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創新機制,讓鄉村的美長長久久——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綜述之三

2019-12-07 07:4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垃圾收上來,下一步如何處理?”

“保潔員把垃圾運到地埋桶,每個桶都有編號和管理員,保證及時清運。”

日前,在山西陽曲縣黃寨鎮宋莊村,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大檢查第六檢查組認真了解有關情況。只見一輛吊桶車將地埋桶裏的垃圾進行吊裝壓縮,4分鐘後,一桶1噸重的垃圾完成裝車。據了解,陽曲縣已設置71個這樣的地埋桶式垃圾轉運點。

群眾利益無小事。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農民身邊事牽動人心。“政策如何落地”“建設資金從哪來”“管護如何可持續”,檢查組走村訪戶,著力解決突出問題,發現各地機制創新“高招”,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做細做實,農民長期受益。

盯問題、聽民聲,讓好政策落地落實

“村民家家戶戶都有兩個竹筐,這是為何?”在河南信陽平橋區明港鎮新集村,第十一檢查組成員提問。

“一個筐放可回收垃圾,另一個放可堆肥垃圾,大家已經養成了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村民肖全珍如是回答。

這兩年,村裏實施垃圾分類,從源頭上杜絕了垃圾“混裝”,減少環境污染。村幹部還告訴檢查組,“垃圾分類,能變廢為寶。”村裏的文化小廣場建設就用到了建築垃圾和碎磚爛瓦石塊;菜葉菜根、剩菜剩飯等垃圾變成了有機肥……

好政策有沒有落地?農民是不是享受到便利?檢查組堅持問題導向,開展暗訪檢查、隨機抽查和一對一訪談等多種形式,帶著線索去、跟著問題走、盯著問題改,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紮實開展。

工程怎麼幹的?“合同、施工圖紙、施工日誌等手續都很全。”在湖南省長沙縣高橋鎮白石源村村委會,工程施工負責人史有良把一摞文本資料放到了會議桌上,邊清點邊向檢查組成員介紹廁改施工情況。

據悉,長沙縣高橋鎮能源服務中心承接了鎮裏幾個村的廁改工程。“9個施工班組負責人都參加了專業培訓,掌握了三格式化糞池技術標準,施工隊持證上崗,保證工程質量。”史有良説。

針對群眾反映的“垃圾露天堆放”線索,檢查組赴東部某地農村實地核查,督促當地立即整改。當天下午,地方有關部門提交現場圖片和視頻,挖掘機進場施工,垃圾堆清運完畢。

有人管、能管好,多方合力見成效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點多面廣,離不開多方參與。檢查組了解到,不少地方積極創新機制,政府、社會、群眾形成合力,共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大山深處,誰來清運垃圾?安徽省霍山縣環衛清運工汪先奉告訴第九檢查組成員:“我們專職負責清運垃圾,每天都在村子裏跑,一天能跑個100公里。”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霍山縣實行了“互聯網+城鄉環衛一體化”PPP項目,引入社會資本組建專業公司,政府購買服務,公司聘用968名村級保潔員,覆蓋了125個行政村、10個社區的生活垃圾保潔和轉運服務。

村民既是人居環境整治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如何激發村民主體作用?第二檢查組在福建省邵武市沿山鎮三元村看到,村委會公示欄上,一張“紅黑榜”很是醒目。村幹部介紹,紅榜宣傳主動參與農村環境整治和衛生保潔的好榜樣;黑榜公開曝光亂扔垃圾、亂搭亂蓋等不文明行為。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第十三檢查組在湖南嶽陽縣新開鎮龍灣村走訪了解到,村裏過去環境臟亂差,為改變村容村貌,龍灣村成立村民理事會,每季度對全村衛生情況進行評比、排名。村幹部説:“大家你爭我趕,誰也不願落後,村裏環境煥然一新。”

管當下、管長遠,長效治理長收益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三分建、七分管”,檢查組了解到,不少地方針對重建輕管問題,積極探索可持續運行的管護運行機制。

落實管護經費。在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整潔的石頭民居與參差的古樹相映,“村莊環境變好了,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增強了。”石峽村一位村民説。檢查組了解到,北京堅持建管並重,加大相關資金投入,全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19年共安排52億元,涵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項目20余項;市區兩級每年安排管護資金約18億元,全市3000多個行政村基礎設施納入管護範圍,建立管護臺賬。

完善制度保障。第五檢查組了解到,河北為了推動廁所革命,今年6月1日起率先施行關於農村廁所改造工作的地方性法規,重點對政府職責和工作機制、改廁模式、監督管理、資金保障等方面進行了規範,提出了明確要求。

江蘇探索建立問題線索發現和處置機制,公佈舉報郵箱,暢通線索反映渠道,及時跟蹤落實整改。省裏開發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督管理平臺,以信息化手段強化跟蹤監督。

創新管護方式。第四檢查組發現,山東省不斷健全農村改廁後續管護長效機制,推進分類規範升級。對於城市近郊村,廁所糞污納入城鎮管網進行處理;發展旅遊産業的村,將廁所糞污併入污水處理設施進行集中處理;糞肥需求不大的村,通過建設單戶或多戶的分佈式、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同時,鼓勵管護方式創新,不搞“一刀切”,發揮群眾首創精神,讓一個個小工程發揮長久效益。(記者 常欽、付明麗、朱佩嫻、肖家鑫、姚雪青、申智林、鐘自煒、遊儀、王昊男、張騰揚)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