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濟南11月4日電 題:自主創新催生山東“品牌經濟”
新華社記者王志
用一種全新視角審視現代工業化進程,讓“品牌”去引領創新和産業集群的崛起,使山東開始站在一條新的起跑線上。借助於自主創新,山東經濟正不斷“裂變”催生出熠熠生輝的“品牌經濟”。
名牌既是企業的生命力,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象徵。作為經濟大省,目前山東擁有數量佔全國第三位的中國名牌産品,由此形成的企業“先鋒”梯隊成為推動山東經濟之“輪”前行的不竭動力。
作為目前國內唯一入選“世界最具影響力的100個品牌”的企業,20年前的海爾還是一個年營業額只有348萬元卻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為樹立“有缺陷的産品就是廢品”的理念,海爾硬是大刀闊斧地將鐵錘砸向了76臺不合格冰箱。而為研發225冰箱,海爾的技術人員日夜忙碌,每天睡不了幾小時,終於在短時間內研製出了第一個整套外觀使用注塑材料的冰箱,成為海爾自主開發的首套塑料模具的首個成果。
緊接著,小小神童洗衣機的誕生、17小時完成邁克冷櫃樣機……海爾創新涉及範圍廣泛,大大小小不計其數。如今,以變頻冰箱、“防電墻”熱水器等249項發明專利,海爾成為國內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家電企業,産品也從過去單一的冰箱,發展到包括空調、洗衣機、彩電、手機等69大門類1萬多個品種,並有多個産品的市場佔有份額居國內同行業之首。在2004年舉行的第95屆法國列賓國際發明展覽會上,海爾集團推出的世界第四種洗衣機——“雙動力”洗衣機,在GE、西門子等世界知名品牌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唯一的國際發明金獎。
專利影響的只是一個或若干個企業,標準影響的卻是一個行業,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在國際電工委員會日前于德國召開的未來高新技術顧問委員會會議上,海爾集團作為第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企業當選為國際電工委員會未來高新技術顧問委員會(IEC/PACT)委員,標誌著中國企業在國際標準的“最高權力機構”有了話語權。
沒有自主品牌,就得永遠跟在別人後面走。“技術立企”也成為海信核心競爭力的所在。為不斷突破高端領域,海信不僅重視應市産品的技術開發力量,更注重儲備技術,持續對技術開發進行巨大的資金和人才等資源投入,現已擁有國家級的企業技術中心,建有國家一流的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擔數十項國家級項目。目前,海信在彩電芯片、變頻控制塊、3G手機、光通信模塊等領域已遠遠領先於國內其他同類企業,併為海信産品帶來巨大市場空間和利潤空間。
經過4年多的研製,最近海信終於成功研發出了我國音視頻領域第一塊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産業化的數字電視處理芯片——“信芯”。通過採用國際先進的0.18微米製程,“信芯”集成了近200萬個邏輯門,700多萬個晶體管,芯片設計達到百萬門級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水平,其結構設計與關鍵算法設計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能夠完全替代國外同類産品。隨著“信芯”的誕生與批量生産,海信不僅結束了年産7300萬台中國彩電全部依賴外國芯片的歷史,而且開始嘗試由生産製造商向技術專利商的轉變。作為全球彩電生産及銷售的第一大國,
中國彩電第一次用上了“民族心”。
品牌引聚現代産業集群。在山東,許多中小企業圍繞海爾、海信、澳柯瑪等名牌産品,形成了配套的産業鏈條,促進了山東家電和電子信息産業的不斷發展壯大。膠東等一些名牌集中度較高的地區,吸引了日韓等外資在山東投資的加速集聚。借助不斷壯大的品牌優勢,山東正著力擺脫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走向集約高效的“品牌經濟”。
在2005年的501個中國名牌産品中,山東佔據73個,數量居全國第一。而截至目前,山東製造的中國名牌産品已達119個,居全國第三位。同時,山東還有544家企業的642個産品被認定為山東名牌産品。
如此眾多的企業名牌,使得山東經濟生機迸發。在山東200戶重點企業集團中,名牌産品生産企業就佔了144家。2004年,山東有42戶企業集團的營業收入超過50億元,其中23戶超過100億元,海爾集團突破1000億元。在2005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大型企業中,山東以279戶居全國第一位。“名牌經濟”已成為山東經濟的放大器和倍增器。
山東省已提出,到2010年將爭創130個以上的中國名牌産品,培育1000個山東名牌産品和20個“海爾式”名牌企業,以進一步打造山東的製造業強省地位。(完)