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我國畜牧業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轉變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西寧10月3日電(記者 任曉剛 殷耀 賈立君)尕官保是青海省海晏縣哈勒景鄉的牧民,雖然他家的草場和牲畜都不是很多,但一年的收入可不低,不但家裏人衣食無憂,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就連牲畜也住進了暖洋洋的“磚瓦房”。這種生活的變化得益於生産方式的變化,投資草原基礎設施,改變以往漫山放養的方式,積極引進優良畜種,是尕官保發家的主要原因。 

    在我國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牧區,像尕官保這樣的牧民還有很多,牧民的生産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巨大改變——“逐水草而居”這種草原牧民沿襲了幾千年的粗放型生産方式,正在逐漸被新興的效益型畜牧業所替代。 

    千百年來,草原牧民始終遵循著按季輪牧、漫山放養的傳統生産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畜牧業越來越顯現出了自身的缺陷,往往是一場大雪襲來,便會有數十萬計的牲畜死亡。而且傳統畜牧業生産對牲畜總量的無限追求,造成了草場嚴重超載,草原生態受到嚴重破壞。 

    於是,圍欄封育、建設暖棚、飲水等基礎設施,提高畜群的防災能力,以基礎建設促使牧民定居,將傳統模式下的被動抗災變為主動防災,變靠天養畜為設施養畜等做法逐漸在草原上興起。 

    據統計,2004年青海省牧民定居率達到89.13%,比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提高了近80個百分點。當年,牧民群眾用於草原保護和建設的投資達到1.3億元以上,較1985年增長了90倍。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不斷完善牧民定居舍飼工程,畜牧業經營體制和牧區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草原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不但改善了牧民的生活質量,也為草原畜牧業的發展積蓄了後勁。 

    西藏自治區根據畜牧業基本特點和加快發展的現實需要,確立了“控制存欄、加大出欄、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總體方針,在草原牧區廣泛開展草場保護和建設,推行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産,使畜牧業整體素質和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到2004年,全區仔畜成活率由上世紀60年代的70%左右提高到80%以上,成畜死亡率由7%左右下降到2%以下,牲畜出欄率由10%左右提高到27.5%。全區肉、奶産量分別達20.82萬噸和26.2萬噸,分別比1978年增長3.42倍和1.8倍。 

    內蒙古是我國第一大牧區,在積極進行牧民定居、草原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這個區還大力推進畜牧産業化進程,不但培育壯大了一批龍頭企業,還培育了一批全國知名的畜産品品牌,促進了畜牧業經濟結構調整和牧民增收,産生了很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