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長三角區域在自主創新上又成為昂起的龍頭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來源:經濟日報

    編者的話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今年以來,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共同進行的“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型系列主題宣傳報道”,在全國産生很大影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正在成為各地政府和企業的自覺行為,新的經驗和做法層出不窮。

    堅持自主創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軌道,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一環。從今天起,本報將以自主創新為主題,深入報道各部門、各地區的具體做法和成功經驗,以供借鑒。

    兩年前,長三角的龍頭城市上海曾經提出這樣的發展道路:“上海下一步發展惟一的一條路,就是依靠科技創新,依託科教興市,深入進行産業和經濟結構調整。”

    如今,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已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

    記者從上海到蘇州、無錫、常州、馬鞍山……發現長三角區域處處煥發著自主創新的蓬勃生機,企業在把自主創新當作生存之本,各個省市在把自主創新當作經濟發展的支撐。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引擎之一的長三角區域,在自主創新上又成為昂起的龍頭。

    上海:走在自主創新前列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上海經濟發展的態勢有著清醒的認識。當前,上海正處在經濟結構提升、經濟體制轉軌、城市功能轉換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較為粗放的低水平生産力正在向外逐漸調整轉移;另一方面,高水平生産力還在集聚之中。

    應該説,在有些産業領域,上海企業的規模已經不小,在全國乃至國際市場上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但是,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仍然是企業下一步發展中的最大障礙,這也讓不少企業成為“軟骨巨人”,經不起市場的風浪。此外,上海還發現,上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GDP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然而諸多以往的知名品牌卻在消失,這也給上海敲響了創新能力不足的警鐘。

    中央領導同志要求上海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走在全國前列,因此,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進程中,上海責無旁貸地要走在前列。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城市,是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決不能再走“高耗低效”的路子,而要用創新開路,“走通華山一條路”,成為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智力城市”。

    蘇錫常:打造創新型發展模式

    作為長三角區域中的二線城市,蘇錫常三市在主動接受上海輻射、大力引進外資的發展過程中,已經感受到了進行自主創新的緊迫性。無錫市市委書記楊衛澤告訴記者,當前,經濟發展必須從資源消耗型向節約型轉變,從投資導向型向區域創新型轉變,努力走創新型經濟發展之路。

    這三個市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情況有著明確的定位:中小企業比較多,自身的科研力量比較薄弱,必須把應用型技術的研發與轉化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同時,三個市都認為,從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內在要求看,單項技術的研發如果缺乏與其他相關技術的銜接配套,往往難以對經濟發展起到應有的牽引作用。所以,既要重視單項技術的研發,更應注重以産品或産業為中心,實現各種技術的集成創新。通過重大科技專項的形式,促進技術和資源的集成,取得一批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促進企業向産業集團發展,提升産業發展層次與水平。

    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強化自主創新,而自主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其涉及的不僅是技術創新,還是一項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體的社會整體氛圍的創新。這就是蘇錫常三市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安徽:以創新支撐跨越式發展

    安徽的發展目標是實現跨越,而實現跨越的根本在於創新,當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經作出了建設合肥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的戰略部署。

    去年以來,安徽經濟發展開始進入快速增長的軌道。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安徽推進跨越式發展的後發優勢明顯,具備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資源優勢、富有特色的産業優勢、實力較強的科技優勢和深厚燦爛的文化優勢,增長潛力巨大。

    安徽省委、省政府認為,推進安徽跨越式發展,觀念創新是前提,體制機制創新是基礎,科技進步和創新是支撐。當前,安徽各地正在從實際出發,依據各自不同的資源稟賦、發展情況、發展潛力制定發展戰略。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圍繞“861”行動計劃,確定一批重大的牽引性項目,為安徽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突出工業強省、東向發展、創新推動、中心城市帶動、城鄉統籌的戰略導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強調,科技創新,企業是主體,國有大型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整合資源,堅持先進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相結合,加大企業研發資金投入,開展産學研合作,重視高級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以管理創新和機制創新促進技術創新,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做大做強企業,為合肥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建設和安徽加快發展、奮力崛起作出貢獻。(本報記者 李治國 李雅萍 白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