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極端高溫天氣肆虐我國十幾個省區市。中央氣象臺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8月8日17時,全國共有112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
“今年實在是熱得非常,熱得出奇。”這樣的感慨,不僅出自普通市民之口,連上海市氣象局資深氣候專家沈愈也連連搖頭徒喚奈何。
酷熱成災。上海今夏最高等級的高溫紅色警報,已發出6次。今後,這樣的“熱災”會不會成為一種常態?沈愈等氣候專家認為,今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強盛,而且位置偏北、偏西,再加上“超常”的穩定,這背後是相關的大氣環流異常在起作用。“像今年這樣的破紀錄的持續酷暑,需要多種因素疊加,才能最終形成。”所以,這樣的極端天氣今後會不會成為“常態”,這是不可預測的。但是從目前掌握的趨勢來看,今後年均高溫天數增多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只要可能性存在,就是一種“警報”。如果“熱災”出現的頻率上升,我們的社會應該怎麼辦?
高溫熱浪,是一個多面體,可衍生多災種,所以必須“大家都動起來”加以應對才行。上海中心氣象臺首席預報員戴建華強調,“高溫就是災害”,氣象臺的高溫警報,就是災害警報。
據了解,上海已經制訂了應對高溫天氣的應急預案,明確了氣象、發改委、經信委、教委、公安局等21個聯動部門和單位。對應于不同等級的高溫預警,都有明確的聯動措施。比如預計日最高溫達40攝氏度以上的“紅色預警”拉響後,公安部門應加強道路交通監控並及時發佈安全行駛等相關提示信息;會同安全監管、交通港口等部門加大對違反危險化學品禁運行為的查處力度;加強施工人員的高溫防範,停止非必要的戶外施工;指導、督促學校做好高溫防禦,停止戶外教學活動;食品監管部門加強對飲食業的監管,及時發佈食物中毒預警;衛生部門加強對高溫中暑的監測,做好高溫中暑等的應急救治,等等。
今年上海農業部門不僅組織菜農採取防暑降溫措施,適當調整工作時間,避開午間高溫時段,防止中暑,而且還在國內率先推出了菜農的“高溫保險”。今後,這一菜農高溫保險將成為一個常設險種。
更重要的是,面對熱浪,我們不僅要被動應對,還應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主動預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應達到一些具體指標,例如生態用水佔用率一般應低於35%,強熱島效應地區(溫差超過2℃)面積率一般不超過10%,人均濕地面積不小于3平方米等。”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教授説,理想中的生態城市,應形成人和環境的高效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