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務院常務會召開100次 運籌帷幄謀發展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08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編者按:從2003年3月18日新一屆政府組成到今年7月26日,國務院共召開了100次常務會議,研究、討論了涉及我國發展、改革、穩定和政府自身建設等方面309個重要議題,作出了許多重要決策。

    最近,人民日報記者和新華社記者就100次常務會議的有關情況採訪了國務院辦公廳和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並從推進改革發展、建設和諧社會、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角度撰寫了三篇述評,反映本屆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理念,以及實事求是、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反映本屆政府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開創我國改革發展穩定新局面所做的工作。這三篇述評從即日起陸續刊出。 

    從2003年3月18日新一屆政府組成至今,國務院共召開了100次常務會議。

    一次次會議、

一個個議題、一項項決策,反映出本屆政府的基本理念: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表現了本屆政府的工作作風: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凸顯著本屆政府的重要變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統籌規劃,著眼長遠。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注重抓好全局性、長遠性、戰略性問題

    應該管的事情一定要管好,不該管的事情堅決不管。本屆政府著力轉變政府職能,下決心從過多的具體事務中解脫,集中精力抓大事。

    國務院緊緊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在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職能時高度重視宏觀調控,加強了對關係國家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的研究。

    鐵路中長期規劃就是一個縮影。

    “八五”以來,鐵路建設發展很快,但還是不能滿足未來20年的發展需要。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鐵路還得當好“先行官”!

    2004年1月7日,國務院第3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的營業里程將達10萬公里,運輸能力可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們在幹線城市間旅行,1000公里左右範圍內能“朝發夕歸”,2000公里左右範圍內能“夕發朝至”,4000公里左右範圍內能“一日到達”。

    這樣的思路和決策不勝枚舉。

    中國已是鋼鐵生産大國:鋼産量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鋼鐵行業已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

    但中國還不是鋼鐵強國:生産力佈局不合理、産業集中度低、産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低水平生産能力過大。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鋼鐵工業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多、環境污染重:噸鋼綜合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15-20%;重點大中型企業平均噸鋼耗新水量約14噸,比世界先進水平高8噸-10噸。特別是近年來鋼鐵行業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現象愈演愈烈,亟待靠規劃合理佈局,用政策引導發展。 

    2005年4月20日,國務院第85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鋼鐵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和《鋼鐵産業發展政策》,提出了走新型鋼鐵工業發展道路的目標和措施:

    眼下,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嚴格限制新上鋼鐵項目,限制現有企業不顧條件盲目擴能,堅決抑制鋼鐵生産能力的盲目擴張,使鋼鐵工業發展轉到控制總量、調整結構的軌道上來。

    到2020年,鋼鐵工業形成比較合理的生産力佈局;前10名鋼鐵企業産能佔全國産能的70%;技術開發能力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我國鋼鐵工業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産業之一;噸鋼綜合能耗控制在0.7噸標煤以下、噸鋼耗新水在6噸以下。……屆時,中國成為鋼鐵強國的目標將會實現。

    從《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電力、煤炭、鋼鐵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到《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扶植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到《全國防沙治沙、環保工作規劃》,兩年多來,常務會議共審議通過涉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31個。一個個制約瓶頸被拓寬,一項項建設重點在運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呈現出廣闊的前景。

  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本屆政府緊緊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改革開放,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糧食供求關係趨緊,固定資産投資膨脹,貨幣信貸投放和物價上漲過快,煤電油運緊張。

    擺在本屆政府面前的,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局面——

    糧食生産形勢嚴峻:糧食大幅減産,産量創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播種面積創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低水平。糧食供求關係出現重大變化:糧價兩度上漲,到2004年3月已整整飆升了50%。

    投資需求猛烈擴張: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在2003年增長26.7%的高水平上,2004年一季度又增長了43%;鋼鐵、水泥等行業投資在2003年增長96.6%、 121.9%的高基數上,2004年一季度又分別增長了106.4%和117.5%。

    糧食減産和投資膨脹“雙碰頭”,國民經濟必定要出問題。

    面對複雜局面,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

    這次宏觀調控,增強了預見性和主動性。

    見之未萌,防之未然。在經濟運行剛出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時就主動進行調控,並密切追蹤經濟形勢變化,及時調整部署。

    早在2003年3月19日的國務院第1次常務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就説過這樣一番話:“一、二月份固定資産、工業、外貿增長速度都比較高。要從宏觀上研究可能存在的影響經濟發展的問題,及時發現和抓住關鍵問題,提出推進改革和加強宏觀調控的政策措施。”

    2003年下半年,常務會議陸續批准了調整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清理整頓開發區和整頓土地市場秩序等一系列調控措施。

    2004年4月9日,國務院第47次常務會議明確提出,必須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繼續加強宏觀調控,保護糧食生産能力,增加糧食産量,堅決控制投資過快增長,防止通貨膨脹,防止經濟大起大落。

    這次宏觀調控,堅持了把握全局、有抑有揚。 

    “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這八個字在常務會議上高頻率出現。本屆政府力求既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盲目投資和低水平擴張,又採取得力措施加強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産,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緩解煤電油運供求矛盾;既控制投資過快增長、信貸過度投放和土地過多佔用,又從實際出發,不搞“一刀切”。

    宏觀調控,首先從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入手。

    糧谷穩,天下安。促進糧食生産,保證糧食安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農業,是宏觀調控必須加強的薄弱環節!

    常務會議一次又一次研究。從“兩減免、三補貼”到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從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到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一項項推動糧食增産的政策、一條條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在常務會議上迅速得到通過。

    ——2004年5月19日,常務會議決定,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一塊,對種糧農民實行直接補貼。有6億農民享受了直補政策,嘗到了“種糧最划算”的甜頭。部分地區農民還得到了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

    ——2004年6月23日,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工作的通知》,決定全部取消農業特産稅,5年內取消農業稅。兩個“取消”,徹底改變了綿延2000多年農民種田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

    通過一年的努力,中國農業出現了多年少有的好局面:2004年,糧食總産量達9390億斤,比上年增産776億斤,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産最多的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936元,比上年增長6.8%,是1997年以來最高的一年。

    農業,終於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亮點”,為穩定全局立下了汗馬功勞。

    把好信貸和土地兩個“閘門”,是控制投資膨脹的關鍵措施。

    適時適度,調控貨幣信貸總量。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人民銀行兩次提高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適度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提高房地産、鋼鐵等企業貸款的資本金條件……

    釜底抽薪,制止亂佔濫用耕地。常務會議決定,暫停半年審批農用地轉非農建設用地;並決定通過深化改革,建立嚴格、科學、有效的土地管理制度。國務院制定下發了《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

    關於土地調控,溫家寶總理在第64次常務會議上講了這樣一段話:“實踐證明,暫停半年審批非農用地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正確的,在這次加強宏觀調控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地根’和‘銀根’是關聯的,甚至‘地根’比‘銀根’更重要、更有效。”

    這次宏觀調控,打出了“組合拳”。針對經濟市場化程度顯著提高的新情況,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這次宏觀調控,注重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影響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障礙,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的成果。

    一些醞釀多年的重大改革,特別是重要領域的改革相繼出臺:投資體制改革,確立了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規範了政府投資,也限制了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堅持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改善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有序推進;資本市場改革也在積極穩妥地進行……

    這次宏觀調控,還與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緊密結合。

    政府深刻感到,如果不儘快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協調、難循環、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資源環境的壓力將愈來愈大,加快發展的代價將愈來愈高!常務會議雷厲風行,多管齊下:一個個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項目被淘汰,抑制“三高”産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及時出臺,一項項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在頒布……舉國上下,“從節約資源中求發展,從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循環經濟中求發展”已成為普遍共識。

    宏觀調控終於取得明顯成效: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環節有所加強;“中國號”經濟巨輪迎風破浪,繼續平穩較快前行。 

    矛盾不止,問題常有。宏觀調控,還任重道遠。

    跨入2005年,新矛盾新問題又撲面而來,特別是房地産投資規模過大、房價上漲過快等現象浮出水面。如不及時調控,也有可能危害全局。

    4月27日,國務院召開第88次常務會議,專門研究房地産市場的宏觀調控問題,強調要把解決房地産投資規模和價格上升幅度過大的問題,作為當前加強宏觀調控的一個突出任務。隨後,七部門《關於做好穩定住房價格工作的意見》亮相登臺。目前,房地産投資增勢已受到初步抑制,房地産結構有所改善,房價漲幅開始逐步趨緩。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放的新號角響徹神州。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機遇增多,風險和挑戰也加大。怎樣避險?如何應對?常務會議多次作了研究部署。兩年多來,我國切實履行承諾,繼續大幅降稅,關稅總水平已降至9.9%,服務業市場準入門檻降低,由政策性開放轉為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開放。同時,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形成雙向開放的新格局。

    在擴大開放中,保持港澳的繁榮與穩定至關重要。常務會議分別審議了內地與香港、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安排》和《補充協議》實施以來,香港經濟乘勢而上,工商界受益,失業率下降,社會安定。

    面對經濟生活的複雜局面,本屆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沉著應對,科學決策,保持了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與此同時,改革開放也加快了步伐,取得了新進展。

    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上看,這100次會議只是走了第一步。放眼未來,中國的改革發展風正帆揚。(人民日報記者 新華社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