演講比賽,舉辦科技講座,為留守兒童舉行課外活動,讓讀好書、好讀書的風氣在農村蔚然成風。
農家書屋配備了通俗實用的農業科技圖書,幫助村民們既富腦袋,又富口袋。他們稱讚説,農家書屋是“不走的專家”、“不花錢的顧問”。
鄂州市鄂城區汀祖鎮桂花村十三組的養豬專業戶徐澤松是村裏農家書屋的常客,摘編有一萬多字的《養豬心得》,存欄規模從十幾頭擴大到150多頭。黃岡市英山縣孔防鄉新屋嘴村農家書屋建成後,養豬大戶鄭有良、養雞大戶張貴平、種田大戶湯金平和木耳大戶盛燕等科技致富典型都從中受益。武漢市江夏區淮山村村民施輝兵在書屋學到新知識,對魚塘進行改造,採用“魚蓮”混養技術,湘蓮和魚雙豐收,一年增加收入6萬多元。
陽新縣浮屠鎮華道村農民石民政喜悅地寫下一首詩:“農家書屋惠群眾,圖書繁多各不同。從中受益終匪淺,如今農民乘東風。”
讓“文化糧倉”充滿活力
湖北省2.9萬餘個農家書屋總投入近6億專項資金。如何建好、管好、用好這些“文化糧倉”,確保它們發揮效用,充滿活力?
湖北省在農家書屋建設工程中,不斷創新思路。省政府加大投入,除了足額落實建設資金外,還為已建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報刊;探索“省市共建”和“縣市自建”兩種建設模式;創建新的閱讀平臺,開展數字農家書屋進村入戶試點;出版物目錄評審會不僅請專家把關,也認真聆聽農民群眾的心聲,滿足他們的讀書需求;組織開展“創建模範農家書屋、爭當優秀管理員”活動,探索建立農家書屋長效運行機制。
其中,“蔡甸模式”被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各省市推介。
武漢市蔡甸區在2010年9月建成農家書屋288個,提前實現全區農家書屋全覆蓋。該區加大財政投入,通過落實報刊更新和圖書補充經費、落實工作經費、落實管理員補貼資金、落實考核獎懲,確保農家書屋建成後持續正常運行。
省新聞出版局局長張良成説,下一步將在全省推廣蔡甸區的經驗做法,建立健全以財政保障為基礎的農家書屋可持續發展機制。關鍵是落實農家書屋管理員補貼、出版物更新補充資金、書屋維護維修資金及實施工程工作經費。
他介紹,針對一些“自建”模式所建書屋所存在的圖書數量少、質量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以及部分書屋管理不規範、服務不到位,甚至“鐵將軍把門”的現象,湖北省將進行明察暗訪和整改,全面提升農家書屋工程的質量、水平,讓農家書屋真正“用得上”、“留得住”。(韓曉玲 左尚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