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松江新浜鎮陳堵村和南楊村的5位農民當上了道路養護工,每月有了工資收入。至此,該區5114家純農戶已全部實現了“一戶一崗”,“純農戶”這一名詞在該區率先淡出。而在整個上海郊區,去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40元中非農收入已佔到83%,農民“拿工資”,已成為縮小城鄉差距的最有力的渠道。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近年來農村工作的最主要的著眼點。上海郊區的農民人均收入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已翻了三倍,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上海農民從過去的“純農戶”轉為大量的非農就業。記者從市農委了解到,目前郊區250萬農村勞動力中,從事非農業的已達180萬,超過了一半,僅去年就新增了15萬個非農就業崗位。而農民可支配收入中來自非農就業的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收入的主渠道。
上海郊區産業結構的調整,二、三産業的迅速發展和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是“拿工資”的農民越來越多的基本前提。去年,上海郊區實現增加值2300多億元,同比增長18%以上。其中,工業總産值7600多億元,同比增長34%,是增長最大的一塊,像松江這樣原來的農業大區,工業總産值已佔到全市的九分之一。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郊區二、三産業的迅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得農民增加非農就業和非農收入有了可能。郊區在大力招商的過程中,都把吸納當地勞動力作為重要內容,讓郊區農民充分享受改革開放成果,農民利益隨著經濟發展“水漲船高”。在松江區,今年以來僅新增非農就業崗位這一項,全區農民每月增加工資性收入就達1200多萬元。
對市郊農民加強非農培訓是上海近年來的另一項大工程。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下發文件,將農村富餘勞動力非農就業納入城鎮勞動力就業服務體系之中,實行相同的就業服務和相同的就業優惠“兩個相同”政策。通過享受培訓費用補貼政策,充分運用企業定向培訓、電視遠程教育等培訓基地和社會化、開放式的教育培訓網絡,有針對性地對農村勞動力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訓後轉崗就業率達到80%以上,促進了農業勞動力非農轉移。今年起,市政府又專門實施了“農村勞動力培訓三年行動計劃”,並將其列入市府實事工程,每年安排資金2500萬元,培訓5萬名。在已經消滅“純農戶”的松江,實施了政府買單培訓工程,區農委、教育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先後推出50多個技能培訓項目,開辦各類培訓班,讓純農戶人員免費參加,到目前為止已有5000多名純農戶人員接受培訓。
上海郊區各區縣還努力拓展新的非農就業渠道,綠化養護、治安巡邏、環境保潔等非正規公益性崗位,成為農民就業拿工資的新途徑。僅綠化養護一個項目,目前全市已建有林木養護社162個,培訓7200 人,吸納失地失業人員6630 人。據悉,今年該項目吸納就業將達到1萬人。
根據市農委的有關規劃,上海在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思路,就是通過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擴大農業規模經營、創新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促進非農轉移,穩定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據悉,上海將建立“專業農民”制度,減少農業從業者的數量,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技能素質,到2010年使農戶戶均經營土地在1公頃左右。同時加快郊區自然村落的歸併,促使農業區域連片種植,實現農業生産的規模化、現代化,提高生産力。通過推進“三個集中”,加快農村人口居住向城鎮和規劃的農村新社區集中,使農民的生活方式適應生産方式的變革,提高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