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國“大洋一號”考察船環球之行向大西洋進發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金斯敦(牙買加)10月11日電(記者 邱紅傑)執行環球大洋科考任務的“大洋一號”,當地時間10日下午2時(北京時間11日淩晨3時)離開牙買加首都金斯敦,駛進加勒比海,向東朝著大西洋深處前進。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到大西洋開展科學考察活動。

  據中國大洋協會總工程師、“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郭世勤介紹,科考船將沿大西洋洋中脊行進,開展以深海熱液硫化物為主的一系列海底礦産採樣活動,同時也涉及到生物資源和相關環境的調查。

  我國老一代海洋人上世紀70年代末就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的目標,但在此之前,由於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所限,我國對海洋科考的範圍僅限于太平洋海域。“現在我們有能力到大西洋工作,體現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郭世勤説。

  來自10多個科研單位的40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和30名船員,成為中國第一批在大西洋實地考察的幸運者,他們將圍繞“熱液硫化物”這一國際研究熱點問題,在大西洋海底採集樣本,用地質、生物、化學的方法獲取認識大西洋的第一手材料。

  郭世勤介紹,海水從海底裂隙下滲會遇到地下的熱源,加熱的海水就會上升,並且溶入了周圍岩石中的金、銀、鉛、鋅等稀有金屬。像煙囪一樣從地下冒出的熱水遇到冷海水後,就會産生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這是一種寶貴的多金屬礦産。此外,在高溫高壓的熱液噴口附近,生活著很多種適應極端環境的生物,研究這些生物特殊的生存能力,可能會對人類的未來産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我國至今還未對國際海底的熱液硫化物及生物基因資源開展系統的調查和研究。1991年,中國大洋協會成立以來,曾先後在1999年和2003年各安排了一個航段的海底硫化物資源調查,並在2003年首次在東太平洋獲得一塊寶貴的硫化物樣品,使我們的海底熱液硫化物調查工作邁出了可喜的一步。本次環球科考已于9月在東太平洋採到數百公斤的熱液硫化物樣品。(完)

    “大西洋,我們來了!”

  新華社金斯敦(牙買加)10月11日電
  記者  邱紅傑

  下午4時許(北京時間11日淩晨5時),當“大洋一號”開足馬力衝出金斯敦港灣,蔚藍而浩瀚的大西洋在我們眼前展開時,甲板上一陣歡呼。有人在喊:“大西洋,我們來了!”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到大西洋開展科學考察活動,這一天是幾代中國海洋人的夙願。“大洋一號”和船上的70余名海洋科研工作者、船員,成為第一批實現這一夢想的中國人。

  “中國科考船終於來到了大西洋,標誌著我國對深海資源的探索又向前邁出了一大步”,60歲的中國大洋協會總工程師、“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郭世勤遙望大洋深處,難掩興奮之情。從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國海、進軍三大洋”的目標,但在此之前,由於經濟實力和技術水平所限,我國對海洋科考的範圍僅限于太平洋海域。“現在我們有能力到大西洋工作,很快還要進入印度洋,體現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郭世勤説。

  今年4月,“大洋一號”從青島出發,開始了跨越三大洋,總行程約10萬公里的環球科考之旅,它向東橫穿太平洋,完成了一系列考察活動後,于10月5日停靠在加勒比海島國牙買加首都金斯敦的港口,為進入大西洋做最後的準備。

  此刻,鮮紅的國旗迎風獵獵,潔白的“大洋一號”在一片深藍中劈開巨浪,驚起群群飛魚呼啦啦掠向遠方,幾隻海豚在海面上躍起落下,劃出優雅的弧線,嬉戲船舷左右……加勒比海向中國人敞開了它寬闊的胸懷。

  “為了這次意義非同尋常的航行,我們做了充足的準備”,“大洋一號”船長陸會勝説,停靠金斯敦港期間,我們補給了充足的食品、淡水和燃料,檢修了設備,掌握了充分的航海天氣水文資料,要確保這次科考任務圓滿完成。

  “大洋一號”下午離港前,中國駐牙買加大使趙振宇也率領使館工作人員到碼頭送行。趙大使説,“大洋一號”進軍三大洋的航行,是一次探索之旅、友好之旅和尋求合作之旅,它寄託了人類探索和認識海洋的共同願望,象徵著中國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追求。“大洋一號”之旅強調的和平利用和開發國際海底區域,實際上就是要繼續發揚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偉大精神,鞏固擴大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為世界持久和平與繁榮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午後的一場急雨瞬間讓熱帶的天空變得涼爽,“大洋一號”向朦朧的金斯敦再見,解纜遠航。出港不久,驟雨初歇,以盛産咖啡而著名的蘭山橫亙遠方,如輕紗籠罩的眉黛漸行漸遠。人們站在甲板向前方眺望,我們身後,螺旋槳激起的白浪筆直地指向遠方的一抹斜陽,蒼茫遼闊的大西洋在我們腳下鋪開,在它的深處,蘊藏著無數的秘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